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走向独立与共和

一 民族自治(1945~1963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亚、非、拉三大洲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汹涌澎湃,而处于欧洲的这块英国殖民地——马耳他也被卷入了要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洪流中。

1943年7月7日,马耳他总督宣布,英国政府有意于战后恢复马耳他内部自治,但“与马耳他作为帝国堡垒相关的一切事宜”的处理权限,则仍将依照战前宪法规定予以保留。

马耳他人成立了国民议会,与联合王国派来的一个制宪委员会一起,共同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新宪法于1947年开始实施。1947年宪法规定:马耳他将建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由40名议员组成的立法议会,但是议会的权力不得涉及某些仍将属于英国总督特权的政策范围;建立一个内部自治政府,总理和内阁从立法议会的议员中挑选和任命;总督保留的权力包括防务、民航、移民、物价和国籍等。

根据1947年宪法,9月马耳他举行了首次立法选举,马耳他工党在保罗·布法(Paul Boffa)博士领导下赢得了压倒的多数,并于9月5日成立自治政府。以保罗·布法博士为首的工党政府执政至1949年,总理同公共工程及建设部部长多米尼克·明托夫(Dominic Mintoff)在如何与英国进行谈判以解决海军造船厂多余工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由于工党支持明托夫,总理于是辞职,另行成立了独立工党。在1950年的选举中,国民党虽未得到超过半数的选票,但获得议会的多数。于是,思里科·米齐博士组成了国民党政府。但他执政几个月后即逝世,由乔治·鲍格·奥利维尔(Georgio Borg Olivier)接任总理。这个国民党政府只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1951年又举行新的选举,这次仍无任何政党取得超过半数的选票。但是,国民党人在保罗·布法博士的支持者的帮助下组成政府。1953年再次举行选举,结果仍与此相仿。在此期间,马耳他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辖区的司令部。同年,国民党议员们在议会中提出动议:马耳他应该取得自治领的地位。英国政府以马耳他没有达到充分的自给自足能力为理由拒绝了这一建议。

1955年的选举中,多米尼克·明托夫所领导的马耳他工党获得绝对多数选票。于是,明托夫开始制定一整套雄心勃勃的纲领。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了,新政府着手致力于解决马耳他长期存在的经济问题,并与英国政府就马耳他并入联合王国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结果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

第一,英国政府不愿让马耳他人不付相应代价而分享联合王国种种社会福利待遇。

第二,马耳他原为一个极度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如果成为以新教为国教的国家,则必然产生复杂的宗教问题。

在1956年马耳他公民投票中,也只有45%马耳他人表示赞同,其未取得多数马耳他人的支持。即便是马耳他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和工党,在马耳他前途问题上也出现严重的分歧:前者谋求马耳他在英联邦内部的完全独立;后者希望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即马耳他政府的代表能在英国议会中占有席位。

在这期间,由于意大利与联合王国都终于成为同一防御条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这就减少了马耳他基地的战略重要性。当然,这些长期因素尚未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冷战使军费继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英国军队继续雇用大批马耳他人,他们不仅修理战时被破坏的军事设施,而且英国还为弥补防务上原有的某些弱点花费巨额金钱。在战后英国为维护殖民地利益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以及在中东的紧张局势中,马耳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1957年,邓肯·桑兹彻底整顿英国防务,决定减少某些海外基地——包括马耳他在内——的驻军和装备。从这时起,英国在马耳他的驻军不断减少,马耳他在英国防御结构中仅被列为辅助基地,其战略地位明显下降。

20世纪50年代的前5年,英国为马耳他经济多样化做了更大的努力。1955年,英国政府宣布愿意为马耳他的经济多样化承担义务。英国殖民部的专家前往马耳他考察当地资源,对农业、林业和奶品制造业都认真进行研究,并对总的经济状况提出大量报告。由此制订发展计划,其大意是要求政府提供资金鼓励工业、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发展资金的绝大部分将用于鼓励建立新工业。当局在马尔萨划出了一个工厂区,厂商享有免税期,工厂所付房租极低,还采取了关税保护、赠款或贷款等措施。于是,马尔萨工厂区以及其他地方建立的工厂迅速开工投产。

马耳他岛内一直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但重新实行移民政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缓和了这一压力。但至1946年,这一趋势被颠倒过来,人口增加9000人。从1947年起,对已经批准的移民,马耳他政府开始承担其费用的75%,这就促使了人口增长率的下降。1949年,马耳他与澳大利亚签订了旅费援助协定。同年,3500名马耳他人移居该地。1950年,又有5000名马耳他人前往澳大利亚,人口增长于是停止。1954年, 11000多人离开马耳他,于是人口下降了4500多人。1955年,又有9000多人移居国外,但到1956年,由于马耳他与联合王国的合并大有希望,加之列岛经济繁荣,这就诱使大量马耳他人从澳大利亚返回国内。1956年标志着向外移民时期的结束。移民政策也有其严重不利之处,马耳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之出现技术工人缺乏现象。

二 走向独立(1963~1964年)

在1956年马耳他与英国合并的建议失败后,马耳他政府与英国政府的关系迅速趋于紧张。1958年4月,明托夫政府辞职。接着,马耳他列岛上群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并爆发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当时的总督罗伯特·莱柯克爵士宣布了紧急状态,接管了政权。宪法在1959年被废止,马耳他列岛再次被置于殖民统治之下。马耳他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尽管如此,马耳他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和所从事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60年7月,在希拉里·布拉德爵士的领导下组成了一个制宪委员会,并在次年2月公布了他们提出的建议。建议马耳他实现完全的自治,认为过去依照战前宪法规定所做的保留已无必要,马耳他政府应能对所有问题进行立法,但对某些范围内的问题则应与联合王国进行磋商,而在必要时由英国裁决。布拉德的报告得到采纳,马耳他再度取得某种程度的自治。新宪法勉强地被马耳他人民所接受,并于1962年开始实施。国民党和工党对新宪法都有所保留。

1962年2月举行大选,乔治·鲍格·奥利维尔博士领导下的国民党获得25席,而工党仅获得16席。国民党获胜,并组成国民党政府。同年8月,这位新领导人告知英国殖民大臣,马耳他人期望获得全部独立。第二年夏天,在伦敦邓肯·桑兹先生主持召开了独立大会。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和工党均赞同独立,但出席大会的几个较小的政党,如基督教工人党、民主国民党和进步立宪党则表示反对。尽管这样,殖民大臣最后还是接受了如下的论点:既然这两个主要政党在上次选举中获得76%的选票,又都把要求独立列入竞选宣言,那么,就应当根据他们的愿望给予马耳他独立地位。但是,英国和马耳他双方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马耳他作为联邦成员的资格、教会的地位、马耳他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

1963年,马耳他人民就宪法和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要求公民回答:“你赞成目前提出的这部争取独立的宪法吗?”投票结果:66000票赞成,55000票反对,36000票弃权。马耳他争取独立的宪法终于获得通过,反映了马耳他大多数人民的意愿。1964年2月,马耳他自治政府与英国当局举行制宪和独立谈判,7月达成协议。1964年7月21日颁布的独立宪法规定,马耳他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英国女王为马耳他国家元首,马耳他为英联邦成员国,保留总督作为英国女王的代表。协议还规定,英国军队可以留驻马耳他10年,直到1974年为止。1964年9月21日,马耳他正式宣布独立,马耳他人民经过长期的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开花结果,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一年,马耳他加入联合国。

马耳他从1959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规定1959~1964年将支出3225万英镑,其中2200万英镑由联合王国以贷款和赠款形式提供。后来,这一计划于1961年进行修改。主要因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足以吸收扩大了的投资,头几年预定的支出计划未能完成。但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使马耳他列岛上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工业方面,由于马耳他战略地位的下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纷纷将军用工业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马耳他当局打算把皇家海军马耳他造船厂改为民用,以免由于企业关闭而引起的大量劳动力过剩。把这家造船厂由军用改为民用本来就有许多困难亟待克服。1959年,C. H.贝利股份有限公司在马耳他成立了一个公司,贝利公司是其主要股东。这个新公司称为贝利(马耳他)有限公司。同年,它从英国海军部承租船厂,租期长达99年,船厂所有权在马耳他独立时已转移给马耳他政府。贝利公司出资75万英镑,并取得了具有监督权的股票。

与此同时,英国殖民部以贷款方式提供的600万英镑(后来增加到725万英镑)主要用于将船厂改建为民用船厂。贝利公司同殖民部对若干财政问题的意见存在分歧,经过长期争论未能解决,船厂于1963年由一个管理委员会接收,贝利公司对这一企业的经营自此告终。管理委员会不久即着手与若干英国造船公司接洽,后来确定由斯旺·亨特和威格姆·理查逊股份公司进行船厂的经营管理(史密斯船舶股份公司和斯旺·亨特公司自此合并)。在斯旺·亨特公司的经营下,船厂的改造、现代化及多种经营等均取得较好的进展。这些事件对列岛很有影响。除船厂由军用改为民用见效甚慢一事外,人们还看到,在马耳他的多样化经济中,新工业诚然能占有一定地位。

马耳他的农业结构很可能是园艺发展的最大障碍。马耳他的农村基本上属小本经营,而且采用传统的耕种方法,农民并不习惯于为口味极高的市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农业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个英国大园艺公司在塔阿利机场旧址附近繁殖供插栽的菊花。所有插枝全供出口,插枝裹以塑料薄膜,被空运到联合王国。马耳他政府对设立温室的农户给予资助,其主要作物为番茄。马铃薯是马耳他列岛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列岛经济多样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马耳他列岛经济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部分是由于马耳他人的努力,但外国公司同样也有贡献,例如,许多房地产公司发现马耳他有利可图,于是马耳他几乎出现了一个买卖土地修建假日寓所和住房的热潮。一段时期以来,旅游者飞往南方度假显然已成风气。马耳他与北非、西西里、西班牙南部日益受到欢迎。作为一个游览胜地,除了良好的气候和优良的游泳设备外,马耳他确实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同英国的关系。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游客来自英国。列岛是英镑区的一部分。没有货币限制,列岛成为购买假期寓所的英国人的理想之地。

此外,马耳他列岛遍布历史遗迹,可供游览参观之景物比比皆是。马耳他游客迅速增加,1966年游客总数达72791人,其中有21647人是游艇在马耳他短期停泊期间来岛上小住的旅行者。为此,马耳他列岛开设了一些新的旅馆,许多原有设施也进行了扩建。

三 走向共和(1964~1974年)

在1966年3月,马耳他举行独立后第一次立法选举。在选举中,国民党获得议会多数,并组成首届内阁,乔治·鲍格·奥利维尔博士任总理。最大的反对党依然是马耳他工党,而一些小的政党则未在立法机构中获得任何席位。1971年,马耳他举行独立后的第二次立法选举。在选举中,工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并组成以多米尼克·明托夫为首的工党政府。

在工党执政期间,马耳他政府于1974年收回英国租借的科米诺岛90%的土地。同年12月13日,马耳他议会通过宪法修改案,将马耳他立宪君主制的政治体制改为共和制的政治体制。从此,马耳他成为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并由议会选举产生。

1964年标志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马耳他建立了一些新的工业,船厂营业额总算有了希望,旅游业也开始好转,列岛工业的基本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大港岸边修建了一个深水码头,增修了一些公路,许多值得游览的地方得到了开辟,一个新的发电站和蒸馏水厂开始施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人们接受了许多教训,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1964~1969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制造业虽然仍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最大部门,但也为游览业和农业适当让路,后两个部门的发展资金大大增加。

从经济上看,马耳他列岛此时正处于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费继续削减,而同时列岛却未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以安排全部失业者。马耳他还存在国际收支巨额逆差的问题。1966年进口额为3890万英镑。出口虽由于新工业的推动,在前几年出现上升的趋向,也不过只赚得780万英镑。这一逆差一向由英国军费开支及国外投资来弥补,而今后则必须通过出口工业及旅游业赚取更多的外汇来弥补。

马耳他独立时曾与联合王国签订共同防御及互助协定,该协定规定,英国政府在1964~1974年向马耳他提供5000万英镑作为使用岛上军事设备的补偿。在执行协定的前5年中,英国所提供款项应略高于总数之半,其中,75%属于赠送,25%则为按联合王国财政部当时通行的利率提供的贷款。在执行协定的后半期,贷款与赠款的比例则将另行讨论决定。除此之外,联合王国另拨款100万英镑用于修复英国军队征用的历史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