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本书收集了我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以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文章,共32篇。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若以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的1980年为起点,我也算是闻道在先之人。1981年2月,我作为武汉大学哲学系77级学生来到南开大学参加教育部(当时称“教委”)在此举办的社会学专业讲习班,这是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第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会学专业班,因此常被国内同行调侃为“黄埔第一期”。但是若讲术业有专攻,则让我感到惭愧。因为当整理完这些文章后,想用一个名字来凸显内容主题时,才发现文章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如此分散,以至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专业词语来概括它,最后只好以“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这个似乎有点大而无当的标题作为书名。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学术研究是一个超越别人又被别人超越的领域,当你年迈时可能会发现,你毕生的努力都已经不被人们重视,甚至发现是错的。确实,当我一篇一篇阅读自己在30余年职业生涯中发表的这些文章时,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幼稚、不足,甚至错误,以今天的社会学学术评价标准来看,有些文章显得那么的缺乏专业性。不过,本书仍然将原文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基于我对学术道德的理解,更因为我希望从中能阅读到自己的学术发展经历。一开始我是打算完全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编辑这本书的,但编辑出来后发现,这样的编辑实在是杂乱、跳跃,连自己都无法阅读下去。最后选择了现在的编辑方式,以“农民工权益”“劳动者观念”“企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与治理”六个板块对文章进行归类,但每一个板块里面仍然是按文章的发表时间来排序。尽管不能肯定读者是否能从这种分类和顺序中找到阅读兴趣,但我自己确实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学术发展经历。

其实,整理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自己有机会静下心来回忆学术发展的过程。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在工厂工作了6年半,其中5年半是在一家国营农场办的工厂。可能是这段经历让我对企业和劳工现象比较敏感,这一主题成为我最早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使我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上。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农民工研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同时研究的聚焦也开始更多地转向社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变迁这些相对更为中观或宏观的问题上。对社会变迁的研究虽然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没有断过,但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它开始占据主要的地位,而且研究本身也开始从早期更多地描述和解释变迁,转向现在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社会治理,无疑这与整个国家已经从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转变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

经过这样一番整理,我突然发现原以为术业无专攻的研究并非完全没有学术企图,农民工→组织→社区→社会,一个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层面认识转型社会的努力方向呈现了出来。

不止一次地有青年学者问我,为什么当年要从哲学转到社会学来。其实当年做这个选择完全不是因为喜欢社会学,因为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是社会学。77级在校期间的大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仍然是非常传统的,希望追求新的东西是内心强烈的冲动,而社会学这个被取缔30年的学科突然得到重生,这本身就对我充满了诱惑。35年的社会学职业生涯让我没有后悔当年的这个选择,尽管哲学训练让我在逻辑和思维方式上受益匪浅,但社会学这个学科能敦促我更紧密地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能更紧密地把自己的经验世界与学术追求联系起来。

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政法分社的王绯社长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感谢赵慧英编辑为这本书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蔡少婉、冯晓敏、袁锐、张东、蒋帆、史宇婷等在论文整理工作中给予的帮助!

蔡禾

2016年6月18日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