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比较分析晋江市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010年,晋江市生产总值达908.88亿元,是南安市的1.88倍,福清市的1.90倍,惠安县的2.28倍,石狮市的2.45倍,在全省经济强县中“一枝独秀”。但与周边沿海省份经济发达的县、市、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从发展趋势看,周边沿海省份经济发达的县(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1.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与苏、浙两省经济强县比较来看,晋江市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从表1和图1看,江苏省的经济强县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吴江等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纷纷跻身千亿元“俱乐部”,其中昆山、江阴两市的经济总量都超过了2000亿元大关,这些经济强县通过县域合作、连片发展,构筑起了“环太湖”经济繁荣带,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态势。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表1看,苏、浙两省排名前几位强县的经济实力都比较接近,形成相互支撑、抱团发展。而晋江市在福建省县域经济中处于“一枝独秀”,排名第二的南安市经济总量也只有晋江的一半左右,使晋江在省际县域经济竞争中面临“单打独斗”的处境。三是发展质量上的差距。从图2看,2010年,晋江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0.23亿元,不仅远远低于经济总量排名在前的江苏省昆山市的480.42亿元、江阴市的382.02亿元和张家港市的336.42亿元,也大大低于经济总量相近的江苏省吴江市的291.63亿元,甚至经济总量只有晋江4/5的浙江慈溪市财政总收入也达到104.88亿元,超过晋江。四是发展趋势上的差距。2010年苏、闽、浙三省有9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10强县,其中江苏省有5个,浙江省有3个,福建省只有晋江市。从图3看,2004~2010年间,经济总量排在晋江市前面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市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晋江,进一步拉大了与晋江市的差距,原来经济总量排在晋江市之后的吴江市也已超越了晋江市,宜兴、慈溪、绍兴三市呈现加快发展势头,缩小了与晋江市经济总量的差距。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晋江市发展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抱团逼近的局面,形势不容乐观。
表1 2010年苏、闽、浙三省主要经济强县经济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图1 2010年苏、闽、浙三省主要经济强县GD P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
图2 2010年苏、闽、浙三省主要经济强县财政总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
图3 苏、闽、浙三省主要经济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2004~2010年)
2.企业规模仍需做大做强
与沿海省份的经济强县相比,晋江中小企业居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技术匮乏。2010年,晋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56.19亿元,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348家,10亿~20亿元的企业有18家,20亿~30亿元的企业有4家,30亿~50亿元的企业有3家。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排名第二的江阴市,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123.05亿元,是晋江的2.76倍;江阴市营业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企业有5家,50亿~100亿元的企业有5家,30亿~50亿元的企业有8家,20亿~30亿元的企业有14家,10亿~20亿元的企业有25家;有60家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有8家,超20亿元有1家。经济总量与晋江市相近的吴江市,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96.48亿元,是晋江的1.40倍;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338家,10亿~20亿元的企业有40家,50亿~100亿元的企业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企业有2家。从表3可以看出,在全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中,江阴市有12家,吴江市有7家,而晋江市只有恒安集团与361度2家,且名次不高,仅位列175名与488名。通过上述比较,晋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就可见一斑了。
表2 晋江、江阴、吴江三市的企业规模主要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
表3 江阴、吴江、晋江三市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实力概览
3.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晋江市产业以制鞋制革、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业、电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2010年,全市制鞋制革产业产值达522.8亿元,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444.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92.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9.3%。与同处全国十强县的江苏省江阴市产业发展比较看,2010年,江阴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16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8.22亿元,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4%。广东省原来不少县市跻身全国十强县、百强县,这几年随着这些经济强县实行县市改区后,已退出全国经济强县排名,比如原来的全国经济十强县的广东顺德区,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9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7.58亿元,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3.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02%。从表4可以看出,顺德区在主导产业中已形成了高端家电、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医药制药等规模产业集群,其中家用电器制造业产值达到2094.89亿元,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56.67亿元,电子通信制造业产值达到196.80亿元,精细化工制造业产值达到145.74亿元。通过上述比较,晋江的产业形态与江苏江阴市、广东顺德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产业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已刻不容缓。
表4 2010年晋江与顺德支柱产业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tjcn.org。
4.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需进一步强化
从总体上看,晋江市无论是产业熟练技术工人还是产业高技术人才的储备,与产业发展要求都存在很大差距,人才、技术等要素不足,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困难,这也是晋江产业结构、层次与沿海省份经济发达县、市、区相比明显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经济十强县的江苏省江阴市来看,目前有3个国家级、4个省级创业园区,形成了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百桥生物医药孵化园、物联网产业园、软件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总部经济园、文化创意园九大特色创业园区,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00家;全市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50余人,建立1080人的江阴产学研合作专家库,建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七大产业技术联盟,聘请技术顾问188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0多家,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引智”示范单位(基地)9家,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全市522家重点企业与203个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43个,带动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超165亿元,项目后续产出对工业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超过60%。从原来全国经济十强县的广东顺德区来看,目前拥有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市、区三级工程中心161家,为广东省工程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各级工程中心年研发投入超30亿元,承担企业开发项目近3000项,当年科研成果投入生产数3000多项,每年可为企业创造新增产值350多亿元;有174家企业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连续14年位居全国同级区域首位;全市有研发人员1万多人,超过400名院士专家在当地开展活动,10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50多所高校以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4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00多项,合作项目转化新增产值累计超过300亿元。与江阴和顺德比较,晋江在支撑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储备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晋江今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着力破解的瓶颈问题。
5.城市功能有待健全完善
长期以来,晋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总体水平不高,城市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相对不足。在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县中除晋江外,城镇化率均超过55%,其中义乌市和昆山市超过了70%。晋江城市化进程的相对滞后已影响到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的提升,削弱了经济整体发展的后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使本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依托,同为城市圈(或城市群)的厦门市和泉州市替代了本地部分城市功能,分流了本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从而挤压了本土服务业发展空间。目前晋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左右,不仅在全国县域十强县中最低,而且还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制造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也使企业以高薪吸引来的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到泉州、厦门等地寻求城市功能服务,这不仅对企业引进人才形成制约,也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晋江在城市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城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观,但应当看到,城市化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式的动态变迁过程,城市改建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城市功能的完善、人文素质的提升、服务环境的优化等软环境建设,则需要经历较长一段发展时期。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集聚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这对晋江来说难度更大、挑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