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志:探索一种人类学写文化体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神鬼门

何为神鬼门?以象征人类学立论,神鬼门为一种象征体系,这种系统的特征,可以从核心理念、信仰对象和实践特征三个层面,大致规整其具体所指。首先,核心理念,心诚则灵。其次,信仰对象,一与多的统一。最后,实践特征,体现为三点:①信仰者与信仰对象的交流无须第三方中介;②民俗;③重身心体验,轻义理论证。

娲皇宫是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神鬼门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朝圣地是神鬼门的核心象征,它是神的据点,也是人神交流的场所。这个地区,朝圣地很多,以庙、观、宫等名目呈现,几乎村村有朝圣地,规模大小不一。朝圣地的影响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影响范围大,譬如娲皇宫,覆盖整个三省交界地区;有的影响范围小,可能只涉及特定的村落或邻近的几个村落。

历史积淀、灵验度和权威加封,这三个因素构成决定朝圣地影响力的主要标准。历史积淀,指一切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包括民俗、传说、建筑、雕塑、绘画、碑刻、文献等。对此,我们可以用丰富度与厚度作为衡量单位。历史积淀与朝圣地的影响力正相关,积淀丰富,影响力大;反之,积淀贫乏,影响力小。灵验度,指朝圣地信仰对象为香客摆平不确定性的效果。灵验度与朝圣地的影响力正相关。权威加封,指权威对它的授权。权威加封与朝圣地的影响力正相关。总而言之,历史积淀、灵验度和权威加封构成的合力决定朝圣地的影响力。值得补充一句的是,历史积淀、灵验度和权威加封,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平日里,娲皇宫香客稀少,但到了庙会日子,四方香客就汇聚到这里,整个空间变得鼎沸热闹。娲皇宫庙会,当地人一般称作“三月庙会”,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一到十五。庙会期间,除了朝山拜顶的香客,借这个机会挣钱的生意人也很多。


涉西北唐王山,顶有祠焉。其来无□。每岁三月,阖境男女,并秦、赵、韩、卫之远,罔不竭诚进香,如孝子□慕慈亲。


这是娲皇宫庙会最早的记录,出自落款万历三十七年(1609)本书中涉及新中国建立(1949)以前的古代纪年,直接引原文,其后加括弧,里面用阿拉伯数字注相应的公元年份。的古碑文《新建娲皇庙碑记》此碑是我在娲皇宫见到的落款年代最早的古碑。碑文中的“新建”两字,叠刻在“重修”两字之上。个中缘由,大概是这项工程有重修、有新建。碑文有记录:偶被火灾,寸屋片瓦俱成灰烬。时邑侯潘□目击其事,恻然不忍于心,随命管工官王世昆、刘朝阳公真□氏郭□□张进学□□□赵崇美、主持道人鸠工,后兴土木复倚石龛建殿一座。……续前之绩而愈增其规制,丽以丹青,曾纤悉未备也者,第见□桷巍峨,□□□□。视前焚殿又明豁开朗,焕然改制。。这块碑现今镶在娲皇顶梳妆楼石阶一侧的墙体里。从碑文看,当时不叫娲皇宫,叫娲皇庙,庙的关键是山顶有个祠堂。自此以后,娲皇宫庙会记录连绵不绝。


顺治十六年(1659)《重修娲皇圣母庙碑记》此碑镶于娲皇阁石阶一侧墙体。每岁春三月一日至十八日,各省男女大会……西连秦晋,北临燕赵,东通海□,南极湘汉,四方云绕而至者,不□□几十万□。其翠幄之华,彩钿之丽,画夜络绎不绝,诚□□□大观,一方之胜□也。


康熙九年(1670)《沙阳唐王山重修金妆各殿碑记》此碑镶于娲皇阁石阶一侧墙体。每岁三月……朝拜,鳞集……


雍正五年(1727)《重金头阁圣母记》此碑镶于娲皇阁石阶一侧墙体。每岁暮春,自朔及晦,西通秦晋,北极幽燕,焚香输诚者络绎不绝。


乾隆六年(1741)《创建三官庙碑记》此碑立于朝元宫三官殿前厦一侧。每岁三月圣母大会,南极闽浙、北极幽燕,泰岱以东、秦晋以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乾隆岁在辛丑(1781)《纯阳吕大仙大祖师重修广生宫碑记》此碑镶于广生宫正门外石阶一侧碑房的墙体。吾尝于三月望日,与天上诸仙来朝于斯。春风拂拂,绿柳依依。于是,歌于此,乐于此。而人之往来奔走,求福亦于此。


嘉庆四年(1799)《重修娲皇庙碑记》此碑立于停骖宫正门外石阶一侧。碑文亦见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二月刊刻的《涉县志》。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迄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岔集,肩摩趾错。


嘉庆岁次丁丑(1817)《重修大殿、门楼以及戏台碑志》此碑镶于广生宫正门外石阶一侧碑房的墙体。每逢三月朔望,则东齐西晋、南楚北燕,士女之朝觐而酬夙愿者,莫不呵气成云。


咸丰三季(1853)《重修唐王峧娲皇宫碑记》此碑立于娲皇阁石阶一侧。每岁三月朔启门,越十八日为神诞,远近数百里男女岔集,有感斯通,无祷不应,灵贶昭昭,由来久矣。


同治八年(1869)《重修广生宫记》此碑立于广生宫正殿前厦一侧。每岁莫春,燕晋士女不远千里奔走,偕来登览者必先于此宫瞻礼焉。


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朝元宫碑记》此碑立于朝元宫南厢房前厦一侧。每岁暮春,遐迩岔集。有为亲而求寿者,有为子而求嗣者。入门告处故若蜂屯,伏地投诚又如蚁聚。几有血气莫不向是而祈祷焉。


民国四年(1915)《阙疑碑》此碑镶于广生宫北厢房前厦一侧墙体。每岁春季,巡香结社者难以搂指计。


据娲皇宫附近石家庄村石华堂石华堂,1931年出生,小学毕业,1950到1962年当过小学教员,1962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提出申请,上山下乡,回到老家务农。老人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庙会被战火中断。


战乱了,那个那个,人心惶惶,都是避难,所以这个庙会什么也不搞了。本来这一条沟,二十里地长,八个村庄,跟代表一样,每一个村都要推荐一个代表,主持这个庙会,作为领导机构。日本鬼子来,烧房杀人。怕了不得了的,一切都停下来。

(1938年)本书中的访谈记录,括弧中的文字为我根据上下文附注。春节以后,正月十五十六,这一天清晨逃进这个山沟去。避免日本鬼从这山沟便道过,他们发现了那不就完了,被割头了。那是我第一次记他们来。那一年里边,来得频繁。后来像山西长治市这一带都成日本鬼敌占区以后,他们一年,不一定是来几趟。特别是咱们这儿,你看,邓小平,什么,他都曾在这里住到五六年之久。他们(日本鬼)对这个地方不留情,毒辣得很,烧杀。

(朝元宫)正殿,我老父亲还记得这个,农历二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放大火给烧了,他在高山顶上看见了。这个,靠这一边,什么一排房子,都给烧光了。他烧庙宇为什么?共产党,那个,武装吧,八路军游击单位开始没有房子住,就利用庙院这个房子,来住。大的寺庙、庵、观,这些他们都利用起来。


大约在1944年,娲皇宫庙会恢复过一次,石华堂老人记忆很深。


三月初一这一天,非要去想盛一碗那个豆末汤喝一喝。茶棚前面有几条档子,不知道临近村哪来卖这豆末。老愿意喝这一碗豆末,每年是这样。喝完以后上顶,挺快。那个时候,天暖和,穿单衣服单裤,上三趟。那个盘山道上呢,那两头,都有残疾在那儿要钱要供养吃。人多,不能亲手给他,放在他那个包子上,欸,隔路人,给他扔过去。小孩们,他们呼唤小孩们给捡起来。就数那个忙。一个三月初一,一个上午上顶跑三趟。那个心情愉快,又换了新单衣。曾经这一次,这是一个特殊年。我记得这一次很清,永远也不会忘记。

咱敌后根据地是扩大了,就在那个时间呢,那个年代,打仗到远处了,咱们这儿仅仅是补充兵源、扩军,催缴公粮,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不过因为不统一,山西好多地方是敌占区。过去那个太原附近,有些县份,那个剧团啊,来这里演出,每年都是要这个剧团,认为这个剧团是最好,观众是挺多挺多的。就在那个时间,抗日战争可没有结束,它离咱们远了。那个时间有几年,有时候那个戏,我说山西戏来不了就咱们本县像井店落子、下庄的小落子,都来这里唱唱,唱上几天。那个时候人都轰轰烈烈的。


“二战”结束到现今,伴随儒门、道门、神鬼门、萨满门与现代门的冲突与圆融,娲皇宫庙会遭遇中断、恢复、兴盛的历史际遇。这一段留待专节叙述,这里先一笔带过。

神鬼门香客称他们的信仰对象为“奶奶”或“老奶奶”,奶奶这个名号是统一的。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香客,根据自己家乡与娲皇宫的相对方位,又分别有“东顶奶奶”“西顶奶奶”“北顶奶奶”等称谓。顶指山峰,“东顶奶奶”即东边那座山峰的奶奶,其他几个称谓也一个道理。此外,还有一个具体化的称谓是“索堡奶奶”。索堡是娲皇宫所在地的镇名。

日常语境里,奶奶是个亲属称谓,指自己父亲的母亲;也作女性老人的尊称。娲皇宫语境里,香客说奶奶,有尊称之意,但它的所指是神。如果从英语名词区分单复数形式的习惯出发,难免就要问:这里的奶奶是单数还是复数?言下之意是,香客的信仰对象是一个神还是多个神?答案是,这里的奶奶既是单数,又是复数;就是说,香客的信仰对象是一与多的结合体。对于香客而言,娲皇宫奶奶是神,是信仰对象。至于神的概念下,则有体现多神的象征,也有体现单一神的象征。一方面,娲皇宫众多神殿神像,香客遇神殿神像即拜,娲皇宫俨然是一个诸神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说法凸显娲皇宫与单一神的关联,譬如涉县曲峧村香客指认,他们到娲皇宫朝圣是祭拜“大奶奶”;有山西潞城的香客则指认,他们来娲皇宫朝圣的对象是“河北三奶奶”。

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有本名著《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英〕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用隐喻这个概念来勾连帝国与民间两个层面的象征事实。这里我们不妨稍做调整,以“关系”或“结构”限定“隐喻”,进而推而广之,把“结构隐喻”视为汉语言文字象征体系的突出特征之一。一方面,宇宙是分层的;另一方面,层与层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体现为层与层本质上的同构,以及关系象征的跨层流动。在本个案里,娲皇宫神鬼门,神祇的一与多的格局,即类似于社会组织中首领与群僚的关系。具体言之,类似于皇帝与包公们的关系,类似于国家主席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关系,类似于县长与县里那些头头脑脑们的关系,类似于娲皇宫朝圣“上社”队伍中“香劳”与“执事”的关系,类似于家里家长与成员的关系,如此等等,总而言之,这些关系是同构的。另一方面,关系象征的跨层流动,譬如“奶奶”这个象征,从指称自己父亲的母亲的奶奶,到作为年长女性通称的奶奶,这是从家层面到社会层面的流动;再到作为朝圣地信仰对象称谓的奶奶,这就流动到信仰层面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强调关系象征的跨层流动,不是象征的跨层流动;是人我关系的向外推演,不是演绎人或物的本质。换句话说,称谓女性长者为奶奶,是表示就言说者而言女性长者就像自己的奶奶(父亲的母亲)一样,称谓朝圣地信仰对象为奶奶,是表示就言说者而言朝圣地信仰对象就像自己的奶奶(父亲的母亲)一样;总而言之,意在表明言说者愿意亲近对方的心态。但是,自己父亲的母亲、女性长辈、朝圣地信仰对象,她们不同质,对此称谓者是心知肚明的;常言所谓“套近乎”,不同质是其前提。

奶奶是谁?这是局外人思维方式倾向于提出的关键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涉县文物保管所首任所长程耀峰着手恢复重建娲皇宫,他访问附近的村民,求解“奶奶是谁”时,他就陷入了命名的困境。


绝大部分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说,头阁二阁三阁奶奶。我就问他:“我来这儿找个人,找个老婆,在哪儿呢?”这不,“你说谁呀?谁呀,这老婆叫个啥?”我说:“这不就对了嘛,我就问你,你说你知道,这个谁?头阁老奶奶是谁?”“不知道,就头阁奶奶。”哈哈哈。但他们从小,一直是这样传的,过去。摘录自我2009年访谈程耀峰的音像资料。


局外人思维方式,定义是首要问题,相关性则其次;局内人思维方式,相关性是首要问题,定义则其次。对于娲皇宫香客而言,自己与信仰对象的关系是明确的,即我与奶奶,类似于“祖孙关系”,以朝圣为标志的相关实践构成它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他们没有根究奶奶是谁的必要。打个比方,这就像中国传统社会,即学界所谓的“熟人社会”里,人们通常不会本质化地思维自己的亲人,即琢磨这类问题:他叫什么名字?他究竟是谁?除了是我的亲人之外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人的他有什么特征?如此等等。换言之,人们对亲人的认知,优先的是一种在长期亲密接触过程中积淀的具体关系,诸如我爸与我、我妈与我、我爷爷与我、我奶奶与我,等等。相应地,在城市,即学界所谓的“陌生人社会”里,为了以防万一,孩子走失了,离开了家(局内人的圈子),流落在外(局外人的世界),家长会刻意教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以便孩子找到家。

“奶奶是谁”的提问往往使习惯于局内人思维方式的香客愕然,不知所措。


解签人:这个签我就不用给你解了。

香客:哦,说吧,我不懂啊。

解签人:不是懂不懂。你给老奶奶烧香,老奶奶你知道是谁?

香客:我不知道。

解签人:女娲不知道?娲皇圣母你不知道?

香客:哦。


这段对话摘录自2008年三月庙会期间我在娲皇宫子孙殿前拍摄的音像资料参见我影片《女娲奶奶的荣耀》。。这一问一答,呈现出普通香客与作为娲皇宫文化专家的解签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可以这么说,在香客一方,如果非要求得一个“奶奶是谁”的答案,那就是香客的朝圣实践,是他们一次又一次许愿还愿的对象。一方面,作为神鬼门的信仰对象,奶奶顶的奶奶,无名无姓,是一代传一代的神圣存在。这个存活于香客心目中的信仰对象,既不等同于文人的书写,更不等同于哪个空洞的象征。另一方面,奶奶无名无姓,这在理论上,除了女性这一局限,具有无限的象征嵌入的可能。令人意外的是,儒门、道门、现代门和萨满门,它们都把娲皇宫的信仰对象定义为女娲,女娲成为这四个象征体系与神鬼门在娲皇宫发生圆融的结点女娲,又衍生有娲皇、娲皇圣母的称谓。。出现这样的圆融局面,一个关键原因是女娲在见载于古籍的神话中的特殊地位:首先,女娲的名字中有个“女”字;其次,女娲的功绩巨大,补天、造人、正婚姻、制笙簧,等等。关于娲皇宫诸象征体系的圆融,后文将专节详述,在此先一笔带过。

作为超越时空局限的存在体,奶奶具有影响香客生活境遇的力量,是保障其理性营生、解决不确定性的终极力量源泉。虔敬的跪拜、默默地祷告、供品的奉献以及诺出必践的戏剧、电影等还愿演出,构成庙会中香客与奶奶交流的形式与内容。鞭炮声、锣鼓声,热闹沸腾,和为人神交融的音响之林。“心诚则灵,有求必应”,神鬼门最普遍、最核心的理念以文字形式呈现于还愿锦旗之上。这既是香客感恩之情的流露,也是奶奶无边威力的宣告。作理论化的理解,力量等级姑且置而不论,可以说,香客与奶奶的关系是互惠的。一方面,香客对奶奶有所祈求;另一方面,香客对奶奶有所承诺,其一般形式是:“若吾之所求应验,吾将回报如何。”参见我影片《女娲奶奶的荣耀》。灵验与否是维系互惠关系的关键。如果心愿得了,说明奶奶显灵了;心愿落空,说明心不诚,需要继续诚心祈求许愿。在局外人看来,这里的理似乎不那么通顺,更合理的说法似乎应该是:“心愿得了,说明奶奶显灵了;心愿落空,说明奶奶不灵。”但虔诚的香客会回应说:“你这么说,理是不错,但对奶奶是大不敬了。心诚则灵,你这么说话,可见你的信仰之心不诚。心不诚,奶奶怎么会显你灵呢!”总而言之,“有求/许愿——有应/还愿——有求/许愿”构成香客与奶奶之间相关性的循环,连绵不绝,贯穿香客的象征实践。

下面摘录一段我与李平义的访谈摘录自我2008年访谈李平义的音像资料。当时李平义的职业身份是涉县文化教育体育局文化科副科长。,以见香客与奶奶相关性的具体内涵。李平义是涉县本地人,娲皇宫文化的专家。


:你去(娲皇宫)还可以看到好多唱的,他们就是家里有灾有难,发生什么刑事案件这类,也要说你家里为啥就出了这个事了?咱就求求老奶奶吧,把这个危害啊,或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有病,怎么也不好,给他解决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嘿嘿,思想负担。所以说,你回去吧,然后配合吃药打针啊,来治疗,也管用。这个人思想有了负担也是了不得的。

:对,对。

:这个解决人的思想也是一个渠道啊。

:是。

:能解决他的思想负担。这个作用也小看不得。

:这个了不得啊。

:不得了,不得了。

:心病嘛,是吧?

:对,心病,嘿嘿。小姑娘能找个好婆家,刚结婚的媳妇怎么生个健康的小宝宝,你不管男孩女孩,都是人类,都是女娲的传人,嘿嘿嘿嘿,所以对老奶奶特别特别敬重。还有一个就是开锁。

:开锁啊?

:开锁。这个小孩啊,这个到十三岁,像我小时候十三岁都开过锁,开过锁。有的到娲皇宫,由一个老人啊,拿上一个小棍,给你数话数话,脖子上挎上一个锁子,就咱们锁门那个锁。意思是说,你到十三岁了,就是,过去就是脑筋不开窍,现在给你开开锁,就开窍了,哈哈哈。

:有一点像成年礼一样的。

:对,对,对,对。

:十三岁,成年了,是吧?

:对,对。十三。你到不了娲皇宫,你在自己家里,到房顶上,因为平房嘛,烧上香,放上供品,面对娲皇宫。

:放什么?

:供品啊,祭品,就苹果啦,点心啦,馒头啊,这类东西;饼干啦,现在像蛋糕啦,都可以;还有像土特产,核桃啦,都可以放。放上啦,面向,这小孩跪下,面向娲皇宫,他就给数一数,就是说几句话。

:什么几句呀,你知道吧?

:哈哈哈,我记不太清楚了。

:大体意思?

:这个,你什么祝愿的话都可以说。比如说,你健康长大啦,是吧,好好学习,将来考个清华北大啦,都可以说,哈哈,都可以说的。或者你学个什么好手艺啊,老奶奶保佑你,长大成人,给你开开锁,原先不懂事,以后一开锁就懂事了。啪、啪、啪,拿小棍磕你三下,然后把锁开开。小孩吃点供品。这就给开锁了。中午给小孩做顿好饭,烧香,也就是祈求老奶奶保佑他的孩子开窍了,以后越来越懂事了。嘿,就这个意思。这是很普遍的,开锁,求子,是吧。

:在自己家?

:在自己家也可以,但是必须面向它。

:哦,那谁来做呢,是专门请人?

:家里边的老人都可以。

:哦,老人都可以做。

:你比如说有爷爷奶奶的,一般都是奶奶,女的做这个,男的不做。假如家里边奶奶不在了,找人家邻居,或者村上有威望的,威望高的老奶奶来给你开开锁。嘿嘿嘿。我还给一个小朋友开过锁。

:你啊?

:我。

:哈哈哈。

:哈哈。我有一次也是到娲皇宫搞资料普查呀,山西的一个大娘领着她的小外孙,就是十二三岁吧,到那儿开锁。他们蒸着,要蒸馍,二十五个,这么大的馒头,白面馍。然后这个,放那儿,也是用一个五彩,红绿黄蓝那个绳,挂着那个锁。然后,她就看,她就在那儿看看有没有有文化的人呐,或者是老人呐。让外姓人给你开,更好一些。

:外姓?

:嗯,就是不是你自己家的人,也可以一个姓,但是说不是你自己家的。她就跟我说,你给我们小孙子开开锁吧。我说我行不行。她说行行行。我说,我就跟他说,我说:“希望你健康长大啊,以后这个懂事听话,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的,我给你把锁开了,老奶奶保佑你,健康成长啊。”给他开了,然后他当然,小孩就给我磕个头,表示感谢。她把这二十五个馍就放到这儿了,放在这儿,她就不再带走了。这二十五个馍,这叫供馍,就是给老奶奶上供的馍。这个供馍,然后它的管理人员就收起来了。收起来了以后,你比如说谁身体不好啊,给你个供馍吃吃,这是人家来开锁或求老奶奶放的供品。它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吃。但是,有的人,你比如说香客吧,也可以拿。但管理严了,就不再让随便拿了。因为多了,它怕别人乱扔东西。有意思吧?

:有意思。

:哈哈哈。

:那个小孩感觉也不一样啊。

:小孩很高兴的,哈哈。

:小孩还是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来提醒他一下,你已经长大了。你就做过这么一起?

:我做过一次,哈。我也感到很高兴啊,哈哈。我还跟她说,我说:“这是老人做的。”“没事,没事,你也可以。”我说:“行。”因为我,那个,我们经常这个,我从小我父亲就教育,教育我对女娲老奶奶非常敬重的,我们就是有时候,到不了娲皇宫,也要每年正月面对女娲最起码也要烧炷香的,就是保佑全家幸福安康。

:初一的时候,初一、十五?

:对,对,初一、十五都是这样。这是普遍的风俗。

:这底蕴还是很深的啊。

:除非有的家庭,个别家庭,也不太会,个别家庭,没有人教他,没有人跟他说这些,他不知道。只要有大人的,都要跟小孩说这些。


据我见闻,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香客专门来举行“抱小孩”(求子仪式)和“开锁”(成年礼)。这两个仪式背后的逻辑是,奶奶是新生命的给予者、孩童的守护者。这里也被视为生者过世后最令人荣耀的归宿。2009年庙会期间,我看见一块新立的石碑,上书“宗亲牌位”四个大字,立在广生宫与戏台之间的一块平台上。整个庙会期间,碑前烧香的香客络绎不绝,有时候人多,排成长龙。我问娲皇宫的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应香客的要求立的。作一般化的理解,可以这么说,在人观的维度上,奶奶是生命的给予者与接受者。

道德镶嵌在奶奶与香客的结构关系中,构成最深沉的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一方面,按当地人的话讲,“生前行好的人死后才有福气到老奶奶这里”。一般而言,人类学宗教研究,葬礼是重要的关注点之一,因为这涉及亡灵归宿的问题。我没有机缘观察这个地区的葬礼,但出于对神鬼门的关注,询问过娲皇宫及村庙的奶奶与葬礼的关系,得到的答案是它们彼此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对奶奶不敬的言行导致当事人受到严厉的惩罚,附近村子里流传有许多这类的传说,活灵活现。


说起来,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呢。(西顶)老奶奶当时去,有一次去(东顶)朝拜她姐姐的时候,走到河沟啊。有个女的去那儿行好啊,也是去东顶,就是说到娲皇宫那儿,也是说是去求她了,或者说是去还愿了。河南的一个女的,过去都是骑马骑骡骑驴,骑个毛驴,下来时候,过去不是像现在这么好走,从河沟那儿有个小道,从那儿上,她走到河沟那儿。俺这儿抬着往上走呢,她倒返下来,在河沟那儿走对过。因为当时是小道,路挺窄,她骑着毛驴,这边抬轿,过去女人都是三寸金莲,小脚,轿把人家的小脚给碰了。这个女的嘴也没吭啥,心想了想:“你抬你老奶奶碰了你小奶奶。”一会儿,这个老婆肚疼得不行,下了毛驴。最后,跟随她这个人就返回去,找了个明人明人,也称作“马僮”,通灵,相当于广义上的萨满。,瞧了瞧:“唉,你是对西顶这个老奶奶说了不恭敬的话了,你去那儿烧个三炷香,磕个头就好。”说走不上了,咋弄呢?最后是有人架了,架了去以后,然后去。抬着的轿夫呢,过去不是歇马殿歇马殿,到了三阁楼以后都要在那儿歇一下。(老婆)去了那儿以后,轿落在那儿了,烧了一炷香磕了磕头,欸,不肚疼了。返回来以后,骑了驴回了。这也是个故事。讲述人张民旭,讲述地点涉县曲峧村村公所。录自我2009年访谈曲峧村民的音像资料。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曲峧村村民抬着本村西顶三奶奶的轿子,到娲皇宫(东顶)朝圣路上发生的一个意外事件。在曲峧人看来,坐娲皇宫的是大奶奶,娲皇宫庙会时,三奶奶要去那里朝拜大奶奶,姊妹聚一聚。这个事件的冲突是,三奶奶的轿子撞了一个从娲皇宫回来的香客老太太的脚,于是,她心中起了个对三奶奶不敬的念想,结果就被三奶奶惩罚了。

总而言之,心诚则灵,有求必应。你诚心供奉奶奶,奶奶显威灵来保佑你,你冒犯奶奶,奶奶显威灵来惩罚你。这是娲皇宫神鬼门的观念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