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掌控了——心理暗示
苏格拉底为了考验自己的学生,在上课时拿出一个“苹果”,在他的学生中边走边说:“同学们,现在来闻闻空气中苹果的香味,注意,要集中精神。”他在学生中间转了一圈,回到讲台上问道:“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个苹果的香味?”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见只有一个学生闻到,大声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这时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走下讲台,叮嘱学生要注意空气中的气味,并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回到讲台,再次问大家有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把“苹果”放在每个学生的鼻子前,让他们闻味。等他回到讲台再次问学生:“大家都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话音刚落,所有的学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问学生:“你们都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苹果的香味。”之后,苏格拉底严肃地说:“这只是一个苹果模样的玩具,什么味也没有。”
为何原本没有味道的假苹果,却让学生都能从空气中闻到香味?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因为受到了心理暗示,学生才会觉得自己闻到了假苹果的香味。在让学生闻苹果香味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在很隐蔽地强调这是一个真苹果,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影响,使得自己无法正确地感觉并进行判断,最后盲目地听信了别人。
心理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行动、表情、语言以及某种特殊的符号,使自己的某些观点、意见被接受暗示者认同的活动,是一种很含蓄的方式。心理暗示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暗示,我们可以对人们传达出某种提示,使其在言语以及行动上做出一些改变,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当家里有人生病需要休息,而孩子在旁边吵闹时,父母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做了一个“嘘”的动作,便可以让孩子不再吵闹。
心理暗示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人的语言、表情、动作、情绪、态度、期望、判断以及某种情境,都可能对我们产生心理暗示作用,影响我们的观念、心理、行为。例如,在和领导或者同事交往时,对方态度冷淡、烦躁,或者无意中说了一些容易让你产生联想的话,就可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或者在领导、同事心目中的印象,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心情,甚至产生自卑感和逃避心理。再如,我们在朋友家里做客,主人端上来一道菜,初尝时并没有感到什么特殊,但经过主人介绍这道菜的用料、做法、口感、营养等,再去品尝,似乎就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了。这也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科学研究证实: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这是由人的心理特性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一个“自我”。“自我”比较发达、健全的人就会表现得成熟、稳健和有主见。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如此完整的“自我”,也不可能有完美的“自我”。“自我”的缺陷就会使心理暗示有机可乘。特别是对于我们所喜欢、信任、钦佩、崇拜的人,更容易受其心理暗示的影响。而那些“自我”比较虚弱、幼稚、依赖性强的人,在潜意识中就存在受控制的需要,很容易被他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
当然,要知道暗示还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人们失去判断力走向谬误。
老李最近总感觉胃不舒服,到医院做胃镜检查后,医生告诉老李:他得了“萎缩性胃炎”。医生提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发生癌变”。这句话对老李产生了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像个挥之不去的咒语,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里。亲友们知道老李得病后纷纷打电话表示关心,老李自己也找了些医学的书籍和文章看,根据上面写的症状一一对号入座。再加上到医院复诊时,医生一再嘱咐要注意癌变先兆,更让老李确信“我会得胃癌”。老李的胃病非但没有治愈,反而搞得自己情绪低落,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忧心忡忡。
心理暗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取代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所以,我们要学会对消极和错误的观念进行分析辨别,要有主见并且相信自己,才能使自己不盲目地跟从别人,做出错误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