3 秦朝统一币制
秦国偏居西陲,建国较晚,且与戎狄杂处,经济、文化较东方诸国落后。如同西方世界的马其顿曾被希腊城邦中文化先进的雅典人嘲笑、歧视一样,东方的秦国也常被号称礼仪之邦的晋、齐等诸侯国视为落后国家,并拒绝其参加列国会盟。但是历史却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正如野蛮的马其顿统一希腊各城邦一样,东方也是由落后的秦国灭亡六国,实现统一的。秦统一全国后,用秦国的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币制。
(1)秦国早期的币制
统一之前秦使用圜钱,史载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以往认为这是秦国使用钱币的开始,现在则倾向于认为这是秦国国家发行钱币的开始。秦国早期的圜钱(圆形圆孔),目前只发现“一珠重一两十四”“一珠重一两十二”“半圜”3种,文作小篆。1996年西安北郊尤家庄战国晚期秦墓中出土1枚“一珠重一两十四”,为唯一科学考古所得。“半圜”钱,文字古朴浑厚,虽是秦钱,钱文却不纪重,与秦钱体制有别。从形制看,与“一珠重一两十四”属同一时期。
图1-22 秦国早期圜钱(一铢重一两十四、半圜)
秦国后期铸圆形方孔钱,有相传为文信侯吕不韦所铸的“文信”钱,以及被认为是秦始皇弟长安君成所铸的“长安”钱。1955年春在吕不韦封地即今洛阳市西郊河南故城遗址,曾出土一块“文信”钱石范,为吕不韦铸文信钱又添新据。公元前239年长安君受命率军攻打赵国,中途突然倒戈,旋即被其他秦军消灭,长安君亦被杀。有种观点认为长安君此次倒戈是与吕不韦合谋,目的是取代嬴政。不久,吕不韦亦被逼死,证明吕不韦确与长安君造反有关。文信、长安都是以封号为钱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吕不韦、长安君为何铸钱?是否与兵变有关?甚至此钱是否为吕不韦、长安君所铸?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图1-23 秦国后期圜钱(长安、文信)
秦国方孔钱中,最重要的是“半两”钱。因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铸行“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后人遂误认为“秦半两”钱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才开始铸行的货币。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科学发掘且年代可靠的四川巴县冬笋坝、青川县郝家坪,陕西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以及浦江战国船棺葬都有半两钱出土,世人才惊奇地发现原来秦半两钱早在秦统一之前就已铸造使用了。特别是1980年青川县郝家坪50号战国秦墓内,有7枚半两钱与记述秦武王二年(前309)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的木牍同墓所出。木牍纪年止于秦武王四年(前307),墓葬年代可能在此年或其后不久。由此证明秦半两钱铸造的年代,最晚不应晚于秦昭王元年(前306)。这说明半两钱是在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就铸造使用的货币,当时秦国就已经建立了以铢、两为单位的货币制度。
图1-24 秦半两钱
图1-25 两甾钱
除半两钱外,秦国还铸有圆形方孔的“两甾”钱,钱文横读。“甾”即“锱”, 《说文》记:“锱,六铢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两甾为十二铢,与半两之重相同。两甾常与半两同时出土,应是与半两同时期所铸的等值货币。20世纪50年代以后,河南南阳、陕西长安、甘肃宁县、四川巴县等地曾有两甾钱出土。
圆形方孔钱是由圆孔圜钱发展而来,方孔的改革,确立了秦以后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两千多年间货币的基本形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是,由圆孔改为方孔的原因,史无记载。后人从两个角度作了解释,给大家提供了解读方孔之谜的历史线索:一位是称钱为“孔方兄”的晋人鲁褒,他在《钱神论》中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出发,认为圆形方孔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另一位是明代的科学家宋应星,他在《天工开物》中从工艺技术的角度,认为方孔便于修整钱币的外郭,“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前一种说法虽然影响普遍,实际上可能后一种解释更为科学。
(2)统一后推行的币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一全国币制。
①统一全国币制
秦朝统一全国币制的措施是由宰相李斯负责制定的,具体内容见《史记·平准书》: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食货志》所记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说“铜钱质如周钱”,这里班固明显是受“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以铢”的影响。实际上,根据我们前面的叙述可知,姜太公不可能为西周设计圆形方孔钱。这既无文献记载,更无考古实物佐证。《汉书·食货志》所记有误。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可知,秦朝统一币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规定了钱币的种类和名称。统一的货币分为上币、下币二等。贵金属黄金价值高,主要供社会上层使用,单位为镒,称“上币”;以贱金属铜为币材的货币名为“铜钱”或只称“钱”,因价值低,多用于社会下层民众日常小额支付,单位为半两,称“下币”。此前,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充当过交换媒介的珠玉、龟贝、银锡等物品,则明令不再充当货币,只能作为贵重物品使用。统一之前,秦国使用半两钱,楚国则用黄金。因此,可以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二等制的钱币制度,实际上是秦楚两国钱币制度的融合。这似乎可以说是一种金钱复本位制,但文献中没有说明黄金与铜钱之间是否有法定的比价关系。也可能就是两种独立的货币,大额支付用黄金,小额交易用铜钱。黄金是称量使用,并不为铸币。
二是统一了钱币的形制和单位。统一的钱币形制为圆形方孔,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面铸“半两”,既是纪重,又是单位。这一单位与同时推行于全国的石、斤、两、铢等衡制相匹配,形式简单划一,便于人们接受与使用。彻底废止了原六国各自使用的形制不同,名称、单位各异的各式旧钱,将秦国使用的半两钱币推行全国,统一了全国币制。从此,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制。
三是垄断了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垄断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的直接记载。但据史分析,并证以近年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完全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间接说明秦朝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云梦秦简·封珍式》中有一简云:“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记载了一个邻里告捕“盗铸”(私铸)者的案例,更直接证明秦时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彭信威先生认为,秦朝只是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和单位,钱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并没有统一。并举遗留的秦半两有的重达20克以上,有的只有5~6克,形状也不完全相同为证,指出它们不是统一铸造和发行的。这里彭先生忽视了两点,一是垄断铸币权并不排除地方铸钱,迄今发现的秦代钱范并非只出自咸阳附近,安徽贵池、四川高县出土的秦半两钱范,应该就是地方铸币的物证。二是秦半两并非“重如其文”,而是“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存在严重的减重现象。特别是二世胡亥即位后,颁布“复行钱”,具体内容虽然史籍缺载,但从出土情况看,减重非常严重,重仅6克左右的半两,不排除就是二世时所铸。
四是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钱币立法。为确保全国钱币种类、名称、形制、单位、铸造的统一,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货币立法。出土秦简中《金布律》《赍(资)律》就是秦代的货币法令,对有关货币的储藏、流通以及回收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如《金布律》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实之。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就规定了货币的储藏、出库、发行、使用的程序及要求;再如《关市律》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则规定了从市场回收货币的要求,杜绝了贪污舞弊行为。
②秦半两的形制特点
秦制一斤,约等于今250克,一铢合今0.7~0.8克,半两约合今8克。但是,地方铸币及减重使得秦半两轻重悬殊、大小不一,重的达10克以上,轻的仅1克强,一般重量为5克左右。《金布律》有云:“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一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说明流通中好钱(美)坏钱(恶)都有,掺杂使用。因此,从秦半两钱中找出一个较为合适的中间值,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说明秦钱流通时有明显的地域性。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边缘铸口多不磨,钱体欠圆,铸工粗糙。文字书体为小篆,文字较高挺。质地为青铜,合金成分比例铜约占70%,其余为铅锌。
③秦朝统一币制的意义及其影响
秦朝统一全国币制,确定了统一钱币的种类、名称、形制及单位,由政府垄断了铸币权,第一次从制度上禁止了民间的私铸,并制定了最早的货币法令即《金布律》,对钱币的铸造、储藏、流通、回收以及防伪反假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将战国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钱币统一在了圆形方孔式样下,使中国钱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延续使用两千多年直至清末,并影响到周边一些国家及地区,形成了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半两是中国钱币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