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看图学法律:中小学法治教育推荐读本(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题五:青少年遭遇家庭暴力时的权利保护

天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于是乎,现在对子女教育的付出越来越多。但是家长的急切之心往往会适得其反,许多家长还坚守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的训诫,孩子表现一不如意便又打又骂,甚至上升到家庭暴力与犯罪的程度。“打是亲、骂是爱”,父母对孩子的打骂教训怎么又成了违法行为呢?许多家长不理解。那么,法律在青少年的教育方法方面,对父母有怎样的约束与建议呢?

一、父母可以随意打骂自己的子女吗?

案例回放:

小辛这次的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看到小辛的成绩单上语文69分、数学61分、英语70分,不禁大怒,“望子成龙”的爸爸重重地给了小辛一巴掌,小辛的脸都被打肿了,跑进房间哭起来,爸爸不准他吃晚饭,还叫他“滚”。邻居见到这种情况,便劝住小辛,然后对小辛的爸爸说,他的这种教育方法不对。邻居说:“阿叔,昨天我们还和您一起看了《刮痧》的电影,电影里的爸爸为了给儿子治感冒,采取中国民间传统刮痧的方法,却被美国警察以为是家庭暴力而拘捕,你还感触颇深,说不能搞家庭暴力,今天怎么就动粗打起小辛来啦?”小辛的爸爸听了,立即脸色绯红,他为自己的手掌落在儿子的脸上而后悔,更为邻居的话感到无地自容。虽然他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当,但是他不知道,家庭暴力有没有程度要求,是不是只要一打骂孩子就构成家庭暴力呢?

通常认为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武力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一般情况下,经常性地对家庭成员的身心造成伤害的不法行为即构成家庭暴力。虽然偶尔打骂,但造成严重后果的,同样构成家庭暴力,像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男主人公不许他妻子和异性交往,而且经常虐待他妻子,这就构成家庭暴力。

一旦发生家庭暴力,受害一方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保护,如《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不仅如此,实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员还将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处罚。经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如果实施家庭暴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还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小辛的爸爸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而打骂孩子,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是不当的。至于他的行为是否构成家庭暴力,那得看其以后教育儿子的方式了。现在仍属偶发性地打骂儿子,还不符合家庭暴力的构成要件,但如果仍不改变这种打骂的教育方式,最终可能因触犯刑法而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

二、未成年子女遭受家庭暴力应怎样求助?

案例回放:

美国有位9岁的少年,因经常遭受酗酒父亲的皮带抽打,称遭到家庭暴力伤害,上告到人权法庭,要求有关机构制止此类行为。结果该少年大获全胜,而且导致美国紧急制定了一项法案,规定父母用棍棒、皮带打孩子为犯法。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打骂孩子是比较常见的,甚至由不得孩子辩解。在我国,未成年子女遭受家庭暴力时,应当怎样请求救助呢?

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孩子较西方国家的孩子而言,其人权观念极为淡薄,几乎不会意识到应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深远传播密切相关,“子告父”被视为大不孝。即使在当今中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涉及此类问题的教育也实在太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多是由有关机关的主动介入予以解决的,而非通过受害儿童的自主求救。

现在我国法律规定了如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可以向当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请求劝阻;也可向父母所在的单位寻求救助;更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而言,法律的制裁才能对施暴者产生一定的警醒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第2款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作为青少年,特别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少年儿童,应该树立起维权意识,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