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社会经济转变中云南少数民族的流动生计
到坝溜移民村
莫独(哈尼族)
乘着一条叫“异地扶贫”的词语,你们从高山上来;从密林里来。
从几棵瘦瘦的苞谷秆上来;从几块薄薄的荞子地上来。
从那间住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祖传的小茅屋中来;从那个埋着祖先的遗骨和自己的胞衣的村庄来……
来到一条长年滚滚的大江边。
来到一块四季热腾的土地上。
来到一个没有梯田只有胶林的地方。
来到一幅被建设和发展看中的蓝图上……
十几二十户人家,几排长长相连的木板房,就是一个寨子(当地相互叫队)。
沿着一纸红头文件——
车路已经来到家门口。
哗啦啦的自来水已经来到家门口。
亮闪闪的灯葫芦已经挂到房梁上……
一夜醒来,许多生活方式成了故事,许多神奇传说成了现实。
而那双使惯了犁耙的手掌,操使割胶刀顺手吗?
那双喜欢走进梯田的赤足,踏进咖啡地习惯吗?
但试想,谁是天生的胶工?而当初先祖开垦第一丘梯田前,谁知又出于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境遇?
既然来了,就把那几丘早晚念叨四季琢磨的水田放下吧;梯田民族的后生,走到哪片天地都能培植出生活的新枝,收割到新鲜的稻香。
只要炊烟能升起,不必在乎用什么方式来点燃。
20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