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河北省城市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
1.城市现代化
河北省通过“三年大变样”,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力显著增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强化城镇带动,提高河北省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问题。
以河北省石家庄的建设为例,石家庄正在向建设成为滨河特点突出、高端产业突出、实力地位突出、示范带动突出、服务功能突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过渡。“十二五”时期,是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城市建设的跨越提升期、社会事业的全面突破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期,是石家庄市由中等收入地区整体跨入高收入地区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富民强市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一条主线,全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经济转型拉动、自主创新驱动、东出西联互动四个主体战略。充分发挥都市圈区位、陆路交通枢纽、国家产业基地、省会城市地位四个比较优势,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中心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八项中心任务。大力推动现代产业基地、正定城市新区、农村居住新区、两港(空港、内陆港)开放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五项重点建设,跨越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平均增速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85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全部财政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4.5%,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城乡社会面貌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万,城市化率达到55%,实现全市人口由农村主导型向城市主导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达到3450亿元,基本实现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由资源支撑型向资本和技术支撑型转变。居民生活发生阶段性跃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年均增长达10%以上,整体步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由小康型向比较富裕型转变。环境保护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由控制改善型向建设保护型转变,到2015年,努力把石家庄建设成为滨河特点突出、高端产业突出、实力地位突出、示范带动突出、服务功能突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省会石家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其都市圈区位、陆路交通枢纽、两港(空港、内陆港)开放新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都离不开高速公路的强交通能力的支撑。从其经济结构调整、中心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八项中心任务来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更是离不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是城市发展任务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2.农村现代化
由于各地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国家选择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代化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主要是指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三农”大国,不仅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而且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矛盾和困难。新农村建设就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主要引擎。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河北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园区带动农业的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把现代农业放在县域经济的大框架下推动,把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高端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一个支撑。现在河北农业总的发展势头很好,现代农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在服务京津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购买力、支撑河北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多年来,河北省不断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不仅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而且有效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仅2003~2011年8年间,河北全省城市化率就由33.51%提高到45%,年均提高约1.5个百分点。
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在市、县两个层面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2012年,河北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按照“山、水、林、田、村”综合整治的要求,以加强“房、水、路、电、讯(邮)”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文、教、医、保、服”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民生。河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第一,农业生产保持良好态势。(1)粮食生产连续增长。2004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粮食产量保持了连续增长,从2003年的2387.8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3172.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全面增长。(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3)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经营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
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53.3元增加到2011年的7119.7元,年均增长12.1%。农民收入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十一五”期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7.2%提高到2010年的44.5%,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9%。随着收入的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近些年来,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民生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总体上均实现“村村通”。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节水灌溉面积明显扩大,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快速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推广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动,高速公路是实现农村地区现代化、实现农村地区现代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提速需要高速公路强有力的支撑。
乡镇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的支撑。陆学艺先生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四部曲概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现代化之路的起点,而乡镇企业一直是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原动力,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镇化更是农村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农村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小城镇成为城乡联合的纽带。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工业化的反促进使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的支撑和推动。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化是互相促进的,农村工业化强化了城镇化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而且工业的集聚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差的农村城镇化需要高速公路的建设来进行完善。因此,高速公路能极大地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对农民而言,农民需要走出农村,把自己种植的粮、菜、瓜、果等卖出去,购买质量更优、价格更为低廉的生产、生活用品,获得更高的利润,降低消费成本;农村发展需要吸引城乡居民走进农村,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加便捷的交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连锁化“农家店”都在逐步实现。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在不断快速发展,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为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创造条件。同时,很多农村人口将居住在城镇而非乡村,使城镇化得以稳步发展,加之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缩小和消除等,密切了农村和城镇的联系,对交通快速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