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商学院财商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定义财富,让自己对金钱敏感

有人在网络发出疑问:


我工作三年,身边的同事与朋友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但80%以上都是月光族,有些人甚至会为了还信用卡而每月需要家人资助才能正常周转,然后,周转完成后,大家一边自责,一边再进行着高消费——这是否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的确,这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里,广告方案中处处都充斥着这样的宣传:你应该享受上流社会的物质,你应该使用昂贵的东西来装扮自己;你应该每年出去旅行,否则,你在朋友圈中便无法站立。

接受此类消费观的人也往往会有这样的观念:只有当你把钱花掉的时候,这钱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否则,这钱只是银行中的一个数字。的确,群体的高消费是一个积极的社会行为,但是你需要明确的是,它代表的是社会的繁荣,而不代表你的成功——你在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增加经济中的GDP,与你一样的无数人,使用这样的消费方式,支撑起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但是,每个月都当月光男神/女神,真的好吗?

你当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是,一旦你进入创业或资本积累阶段,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钱可用——如果你有50万元,再向别人借10万元很容易,因为他人知道你能还得起;但是,如果你一分钱没有,想向他人借钱,便会很难:借给你钱,相当于进行一项危险的投资。

在商品琳琅满目的今天,我们的消费欲望总是在大环境的持续刺激下不断升腾,但是我们的收入却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幅度的提高——盲目而冲动的消费活动不但不会为你带来欢乐与幸福,而且有可能使个人陷入危机之中。

但突然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你而言并不简单:你可能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每月领到的工资是什么。现在,你需要更正面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财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是否会用一些明确的数字定义它?”

你每个月买到的奢侈品不会为你增加财富,“早晚会有钱”这样的说法不能够帮助你定义财富——你需要使用更明确的数字,来表现财富对你的意义。因此,你应该决定自己想拥有的金钱数目,以及实现这一数目的时间:

在________年内,我准备拥有________。

没有明确的数字,虽然你以后可以提高自己的财富指标,但是,现在就写下来,并将它当成自己的目标,将会大大增加你对金钱的敏感度。在定义财富的过程中,请参考三个目标:明确的数字、记录总数,同时形象地加以想象。

如果你想要积累财富,你是否为自己提供了具体的图像?你敢于将半个月的工资拿去买一块手表,就是因为它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印象,而这一印象在不断地诱惑着你。因此,当你想要积累财富的时候,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影像:你可以将一辆车、一幢房子、一张不断增长的存折当成自己的地图,并随时回忆它们——每一次的回想,都会增加你增进财富的渴望。

当你的头脑中拥有了敏感的图像以后,你就应该全面盘算自己的预算:定义财富、积累资本,同样应该有明确的准备。

因此,接下来你需要拿出一张纸,一步步地盘算:


◆你的总收入比你的总支出多多少或者少多少?换句话来说,你拥有多少可供自己挥霍的资本?

◆你有多少外债?那些没有支付的账单与逾期未还的信用卡欠款都应该算在里面。

◆你有多少钱是花在了家庭支出上的?

◆你有多少钱用在了支付日常账单上?分别是哪些账单?

◆你在女友或家人身上花费了多少钱?包括你为他人购买礼品、参与人情来往的钱。

◆你每个月用来购置衣物、旅行、养车、培养兴趣爱好上的花销分别有多少?

◆你还有多少剩余的钱?

◆剩下的钱都去哪了?


这些问题看似烦琐,但却非常必要:如果你真的想要更加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财富,那么,你就必须更加确切地了解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你每个月到底挣了多少钱,你花费了多少钱,你还有多少钱的剩余。

如果你没有真正地弄清楚自己当下的财务状况,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些不该花的地方。找不到钱的去处,你势必找不到缩减开支、积累资本的途径,也无法确定到底要怎样,才能将自己的钱全部都花在刀刃上……

所以,现在静下心来,使用一种最传统的方式——随便找到一支笔与一张白纸,细心地算一算:你的钱是怎么得来的,它们又是怎样离你而去的,它们奔向了谁的口袋。

当你完成这件事情后,你会拥有非常复杂的情绪:你会发现,自己每个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变成了他人的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积累在什么时候都不晚。在明确了积累的目的以后,你下一步就是学会增加金钱的4321定律:对一个男性而言,个人收入的合理配置比例是,个人家庭收入的10%用来买保险,20%用来储蓄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30%当成自己的生活开支,而40%用于房产投资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资。

保持对金钱的敏感,并不是让你变成欧也妮·葛朗台:一个悭吝的人是得不到他人的好感的,人情往来、朋友聚会时,你依然要有限度让自己懂得打开腰包——你需要控制的,只是减少你自己那些不需要的消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