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吴郡陆氏世系
一 吴郡陆氏之渊源
东吴四姓之中,除顾姓外,陆姓迁于江东最早,影响也最大,一向被认为是“吴姓”代表。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言:“朱张顾陆,吴中四姓,而陆氏尤盛,自三国至南北朝代有闻人,《新唐书》列传及宰相世系表所载名位著闻者约不下数十人,皆一族也,呜呼!可谓盛矣。”
《宋史·艺文志》著录:“令狐峘《陆氏宗系碣》一卷;陆景献《吴郡陆氏宗系谱》一卷。”陆景献,唐武后时宰相陆元方之子,令狐峘,唐代宗、德宗时史家,二谱编于《元和姓纂》之前,《元和姓纂》编撰之时应已参看二谱。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樵《通志·氏族志》于《元和姓纂》多有采信与校正。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校记》,博采众书与史籍,比较可靠,岑校《元和姓纂》与正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我们研究陆氏宗族的主要依据。唐元和七年,福建观察使陆庶奉命辑《陆氏四十九支谱》,庶玄孙甚夷又曾续辑,此谱直到南宋尚存,平湖陆鸣銮所纂《陆氏家史》即依此而修,清抄本尚存。又,清咸丰四年刊《海昌陆氏宗谱》等为吴郡陆氏后人所集,可供研究参考。
陆氏始祖为齐宣王少子陆通,唐林宝《元和姓纂》载:
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氏焉。汉太中大夫陆贾子孙过江,居吴郡吴县,陆贾裔孙吴丞相逊,生丞相抗。抗生晏、景、机、云、耽,逊弟吴选曹尚书生英,英生晔、玩,玩元孙惠晓、惠彻。自玩至惠晓父子历晋宋五代侍中。
“平原陆乡”在今山东德州境内。通受封于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姓。据此,知陆姓祖籍齐地平原陆乡。陆通为齐宣王田辟疆之少子,母无盐夫人。嘉祥紫云山汉代武梁石室有《无盐君见齐宣王画像》,其赞云:
无盐君生通,通字季达,为齐宣王少子,受封于平原陆乡,子孙因姓陆氏,为陆氏第一世祖,谥曰元侯。
武梁,山东嘉祥地名,此室凿于汉末。依此记载,“通”为无盐夫人所生,谥号“元侯”。“无盐夫人”钟氏女,名离春,事迹见载于刘向《列女传》。《列女传》云:“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其丑无双,行年四十,自谒齐宣王,谓齐有四殆,王嘉纳谏言,拜为后,封号无盐君。齐国大治。”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通谥曰元侯,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二子:衡、盱。盱字子光,襄贲令。生鸿,字叔鸾,本州从事。鸿生建,字公荣,渤海太守。建生晔,字奉光,本州从事。生恭,字彦祖,御史中丞、京兆尹。恭生璜,字公伯。璜生文,字孝平,弘农都尉。文生亲,字公道,成都令。亲生众,字世业,举秀才,除郎中。生赐,字思祖,承相府主簿。生闳,字子春,颍川太守、尚书令。三子:卬、温、桓,号颍川枝。桓字叔文,生续,字知初,扬州别驾。三子:稠、逢、褒,号荆州枝。稠,荆州刺史。二子:肃、谦。肃,丹徒令,号丹徒枝,十世孙镇之。
扬州别驾续中子逢,汉尚书右仆射、乐安侯。五子:涉、表、琼、昊、招,号乐安枝。表生汉海盐令穰,字子仁。生恢,晋谏议大夫。恢生永兴县令弘,号谏议枝。扬州别驾续少子褒,字叔明。褒第三子纡,字叔盘,吴城门校尉。五子:党、愔、飒、赟、骏。骏字季才,九江都尉、太学博士。二子:逊、瑁。瑁字子璋,选曹尚书。六子:滂、喜、颖、英、伟、颜。颖第三子海隅县令濯,生汉公生冽。冽生晋本郡从事元之,隐居鱼圻,号鱼圻枝。生英,季子,长沙达守、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六子:术、举、晔、玩、粹、瓘。玩字士瑶,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六子:谧、儒、侧、纳、乂、始,号太尉枝。始字祖兴,五兵尚书、侍中。二子:椒、万载。万载,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四子:道玩、叔元、群、子真。子真字同宗,宋东阳太守。四子:惠晓、惠彻、惠远。惠彻字监,齐司徒府左曹椽。三子:观、闲、引。闲字遐业,扬州别驾。四子:厥、绛、完、襄。
长沙太守英次子瓘,晋中书侍郎,号侍郎枝。五世孙文盛,齐散骑常侍。生宣猛,字观明,梁宣威将军。宣猛生陈吏部侍郎浔,浔九世孙齐望。
此与《吴郡陆氏谱》有异,《吴郡陆氏谱》以为“齐宣公支子达,食菜于陆。达生发,发生皋,适楚。贾其孙也”。综合各谱,此处“齐宣公”应为“齐宣王”,吴郡陆姓源自田姓,为田完裔孙,非自姜姓。陆通生陆发,发生陆万、陆皋,皋生陆邕。陆邕,齐王建时为卿,随王被虏,秦始皇以邕为柱下史。邕弃官,隐居于淮南。《史记》《汉书》陆贾传云“陆贾,楚人也”即与此有关。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吴郡陆氏之祖。因其于吴地时政声颇佳,“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胥屏亭”在今苏州,又名“白坊”,有唐宰相陆敦信所立之碑,并有陆柬之所书之额。陆烈子孙遂定居于吴地,后人称“吴郡陆氏”即从兹始。(按:陆贾非吴郡陆氏之祖,原因有二:第一,《汉书·陆贾传》载“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知陆贾生在南方。《元和姓纂》以陆贾子孙过江居于吴郡,显然与事实有违。第二,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陆贾颂》云:“抑抑陆生,知言之贯。往制劲越,来访皇汉。附会平勃,夷凶翦乱。所谓伊人,邦家之彦。”谓“邦家之彦”而不言其祖,则可断定陆贾非吴郡陆氏之祖。另,二陆有互相赠答之诗,历叙陆氏祖先之功绩,以陆贾之功显赫于西汉,如陆贾确为陆氏之祖,机、云不可能不叙及此事。故,陆贾为陆氏之祖为误。而陆机所谓“邦家之彦”,则又说明陆贾与吴郡陆氏尚有联系,此更可确证《新唐书》所记无误。)
二 江东大族之形成
苏绍兴的《两晋南朝的士族》一书考察了两晋南朝士族形成的原因与时间,他认为世族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
新世族代之而起,因素有三:一为凭借政治势力:功臣外戚,把持朝政,子孙相继,遂成大族。二为凭借累世经学:经师后裔,世守术业,数十百年,浸成士族。三为凭借经济力量:富者乘其财力,要挟选举,进身仕途,蔚为豪族。
苏氏在文中详列了二十族,分别以上述三项予以归类。他认为吴郡陆氏成为大族在于政治,而兴起时间当在东汉。陆氏人物,《后汉书》所提及者九人:陆闳、陆续及其三子稠、逢、褒,陆康及其子俊、绩和其孙陆尚。九人中史书有传者三人:陆续、陆康和陆绩。九人中太守四人,郎中两人。陆康加忠义将军,秩二千石。比较吴郡其他大姓:张、沈、顾氏盛于西汉(按:吴郡张氏应为东汉),一般认为朱氏兴起于西汉;但《汉书》《后汉书》有传者,朱氏仅朱买臣一人,张、沈、顾氏皆无人得以立传。由此可知,陆氏作为吴郡大族之地位至迟当在东汉初年确立。
吴郡陆氏的积累始自陆烈,汉时陆烈为吴县令及豫章都尉,《吴郡志》载其“清政爱民”,陆氏子孙正是由于陆烈在吴令任上的政声得以立足于吴地的。陆烈之后,据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初陆氏的活动基本上集中于吴郡及周边地区,陆盱为襄贲令,属东海郡,今江苏涟城;陆鸾、陆晔均在本州为官,这些人都为陆氏在吴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陆恭为陆氏势力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陆恭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举劾百官,自西汉至晋,均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主,是一个权力在握的职位。汉朝陆璜,为陆氏宗谱最早建立者,后世《陆谱》皆以陆璜所编为参照。终西汉一代,陆氏虽世代有为官者,但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西汉正史,除陆贾外,陆氏无一人得以入载。
到陆续时代,陆氏便已成为一方大族。《后汉书·陆续传》载:“陆续字智初,会稽吴人也。世为族姓。祖父闳,字子春,建武中为尚书令。美姿貌,喜着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陆闳在光武帝时,“建武中为尚书令”,据《东汉会要·职官》载,东汉设“三公”“九卿”,“尚书令”为“九卿”之“少府”属吏,“秩一千石”(按:“少府”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尚书六人,秩六百石。尚书令职位最高),并且“会稽献越布”就是由陆闳引起的(按:吴郡于顺帝时始分会稽置郡)。到陆康时,陆氏家族有案可稽者,共有太守四人:陆稠,广陵太守;陆逢,乐安太守;陆闳,颍川太守;陆康,历任武陵太守,桂阳、乐安二郡太守,庐江太守。另有陆纡为城门校尉,陆骏九江都尉,陆尚、陆俊等为郎中。可见陆氏在东汉初年便已成为较有影响的江东大族,故《陆续传》谓陆续“世为族姓”, 《三国志·陆逊传》谓陆逊“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陆氏才俊以武官居多,校尉、都尉、司马自不必说。太守自建武后亦属武职。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故东汉太守又称“郡将”,秩二千石,故陆康后又加忠义将军。陆机有“三世为将”之说,其实到陆机,陆氏不止三世,应是数代为将。吴郡陆氏之兴盛,与世居武职不无关系。唐长孺云:“从东汉以至魏晋最基本的统治势力是地方大族,由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两类人物(堡坞主和士大夫)构成了统治阶级中的当权分子。”但仅靠武功是难以牢固确立家族的地位的,尤其是在东汉之后。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大族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族文化积淀深厚,世代有才能之士;二是家族骨干德行高尚,“望”重乡里;三是三代以上相继为官,名重朝野。“德行”“才能”与“文化”是必需的。章太炎于《陆机赞》中云“机之族,始于绩”,即是指陆氏家族成为“江东大族”在陆绩时代。陆绩的主要贡献在“文”的方面。
到陆康之时,陆氏家族人口达百余,数人为官,势力强大。陆续以“孝”称,陆康以“能”名世,陆绩以“孝”、“廉”及“文”著名,“德行”亦不必说。这也是陆康敢于与袁术和孙策较量的主要原因所在。《后汉书·陆康传》载:
献帝即位,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庐江)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
这说明了陆康忠心报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群雄逐鹿的时代,盘踞江东数百年的陆氏想凭借实力成就一番大业也不应排除在考虑之外。经过孙策的这次打击,陆氏家族损伤惨重,但较量的结果是,孙策要想在江东发展就不得不依仗“江东大族”,而陆氏要想继续壮大则不能不依赖孙氏政权。因此,庐江事后,陆康少子陆绩,以一少年之身份却能与孙策共商大事,陆逊、陆抗及陆凯相继被委以重任,即是明证。
到陆逊、陆凯时期,陆氏家族进入了全盛时期。从为官为宦的人数来看,《世说新语·规箴》所载陆凯与孙皓的对话最能说明问题:
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
东吴政权,从建安四年(199)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时算起,至天纪四年(280)吴为晋所灭,历时81年。仅《三国志》所载录的吴郡陆氏人物即有二相,五侯,八位将军,另有陆瑁、陆喜、陆胤先后为选曹尚书或选曹郎,主管人才的选拔,在东吴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其时,陆氏家族实际上已是江东政权的核心势力。这也是东晋陆晔虽无任何功劳于晋却有与王导、明帝同登龙床之待遇的原因。
三 陆氏之厄
吴郡陆氏在其发展过程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灾难。第一次在东汉末期。陆康为庐江太守,“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其实,所谓“委输兵甲”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汉末纷争,各路强势诸侯皆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名义上多是“恢复汉统,扫除奸雄”,并以此为借口向各地小诸侯发难,使其臣服于己。而袁术智小,在其实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称帝,遂让各方势力抓住把柄。陆康此时已是进退两难,如果借兵于袁术,则自己陷入不义之地,遂失去其他政治人物的支持,同时也少了在庐江统治的正当性。如果不支持袁术,则面临大兵压境的局面。与其马上陷入不义之地,不如据城一争,如能成功,自己可以成为江东霸主。从实力来看,陆康做此选择,成功的概率远大于失败的概率:第一,袁术汝南人,势力在江北而不在江南,孙策虽为富春人士,但几无势力可言,而相对于袁术,吴郡陆氏历经数百年的经营,在江南已有一定势力。此人和之利。况且,如果袁术南下,北方当有人乘机偷袭袁术,故自己的压力可以缓解。第二,就地利言,自己守城,攻城之不易远大于守城,且对方劳师远征,已尽是劣势。第三,袁术称帝,已招各路势力强拒,如董卓旧将上护羌校尉杨瓒即曾以讨袁术为名出兵西安,再如《后汉书·孝明八王·陈敬王羡附愍王宠传》载:“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袁术兵饥也是事实。且袁术与吕布争,新败而归。但是让陆康没有想到的是孙策的野心,孙策领袁术兵及其父孙坚部曲占据扬州,实际上已做好成就大业的准备。故此次奉命讨陆康是假,稳定自己后方是真,其前有袁术做盾牌,自己可以放手一搏,成则完全摆脱袁术,败则退回扬州,故全无顾虑。
此次失败对陆氏的打击很大。陆康本传载:“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宗族百余人”尽遭屠戮,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值得庆幸的是,陆康在作战之前已经先期遣回了从孙陆逊及其子陆绩。为后来陆氏在江东的发展保存了力量。但这次战争却让陆氏获得了道德的制高点,“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此是用陆康身家性命换来的唯一微薄的报酬,但却是对陆氏家族总体家风的一次久远的褒奖,民间“张文、朱武、陆忠、顾厚”的评说,孙权对陆逊的评价,晋明帝对陆晔的诏书,都与此次事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同时又给陆氏一个缓冲的机遇。孙权据有江东,主要依凭周瑜、鲁肃等人,而对江东的顾氏、朱氏、陆氏及张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打压。遭受打压最为严重的是吴郡朱姓家族。而陆姓之所以没有成为首当其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庐江一役,其时已无与孙氏政权抗衡的实力。所以在孙策围攻陆康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陆逊、陆绩先后进入了孙权政权。陆逊入孙权幕中,陆绩被辟为奏曹掾。当然,陆绩、陆逊对孙氏之仇怨并非已经释怀,而是出于家族长远利益的考量,必须与孙权合作。因此,陆逊主动与孙氏政权合作的选择是陆氏重振家族大业的关键。
第二次大的灾难是东吴的灭亡。陆逊、陆抗父子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把吴郡陆氏家族推至鼎盛,同时也把孙吴政权推至鼎盛。但孙吴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危机,在内围绕着皇位的争夺问题,出现了难以阻遏的血腥斗争。外部互相依靠的蜀国破灭,使得吴国边防四处告急。随着内忧外患的逐年加剧,终于在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吴国的灭亡对陆氏家族的打击不亚于庐江之役。此役之后,陆氏家族付出的代价是陆景、陆晏两个成年男丁相继丧命。史书多处记载此事,《三国志·陆逊传》:
(凤凰二年)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晏为裨将军、夷道监。天纪四年,晋军伐吴,龙骧将军王濬顺流东下,所至辄克,终如抗虑……二月壬戌,晏为王濬别军所杀。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
《晋书·武帝纪》:
(太康元年,二月)壬戌,(王)濬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
《晋书·王濬传》:
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加上陆抗、陆凯先此去世,陆氏家族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只剩陆喜、陆晔、陆玩及刚刚二十岁的陆机、陆云兄弟,但其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相比陆康与孙策的对抗,陆康至少在名义上是忠臣对抗叛臣,而此役之后陆氏的身份,从轻处说是“亡国之余”,往重处说则是“僭吴旧臣”,道义上的制高点不复存在。从势力上来说,庐江之役后,陆家仍然保存了自己的部曲家丁,而此役之后其武装势力只剩家丁可资凭借。从形势上来说,孙氏据有江东实际上有窥视全国的意图。这从鲁肃为孙权的策划可以看出来,所以,孙权要想成功必须依赖江东大族陆氏及一些优秀将领。而晋之一统颇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气象,对吴蜀两地,多采用限制其发展的方式。陆逊在陆康之后要想成功,只有自己去奋斗,心里面没有一个现成的目标。而陆逊之第三代陆机、陆云等,“军事才能已远不及他们的父祖辈,但陆机等人已经在内心深处建立了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的无比自信。正因为如此,孙吴亡国之后,陆氏在客观上已经失去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可能。但陆机等人仍怀着以军功致显的梦想。因此,陆逊父子的军事声望,既造就了陆氏在孙吴的全盛,也为陆氏在两晋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陆氏家族第三次罹祸是陆机河桥之败,被夷三族。陆机、陆云在晋代的罹难实际上是与东吴的败亡相连接的。二陆入洛,在性质上与陆逊和孙权的合作有点类似,都是经历一场灾难之后屈身事仇,但不同的是形势完全改变。陆逊仍在江东发展,不得不倚重孙氏;陆机、陆云远离乡土,在洛阳已是无足轻重。庐江败后,三国分立,各方势力皆以人才为重;而晋灭东吴,人才尤其是将才多少有点可有可无的味道。陆机、陆云带着强烈的自信步入西晋政坛。“二陆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这是一种骨子里对中国士人的轻视,完全没有注意到洛阳与江东不同的政治局势,也不了解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此是从政者之大忌。在西晋,二陆“立功立事,名臣名将”的目标已经没有了适合生长的政治土壤。他们所以“流誉京华”,获致“二俊”称号的,只因其文学才华,而非军事能力。机、云却一直没有明白这一点。纵观其一生所仕职位,多为文职,如陆机:太子冼马、吴王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也不见有多少政绩。陆云履历包括:扬州刺史从事、浚仪令、太子冼马等,也多是文职。只不过陆云比陆机更长于任事,颇有政绩。
“八王之乱”对当时的中国是一次大的灾难,刚刚过上太平日子没几年的百姓又重新生活在战乱之中。这对陆氏家族也是一个大的灾难。从本质上来说,“八王之乱”由争权所致。太康至元康之间,各方势力在贾氏集团的掌控之下,各方势力虽暗流涌动,但不至于摆到台面上。人的野心总是要超过人所能够想象的范围的。撕破安泰康熙局面的是贾氏捶杀太子一事,太子无罪而被废,竟遭捶杀,以致天人共愤。赵王伦借机起事,“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于是众人皆从。此次事件,陆机“豫诛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之后,司马伦称帝,“以机为中书郎”,此事险些让陆机丧命,赖成都王司马颖相救得以保全。陆机作《园癸诗》以答谢司马颖。后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相继为乱,杀伐满朝。
陆机真正参与“八王之乱”在太安二年。“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此时,陆机又进入了两难境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的风险陆机是非常清楚的,但这迟来的领兵机会,对陆机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诱惑,以军功重铸辉煌、重振家族宏业的梦想似乎就在眼前。这个问题,在参与之前,陆机已经意识到了。《晋书》本传载:“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陆机选择了冒险,其结果正如陆机所料。陆机失败后并收云、耽。
此次祸难对陆氏家族的打击虽不是最大,但其对陆氏家族的思想及从政方式的改变却是最深刻的。此事之前,陆氏家族以军功致显的意识非常明确。此事之后,陆晔、陆玩诸人几乎不再涉足军事。当然,此前的陆绩也是反对军功致显的,陆绩少年时期,即明确表示不应以武为尚。《三国志·陆绩传》:“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
四 吴郡陆氏家族之延续
陆机之后,陆氏家族有陆晔,字士光,陆机之从弟,陆喜之从子,历任散骑常侍、卫将军、江陵公,并与和峤、王导、郗鉴、庚亮、卞壸等同受顾命,七十四岁,以疾卒。陆晔虽地位显赫,然纵观史籍所载,陆晔一生大事有“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此是陆晔仅有之事,无军功亦无诗文传世。
陆玩,字士瑶,陆晔之弟,史称“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从陆玩一生行事来看,与二陆入洛后热衷政事正好相反。《晋书》本传载:
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其轻易权贵如此。
东晋初建,南北对立情绪依然极大,由于政权偏安江左,为稳定政权,必须笼络江东人士。这样,作为江东大族的陆氏、顾氏就成了东晋政权的首选。像王导想与陆氏结成婚姻,而遭到陆玩的严词拒绝,在西晋是少见的,更何况其亲笺于王导,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这等于对王导的当面辱骂。陆晔封侯的主要原因,据本传载:“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与其说是因为“清贞”,毋宁说是由于陆晔江东陆氏的身份。这也显示了一个倾向:东晋陆氏不再像之前那样积极进取,热衷于政治功名,而开始有意疏离政治中心。尤其陆玩,疏离政治的表现更为突出。《晋书》本传:
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成帝闻而劝之。玩不得已而从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
并曾亲上表称“臣实凡短,风操不立”,不适合当官,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但陆氏疏离政治与王济等热衷于玄风不同。此从陆玩的上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竟不能敷融玄风,清一朝序”。陆玩与在北方士人中盛行的玄风无涉。有学者在论述两晋玄风时曾以陆玩为例是不恰当的。
从东晋至刘宋陆仲元,历四代侍中。《宋书·张茂度传·附陆仲元传》:“陆仲元者,晋太尉玩曾孙也。以事用见知,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自玩洎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方之金、张二族。”在当时可算是显赫。《南史·陆慧晓传》:“王僧达入阊门曰:‘陆子真五世内侍,我之流亚。’”但从史籍所载看却皆无事迹。可见,在任事上均无突出之处。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人。祖父万载,宋武帝时侍中。父子真,元嘉中为海陵太守。慧晓为齐高帝辅政。除尚书殿中郎。寻引为东阁祭酒。历会稽郡丞、江夏内史、行郢州事,后迁吏部郎、五兵尚书、南兖州刺史。永元二年卒,年六十二。慧晓今仅存诗一首,另有沈约和陆慧晓诗一首,但不见陆诗仅有沈诗。但从其参与萧子良西邸文学事知其文学在当世应小有名气,张绪称之曰:“江东裴乐也。”陆氏至齐影响已经大不如前,史载慧晓除尚书是因其岳父时任领选。
图1-1 吴郡陆氏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