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未知的自己:拥抱内心受伤的小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如此混大成人

永远的权宜之计

阿良在团体分享中说,他刚刚结束了一段长达七年的恋爱,而在这段恋爱开始的前两年,他就已经知道那个女孩并不适合他。

“一开始,我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异地恋情,每天的固定内容是打电话和电脑视频,说的都是关心彼此的话,各自的生活圈子也没有什么交集,因此没有什么矛盾。后来,她为了和我在一起,辞掉南京的工作,和我一起在北京生活,那时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适合。”

“可是你并没有直接告诉她,对吗?”另外一位分享者问他。

“我担心她会受到伤害,一直不忍心告诉她。每次吵架,我下决心放手的时候,她都会主动道歉,见到她那个样子,我就觉得她特别可怜,只好放下想要离开的念头。”

“那你们是怎么分手的呢?”

“说起来有点卑鄙,我编了一个谎话骗她。我和她说我是同性恋,因为担心身边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性取向,才拿她来打掩护的。”

“用谎言骗人,这不是伤害更大吗?”

“毕竟那不是事实,我也不会陷入深切的罪恶感中,无法原谅自己。”

团体分享的主持人亦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明白阿良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逻辑基础,但是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次和他闲聊,聊起他的父母和童年往事,才逐渐明白“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阿良的父亲是一位性格暴躁的转业军人,在阿良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始终是他的反面教材,一切以“绝不像父亲那样”为目标。阿良讨厌父亲,却和性格懦弱的母亲亲近,对他来说,父亲的暴怒与武力都不足以恫吓他,母亲的眼泪却是致命的杀手锏。

小时候,母亲和父亲吵架,母亲收拾衣物,准备带着弟弟离开家,阿良跟在母亲和弟弟后面,母亲一直对他说:“阿良,你先回去,妈过些天回来接你。”走了十几里路,阿良哭着抱住母亲说:“妈,你别走,你别走。”因为阿良的哀求,母亲放弃了唯一一次离家出走的机会。多年来,母亲在家里承受了太多委屈,阿良也以一种深沉的方式爱着母亲,为了避免家庭纷争,阿良愿意委屈自己,换得生活的安宁。

因为不愿看到母亲失望的表情,阿良不敢对母亲说一个“不”字。在外地时,母亲问他吃得好不好,他会说母亲期望听到的答案;母亲跟他念叨,隔壁阿浩已经生二胎了,他便会顺着母亲的意思,畅谈自己的结婚计划……

这种与人相处的方式严重影响了阿良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老板相处时,他会考虑对方想要听的话,对方期待他做的事,甚至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女友迟迟不能分手,亦是因为要照顾女友的感情。

阿良说:“我觉得活得非常累,永远活在他人期待的眼光中,可是我脑子里好像有一个自动的机关一样,会定时开启,连我自己都控制不了。”

“是不是觉得有一个人在控制着你,永远在做出妥协的举动?”

“我就是觉得自己在为他人而活,不由自主地过着妥协的生活。”

“问你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和她分手,这是我想要的,我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做成这件事……我觉得这辈子我肯定是一事无成了,任何人都能掌控我的生活。”


内在小孩有一个类型,是妥协退让型。他们害怕面对真实的情况,因此以妥协、逃避作为永远的权宜之计。从小到大,面对任何事,他们都以妥协、逃避的方式应对。妥协、逃避是从小孩心智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儿童的世界是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掌控的,当处在恐惧、羞愧当中时,为了获得大人的保护,儿童会认为,为他人而活是获得安全的权宜之计。将自己的人生交出去,让他人来掌控自己的存在,带着这样的信念,思想、行动自然会依循他人的想法,而不是受内在需要的牵引。

妥协退让型的内在小孩比其他人更渴望获得关注,得到认可,为此,他们会假装自己不需要、不在意或是不想要,以便顺应环境,得到期待中的关注和爱。于是,生活陷入了无止境的妥协中,过着他人期待中的生活,完全找不到自己。面对冲突时,内在小孩被恐惧淹没,认定避免他人受伤是最重要的,保持气氛的和谐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情绪、需求全部退居二线,变得不重要起来。

妥协和退让都来自内心的恐惧,想要摆脱永远在妥协的行为模式,除非当事人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没有第二条捷径。不想在人际关系中面对不愉快,倾尽全力避开冲突,实质是因为内心的恐惧。逃避并不是永远的权宜之计,只有直面问题,才能得到问题的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