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盘双合的文化阐释
今天是两块磨盘双合的日子,今天是两片芋叶遮羞的日子;新娘离开了娘家,你要听公婆的话;新郎你娶了老婆,就不要再胡闹;你们的誓言是金竹,你们的誓言是篱笆。
——僾尼“婚礼祝福歌”
“磨盘双合”是哈尼族(僾尼人)社会性别观念的核心意象。“磨”是“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用两个圆石盘做成”。一盘磨由上下两扇磨组成,上磨较小,有木制把手;下磨较大,有盛装粮食的凹槽。就其结构而言,上磨和下磨处于一个“二元结构”中;就其功能而言,上磨与下磨有明显的区别。但要完成“弄碎粮食”的任务,须得两者的通力合作才行。“磨盘双合”的意象生动地体现在哈尼族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的神话、古歌和史诗中。在兄妹繁衍人类的传说中,男、女两性具有了鲜明的生物性别差异,原始思维中关于两性交合而生育后代的思想已经完全成型。在这样的性别体系中,男女两性属性不同、特征相异,但其地位、功能和作用却完全相当、互为补充。
在哈尼族(僾尼人)始祖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是一对劫后余生的兄妹。“洪水神话”是一个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神话类型。在我国56个民族中,41个民族有洪水神话流传,其讲述的故事内容也大致相同,即由于神或人犯下了错误,某个(某几个)被殃及的神发动洪水毁灭世界,人类难逃劫难,濒临灭绝。一对兄妹因其善举感动了神,神投以葫芦、木箱等供其避难。兄妹俩劫后余生,为了延续后代,经滚石磨、飘树叶、对歌调等占卜方式测天意,结婚生子,繁衍人类。在布依族、侗族、毛南族、拉祜族、基诺族、彝族等民族中,用滚石磨占卜天意、兄妹成婚的故事也多为其始祖神话故事的原型。但同一主题原型所反映的蕴意却不尽相同,例如,在杜杉杉关于拉祜族“筷子成双”的论述中,“洪水神话”之后的“兄妹滚磨成婚”造就了“二元合一”的社会性别关系,即功能相似的两性角色通过整体共有而得以相互认同。
而哈尼族(僾尼人)的“洪水神话”与“滚磨成婚”却另有蕴意。哈尼古歌里唱道:
(金鱼娘抖出了七位大神)/可惜呀/在鱼娘宽大的尾巴里/还躲着一位大神/她就是力气最大的密嵯嵯玛/望见大神们一对一对(天地神、日月神、男女人神)出去/只剩下她一人孤孤单单/听见三对大神哈哈的笑声/神威的密嵯嵯玛(女)很不喜欢/她的怒火把大海烘涨/……/密嵯嵯玛骑上鱼背/伸出巨手把鱼尾来搬/鱼尾搬动一下/世上就遭殃/……/她抖动长长的衣裳/大水就漫齐大地天上/
形单影只的女神密嵯嵯玛为了宣泄孤独和嫉妒的怒火,掀起了洪水巨浪,企图摧毁世界。
另一首古歌也唱道:
大鱼把身子一摇/肚子里送出一对人(人神)/男的叫知达/女的叫妲布/……/不久妲布怀了孕/浑身上下鼓起来/她生下十九个小娃/……/十九个小娃长大/九个是男人/九个是女人/配成九对夫妻/还剩下一个男人/没有女人配他/……/他一生气/就跳进水里/变成一条龙/龙没有老婆/它每天都生气/生气就发大水/大水淹没了大地/大地变成了汪洋/
在“洪水神话”中,孤独的大神密嵯嵯玛和龙神由于没有被纳入“磨盘双合”的性别模式,形单影只、妒火中烧,继而发大水,企图淹没世界。这两则神话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再一次印证了“磨盘双合”的性别观念在哈尼族(僾尼人)原始思维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这种“磨盘双合”模式被解构,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洪水神话”之后,人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人类繁衍的进程中,神和人类始祖都恪守着“磨盘双合”的理念,小心地呵护着大难不死的人种。至此,神的世界逐步转向了人的世界,“磨盘双合”的观念成型。
古歌里唱道:
(大洪水之后,世界遭受了灭顶之灾,神赐葫芦给一对善良的兄妹避难)/栽葫芦要砍葫芦地/砍葫芦地的是哪个?/是地神的大儿子/栽葫芦要撒葫芦种/撒葫芦种的是哪个?/是地神的大儿子媳妇/地神的大儿子栽葫芦/不栽嘛不栽/一栽栽下十棵/十棵只活一棵/地神的儿子媳妇栽葫芦/不长嘛不长/一长长出十股藤/十股只活一股/地神的儿子和媳妇栽葫芦/不结嘛不结/一结结出十个果/十个最大的只有一个/……(天神俄玛把最大的葫芦送给了最穷的佐罗和佐白)/最穷的哥妹俩/躲进葫芦去逃命/把万物的种子也带进葫芦/先进葫芦的是妹子佐白/佐白的手指甲缝里/藏下了五谷的种子/佐白的脚趾甲缝里/藏下了蔬菜的种子/后进葫芦的是哥哥佐罗/佐罗的手指甲缝里/藏下了六畜的种子/佐罗的脚趾甲缝里/藏下了野物的种子/
此段古歌唱道:在栽葫芦的过程中,地神的大儿子和大儿子媳妇一个砍地、一个撒种,一个栽种葫芦、一个管理葫芦,然后共同收获了一个大葫芦。躲进神赐葫芦的兄妹俩,一个带上了五谷和蔬菜的种子、一个带上了六畜和野物的种子,这些种子的品种不同,但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需品。同时,它们也是哈尼族先民采集狩猎阶段男女通力合作、共谋生计的生动写照。
古歌里继续唱:
(葫芦终于靠了岸,可是世界上只剩下兄妹俩)/大水渐渐退了/葫芦总算着了地/兄妹从葫芦里走出来/手牵着手举目无亲/……/阿哥望望天/天塌掉一边/不塌的一边也是要塌要塌的样子/天不再是牢牢的天/阿妹望望地/地垮掉一半/不垮的一半也是要垮要垮的样子/地不再是稳稳的地/……/阿哥说/天上的神不在吗/在就快来救救我们/阿妹说/地下的神不在吗/在就快来救救我们/
兄妹俩一个求天、一个求地,求天地显灵。兄妹俩在求天神告地神的活动中,进行了同等虔诚的祈祷,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但神灵没有听见,神灵没有看见,兄妹俩只有自己想办法,凭借占卜的方法,滚磨成婚。古歌里唱道:
(兄妹成亲要问天地容不容)/我俩来滚石磨/你朝东边滚/我朝西边滚/如果石磨各东西/我俩就不成亲/……/妹妹的石磨朝西边滚来/哥哥的石磨朝东边滚来/九十九道弯滚进磨盘弯/两扇石磨稳稳合一盘/……/兄妹成亲在今夜/兄妹双合如磨盘/妹妹摘下一片芋叶/盖在哥哥身上/哥哥摘下一片芋叶/盖在妹妹身上/两片芋叶遮住羞/两片磨盘合成一盘/兄妹结成了夫妻/男人和女人婚配/婚配了才有后代/这就是人类的繁衍/
马林诺夫斯基把(人类繁衍)神话分为三大类:关于人类和社会制度起源的神话、关于文化英雄事迹的神话和基于文化成就和巫术的神话。其中,关于人类和社会制度起源的神话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的文化中。在这类神话中,“始祖群永远是借着妇人出现;她有时被弟兄伴着,有时被图腾伴着,未尝被丈夫伴着”。她最初传嗣的方法,是与自然的“结合”,要么被石钟乳穿伤,要么被鱼咬破,一个灵魂小孩就钻到她的身体里……“因此,神话所显示的,不是父亲的创造神力,乃是女祖自然的生育能力。即使在其他职务,也没有父亲出现。实际上,他永远未被提及,他在神话世界的任何部分,都不存在。”
哈尼族(僾尼人)的有关人类繁衍的神话故事显然不能用马林诺夫斯基的“经典模式”来解释。在哈尼族(僾尼人)的创世神话故事中,“妇人”不仅有“丈夫”伴随,而且两性交合产生后代的自然生育观还得到了极力宣扬。
古歌《窝果策尼果》里唱道:
记住啊,先祖的子孙/天神的窝果有多少支/它们像十二条大路通向四方/神传的窝果有多少条/一支窝果像夫妻成双成对/高能的天神不给后人传错/又把二十四岔窝果分在两旁/早上传出的叫“烟本霍本”(神的诞生)/神做的事在这里吟唱/晚上传出的叫“窝本霍本”(人的古今)/人间的古规在这里宣讲/
“窝果策尼果”意为古歌十二调,是哈尼族神话古歌的集大成者。笔者就该段古歌涉及的偶数概念咨询过哈尼族民族文化专家和当地歌手,他们解释说:“哈尼族举凡古典多以十二之数为准则,有明显的对偶观念,凡天必有地,凡阳必有阴,凡水必有火。先祖传下来的古歌古礼,像十二条大路通向四方,一条大路又一分为二,共二十四条小路通向八面,两条小路又像夫妻成双成对合成一支窝果。”于是,像夫妻一样成双成对的“窝果”,在祭典中,在火塘边,在一代一代哈尼(僾尼)人中间,把“神的诞生”和“人的古今”娓娓道来。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没有天和地:
上没有天/下没有地/只有气上下串/上气下串/下气上串/上气下气交配/产生了又红又稠的血/……/地造好了/天造好了/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各一方/天地间空荡荡/天也寂寞/地也寂寞/地求天/天求地/天地相求/谈结合/……/天地的四肢相合了/天地都怀孕了/天的肚子隆起来/一点点胀大/像顶鼓鼓的帐篷/地的肚子凸起来/凸成无数的山峰/……/天生产了/它的孩子呀/是一群群大雁/地生产了/它的孩子呀/是一窝窝蚂蚁/……(然而)/天没有光亮/地没有光亮/天地间黑乎乎/谁也看不清谁/……/翁奔奔朗/是管天的神/咪培培搓/是管地的神/管天的神/来想办法/管地的神/来想办法/……/天神地神成婚配/生了一个小太阳/天神地神成夫妻/生下一个小月亮/……
在哈尼族天地成型、日月生辉的神话中,“二元对偶”概念贯穿始终:“上气下串、下气上串”, “天在上、地在下”, “天也寂寞、地也寂寞”, “管天的神、管地的神”……它们各据一方,但如此对称;它们如此不同,但彼此相求。“双合”把二元结构中的对等双方纳入了一个共同体:“上气”与“下气”结合、“天”与“地”结合、“夫”与“妻”结合,两个彼此独立但互为前提的元素经过合作融通催生了天地和日月。
天地成形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轮廓,天地双合衍生了天空飞翔的大雁和地上爬行的蚂蚁,还有象征温暖与光明的日月。可是如此广袤的世界仍然很寂寞,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精灵随之一一涌现。古歌里唱道,远古时候,天地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白茫茫的雾霭,只有大海里有一条名叫“密乌艾西艾玛”的金鱼娘。她100年翻动一次身子,翻过77回,鱼鳞中抖出七位大神,其中,天神俄玛被奉为“最大的天母”,住在高高的“烟罗”神殿里,繁衍着世间万物……俄玛先生出一对美丽的姑娘烟姒和玛奔,她们是专司“流传到今的十二种古规古礼”的法典女神。俄玛后来生下了执掌万神万物的女神阿匹梅烟(意为“老祖母梅烟”)。阿匹梅烟生下了男神烟沙,男神烟沙又生下自然界的九位大神。
烟沙大神生下的九位大神是: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庄稼神、年神、水神、树神和人神。九位大神虽然神力无边,但寿命不长,因为它们既没有处于“二元对偶”的结构中,也没有满足“磨盘双合”的要求:
自从造出我们九个兄弟/要说格亮吗/我们也亮了/要说格大吗/我们也大了/要说格好呢/我们也是好/要说格合呢/我们也是合/千样百样齐了/只差一样了/千样百样有了/只少一样了/……/九个大神走来商量/打伙去要长命/
烟沙找到母亲阿匹梅烟寻求帮助,“万能的大神,最高的神王阿匹梅烟答应了,生出了九个长命姑娘,分别取名为永生不死的太阳、月亮、水、庄稼、年、树、人、天、地。天神梅烟的姑娘不嫁,世上一样也不会有,大神烟沙的九个妹子不嫁,世上万物要死光。九个姑娘嫁给了九个神,九个神得到了永生不死的长命。从此,天不会塌,地不会陷,太阳月亮永远有,庄稼永远栽不完,江河泉水流不断,日子永远过不完,树林青草永远绿,世上永远有人烟。”这九位姑娘为九位神带来了“长命”,他们的结合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生机盎然,还生出了许多哈尼(僾尼)人的规矩,如年姑娘嫁给年神后,人们会认辈分、分长幼了,“数数日子月份去吧,大一日也叫阿哥阿姐,小一日也叫阿弟阿妹,大一辈叫阿爸阿妈,小一辈叫姑娘儿子”;太阳姑娘和月亮姑娘嫁给太阳神和月亮神后,“亮光的路才能通,太阳月亮神才会顺着光路,一个跟一个走在天上”,于是有了日月更替,时光流转;庄稼姑娘嫁给庄稼神后,“庄稼的路才能通,庄稼神顺着十二条大路,走在天上和地上,一条是籽种的路,走过生根开花的路程;一条是四季的路,经过了春夏秋冬的时间;一条是水土的路,通过挖沟引水的艰难”
,于是人类的整个农耕过程变得秩序井然。
至此,“两性结合繁育后代”的观念在哈尼族(僾尼人)的原始思维中正式成型。我们看到,九位大神在与九位长命姑娘结合前,虽然具有超级神力,却不能长久。九位姑娘的出嫁不仅给予了大神们永恒的生命,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还促生了与之相随相伴的人类文明。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认为,“原始人的神话是他们的圣经和历史书,是他们礼仪的法典和词典,是他们充满古代智慧的百宝箱和详细的心理学。……物质、自然力、植物和动物,所有这些都像人一样地思想和行动。这就使得没有成文历史的民族的故事和神话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绚丽迷人”。在充满神秘、奇异色彩的神话中,那些“关于令人惊异的事件的描述勾勒出某种情景,使得世界的所有特征和生活的各个形态,特别是人类、能动性和要素,变得清晰明确起来”
。九位男性大神和九位长命姑娘的神话传说极为生动、极为鲜明地彰显了“两性对等、两性合作”共创伟业的性别观念。在哈尼族(僾尼人)的开天辟地神话中,二元结构中的“磨盘双合”彰显的是两性的对等与对称、互补与和谐。两性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更没有强弱之别,他们的结合使得天地成形、日月流转、山清水秀、人烟繁茂。
与此相仿,在描述兄妹两人时,哈尼族(僾尼人)传统文化给予了两者完全不同但相辅相成的性别特征定位,他们身上具备了明显的阳刚或阴柔的性别特征取向。他们特征不同、角色各异,却如此的协调和相配,古歌里唱道:
佐罗和佐白/阿哥和阿妹/相会在两条大水相交的地方/相遇在两条大河汇集的地方/两条河水是好水/……/好水水色不一样/大河水色是黑色/小河水色是白色/阿哥吃着大河水/变成皮肤黑黑的阿哥/阿妹吃着小河水/变成皮肤白白的阿妹/……/两条河水是好水/好水水声不一样/大河水声是粗的/小河水声是细的/阿哥吃过大河水/变成粗声粗气的阿哥/阿妹吃过小河水/变成细声细气的阿妹/……/阿哥的身上/好看的黑色有七样/阿妹的身上/好看的红色有七层/阿哥的嗓管/好听的粗声有七样/阿妹的嗓管/好听的细声有七样/……
“滚磨成婚”的传说不仅存在于哈尼族(僾尼人)的神秘幻想中,其在哈尼族的家族世系连名谱牒中也有确实的记载:“在三层高天上有一座神殿,其中住着最高神俄玛,俄玛生下一系列的神,有梅烟、沙拉等,主宰着神和人间的大事小事。到了第十二代祖先诗米乌,这代人会认母亲了,奶也不会吃错了。诗米乌以前的祖先是人、鬼、神不分的时代,以后就分开了。诗米乌以后的第十三代祖先乌突里,这是男女成双成对的祖先。”
哈尼族(僾尼人)在以神话古歌为载体的意识形态中,生动地体现着“磨盘双合”的二元结构性别观念。这种性别观在凸显两性(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的合作、协调与共赢。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男女两性差异显著、但没有优劣之分;他们互为前提、互为补充,为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行。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中看到,哈尼族(僾尼人)的神话、古歌、民间故事中弥漫着“磨盘双合”的社会性别观念。在这个“二元结构”体系中,传统文化既没有为了彰显女性的生育能力而忽略了男性的贡献,也没有因为强调男性的超强神力而忽视了女性的作用。对偶的两级特征不同、角色各异,但在创造天地、日月,繁衍人类的活动中互为补充,携手合作,成就了辉煌。这一切所表达的文化核心理念是:在哈尼族(僾尼人)的社会性别关系中,性别差异不是事物的对立两级,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正反两面,它们虽彼此独立,但互为补充。它们的合作融通造就了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