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东北亚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界殖民体系时期,当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间签署了类似的一体化条约。比如在1921年比利时与卢森堡签订了关税经济同盟,这就是后来的比荷卢三国经济联盟的前身。1932年英国与英联邦其他成员在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决定实行英联邦特惠制,即英国与其他英联邦成员在贸易上相互减让关税,实行优惠关税待遇的制度。而对非英联邦成员则没有优惠,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数量急剧增长。大致来说,二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创时期。

二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不仅在政治上对立,而且在经济上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西方体系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东方体系的对立。

为了对抗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战略遏制,1949年1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这是战后最早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初期只有6个国家,即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六国。之后,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加入。可见,经互会的成立带有明显的对抗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经互会在成立之初宣布其宗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初期经互会的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互通有无,以此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随后,在苏联的大力推动下,经互会成员国开始在生产专业化方面实行分工与协作。1969年4月经互会第23次特别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方针,指出该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的“一体化”。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为发展经济,也纷纷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1951年,欧洲六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为充分利用它们的煤钢资源以促进经济恢复和防止战争再度爆发,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上述六国在煤钢共同体的基础上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此后,为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抗衡,英国、瑞典、挪威、瑞士、奥地利、丹麦和葡萄牙七国于1960年1月4日签订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公约》。同样,在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纷纷成立。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七国于1960年在乌拉圭首都签订条约,正式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LAFTA);同年,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四国签订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总条约》,标志着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正式成立。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不仅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也逐步升级。与此同时,随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殖民体系纷纷瓦解,一大批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国际贸易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迅速增加。

1973年英国与丹麦加入欧共体,极大地增强了欧共体的实力。在欧共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内部联系也更加紧密。1964年建成共同农业市场,随后在1968年又提前建成关税同盟。在这一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谋求自身的发展,积极广泛地缔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不仅缺乏资金与技术,而且经济结构单一,国内市场狭窄。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同原宗主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获取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另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积极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67年由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五国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1969年由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五个南美洲国家组建的安第斯条约组织(CAN),以及1975年由15个西非国家创立的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停滞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滞胀”阶段。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及诸种危机交织发生的局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停滞的影响,加之本身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经济政策的失误,经济发展十分艰难;苏联、东欧国家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经济发展速度也逐渐放缓。总之,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受此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入了停滞阶段。在此期间,欧共体内部一体化进程缓慢,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组织也多遭挫折,一些区域经济组织甚至中断了活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与加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局势。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也进展不顺,促使各国积极寻求其他方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到重要地位。因此,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集团化、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的表现如下。

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外引人注目,欧共体内部的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1993年1月1日欧共体统一市场正式启动,区域内实现了资金、商品、人员和劳务的完全自由流通。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

与此同时,欧共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1995年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欧盟。2004年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从而使欧盟实现了历史上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由原来的15国扩大到25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然而,欧盟并没有停止扩增的脚步,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7个。欧盟进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包括东欧、地中海沿岸各国在内的“泛欧洲集团”。

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有了明显进展。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积极寻求在国际舞台上占有更重要的席位,因而也积极参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1989年11月,日本、加拿大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在此期间,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也不断发展扩大,1984年文莱独立后加入东盟,随后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纷纷加入,2006年东帝汶加入,2007年11月东盟10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盟宪章》,它是东盟成立以来第一份对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该文件的签署使得东盟在机制化和法制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美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其成为美国越来越不敢忽视的竞争对手。美国为了稳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并与欧洲和日本相抗衡,也积极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增强其经济实力。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在原“美加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从而使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1994年12月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迈阿密召开,美洲除古巴之外的34个国家领导人参加,会议决定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但后来由于各国之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谈判进程受到遏制。此外,在2004年12月,南美国家在秘鲁举行第三届首脑会议,会议通过《库斯科声明》,宣布成立南美国家共同体。这样,由南美洲12国(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组成的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

在这一时期,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1992年8月17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的10个成员国签署了《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条约》等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另外,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91年解散。随后,独联体国家在实现经济一体化方面开始进入新的实质性阶段。1995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成立关税同盟。随后,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白、哈三国于2007年10月宣布将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建立关税同盟,2010年7月三国关税同盟正式开始运作。

总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强区域合作、依靠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选择。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截至2005年7月,向世贸组织通报并备案的区域贸易协议有330个,其中206个是在1995年WTO成立后出现的。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践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另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RTA)。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最多达29个)区域贸易协议,平均每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5个。朱彤、蒋玲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6期。

尽管当前世界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众多,但是对全球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区域经济体主要有三个,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目前正在筹划和形成之中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欧盟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经过六次扩大,截至2013年7月,欧盟拥有28个成员国,总人口达5.1亿人,GDP为16.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0%。目前欧盟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同样,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20年来,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囊括4.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11.4万亿美元。在亚洲,由东盟十国倡议并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国共同参加(“10+6”)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目前正在筹建之中。目标就是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市场统一的自由贸易协定。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10+3”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2004年各国组成专家组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后因各国对自由贸易区的看法不一,该项研究不了了之。尽管如此,东亚各国并没放弃推动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愿望。2011年2月,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并命名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随后在2011年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正式批准成立RCEP; 2012年8月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6国经济部长会议原则上同意组建RCEP;目前RCEP正在筹建之中。若RCEP建成,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35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