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长春真人西游的意义及其价值

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这次西行,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宗教政治方面,全真道以丘处机际遇成吉思汗为契机,在政治上获得了元朝统治者的全力支持,丘处机被成吉思汗赐号“神仙”,“俾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务一听神仙处置,他人无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卫护”。(元)李道谦编《七真年谱》,《全真七子传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第503页。在南宋金元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丘处机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和眼光,审时度势,万里赴诏,“一言止杀”,为全真道在元初赢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另一方面,在地理学方面,丘处机的西行也有重要的地理科学价值。道教与地理相互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其内在的契机和契理。参见盖建民著《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道教的堪舆之术与中国古代地理科学十分密切,实质上就是一种地理方术。道门认为,道士修炼应法天象地,以道经为宝。而作为记载道教之道的“道书”本身是天降神授的“天书”,与天文地理密切相关。道教许多方术如存思、服气、雷法、内外丹术的实施也都离不开地理之学。道教炼制金丹(包括外丹和内丹)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择地”是内外丹术的关键一环。许多高道都谙熟地理之学,由此之故,道教徒出于自身宗教修行的目的和需要,必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道教的宗教宇宙观对传统地理学和制图学思想有着渗透和影响,隋唐时期所形成的道教制图学派,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独树一帜。道门中人在云游过程中,留给后人诸多有价值的地理游记,上述《长春真人西游记》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道教地理学著作。其旅行路线是沿着北纬的蒙古高原经新疆进入中亚地区,大部分线路是过去中土人士所未到过的。

首先仅就路程而言,远远超过汉代的张骞,就《长春真人西游记》所描绘的具体地理线路也有别于《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因此,《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学价值就弥足珍贵。

其次,《长春真人西游记》以精炼的笔触描述了13世纪蒙古高原、西域及中亚一带的自然景观,包括沿途数万里经过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绿洲的气候植被,地质地貌,为后人留下了极为难得的自然地理学资料。例如,2001年二月十五日东北过盖里泊(今伊克勒湖)盐碱地,行五日出明昌界,又行六七日入蒙古境内大沙漠,“忽入大沙陁,其迹有矮榆,大者合抱,东北行千里外无沙处,绝无树木。三月朔出沙陁,至鱼儿泺,始有人烟聚落,多以耕钓为业。时以清明,春色渺然,凝水未泮”。《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生动地描绘出大沙漠的自然景观。关于阿尔泰山附近大峡谷的地理状况,“其山高大,深谷长,板车不可行,三太子出军始辟其路,乃命百骑挽绳悬辕以上,缚轮以下”。《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6页。在穿越阴山最为难行的一段山路时,《长春真人西游记》仔细描写了当地的地形地貌状况:“渡河而南前经小山,石杂五色,其旁草木不生,首尾七十里,复有二红山当路。又三十里盐碱地中有一小沙井,因驻程。挹水为食,傍有青草,多为羊马贱履。”《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6页。过赛里木湖时,《长春真人西游记》这样描写道:“晨起西南行约二十里,忽有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曰天池。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湾环可六七十里。”《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7页。准确形象地将赛里木湖的地理位置、方圆面积及周围山势水流走向记录下来。《长春真人西游记》对所经过的蒙古中部长松岭山地森林的分布特点也有很准确的概括,指出其森林分布限于北坡,“松栝森森,干云蔽日,多生山阴涧道间,山阳极少”《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对中亚大石林牙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也做了分析对比:“此地其风土气候与金山以北不同,平地颇多,以农桑为务,酿葡萄为酒,果实与中国同。惟经夏无雨,皆疏河灌溉百谷。”《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8页。《长春真人西游记》还将丘处机西行途中所遇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记录下来。沿克鲁伦河南岸西行时,就记录了五月初的一次日食现象。“五月朔,亭午日有食之既众星乃见,须臾复明。时在河南岸蚀自西南生自东北。”《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后来在邪米思干大城,丘处机路遇一算历者,丘处机还与他讨论起旅行途中所见的日食的原因。“时有算历者在旁,师因问五月朔日食事。其人云:‘此中辰时食至六分止。’师曰:‘前在陆局河时午刻见其食既,又西南至金山,人言巳时食止七分,此三处所见各不同。按孔颖达《春秋疏》曰:(月)体映日则日食。以今料之,盖当其下即见其食既,在傍者则千里渐殊耳。正如以扇翳灯,扇影所及无复光明。其旁渐远则灯光渐多矣。'”《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9页。丘处机在旅行中已经注意到各地的时差问题,他借用以扇翳灯的例子,扇影对灯光遮蔽的原理,来解释说明三处因时差所见不同日食现象的原因,表明丘处机有很深的天文地理学素养。

最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还详细记载了大量的人文地理信息,诸如沿途城乡的居民人口、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建筑、手工业生产状况等等,有助于我们了解13世纪西域和中亚的人文地理及其变迁情况。1221年四月朔丘处机一行至斡辰大王(成吉思汗四弟)所辖贝加尔湖地区,关于这一地方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长春真人西游记》有详细记述:“水始泮,草微明矣。时有婚嫁之会,五百里内首领皆载马涌助之。皂车毡帐成列速千。”《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其地凉而暮热,草多黄花,水流东北,两岸多高柳,蒙古人取之以造庐。”《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在经过库伦以南的山地之后,丘处机一行来到蒙古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土拉河流域,“从此以西,渐有山阜,人烟颇众,也皆以黑车白帐为家。其俗牧且猎。衣以韦毛,食以肉酪。男子结发垂耳,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契,遇食同享,难则争赴。有命则不辞,有言则不易”《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类似这样描写还有很多,“西即鼈思马大城,王官士庶僧道数百具威仪远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与中国特异。泊于城西葡萄园之上阁时,回纥王部族劝葡萄酒,供以异花杂果名香,且列侏儒伎乐,皆中州人士”《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6页。。书中对中亚细亚各城市建筑、人口、行业的描写十分生动。如对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干(《长春真人西游记》称邪米思干大城)有详尽的记述:“由东北门入其城,因沟岸为之,秋夏常无雨,国人疏二河,入城分绕巷陌,比屋得用。方算端氏之未败也,城中常十万余户。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自不能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以诸色人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城中。有岗高十余丈,算端氏之新宫据焉。”《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8页。“车舟农器制度颇异中原。国人皆以鍮石铜为器皿,间以磁石。有若中原定磁者。酒器则纯用琉璃,兵器则以镔(即铁,笔者注)。市用金钱无轮孔,两面凿回纥字。其人物多魁梧,有臂力,能负载重物,不以担。妇人出嫁,夫贫再嫁。”《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道藏》第34册,第490页。这些有关城市建筑、器物制度、民风民俗的记录都是研究13世纪中亚地区历史、人文地理和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史料。

《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学价值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其他诸如地质、气象、水文、物种、矿产方面的记录也屡见不鲜。如中亚地区古代是棉花(草棉)的原产地,书中就记载了阿里马城种植棉花的情况:“其地出帛,目曰秃蓖麻,盖俗所谓种羊毛织成者,时得七束,为御寒衣。其毛类中国柳花,鲜洁细软,可为线、为帛、为棉。”《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7页。秃蓖麻即棉花,丘处机在山东地区未曾看见过棉花,所以将其称为羊毛。这段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棉花种植的历史。此外,丘处机在旅行途中还时常触景吟诗,《长春真人西游记》收录了丘处机近七十首诗,其中有不少诗词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色和地理特点。例如出明昌界时,丘处机“以诗纪实”云:“坡陁折叠路湾环,到处盐场死水湾;尽日不逢人过往,经年时有马回还。地无木植唯荒草,天产丘陵没大山。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道藏》第34册,第484页。寥寥几句七言诗就将蒙古高原东部的自然地理特征鲜明地勾勒出来。

其中散见在丘处机游记文字和诗词中的西域、西亚和南亚地理科学思想尤其值得挖掘和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