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
(1)甘味(甘、淡、甜)对人有什么用
要说五味,就要先从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味道——甘开始说起。
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脾胃虚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东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补脾胃。
困难时期大家没有东西吃,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逃荒要饭,这时候也需要补脾胃。
甘味能补脾胃
李东垣写了一本书叫《脾胃论》,他是金元时代的人。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时(也就是在元朝实现大一统之前),人们整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所以李东垣当时用补脾胃的方法救了很多人。
现在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饮食质量也变好了,这个时候可就不能再大补脾胃、多吃甜的东西了。
甘味过多会削弱肾和膀胱的功能
有补就有泻,但是,大补脾胃的后果是什么呢?补了脾胃就会泻肾和膀胱,削弱肾和膀胱的功能。
大补脾胃后有什么具体的症状?就是排尿过频(比如吃西瓜会不停地排尿,喝水多了会不停地起夜……)、早泄、骨质疏松、牙疼、牙龋齿,或者牙变成碎片……
经常听到有人劝我们多喝水,很多医生也会这样嘱咐我们。但是水喝多了会伤肾。很多人喝水喝到最后,就出现了憋不住尿,或者是一咳嗽就会排出尿的症状。
还有,饮水过多的糖尿病患者到后期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停地喝水、不停地排尿。因为他们喝进去的水存不住,只会以尿的形式排出来,不能变成体液,不能生津,因而也无法止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越喝水越感觉渴。
甘味能缓肝急
什么叫缓肝急呢?肝是克土的,这就好像别人来打你,然后你用一个很厚的棉花垫子垫着,这样就会有一个缓冲的作用,甚至都不会感觉到疼痛。有的人一吃辣或者生气、发火就拉肚子,这都是因为“土”不厚,缓不了肝急,所以应该吃点儿甘的东西。
吃甘的东西并不是要泻肝,不是要削弱肝,而是要找到一个相对的支撑和平衡,让肝火在你的身体里面不会折腾得太厉害。
因此,当我们吃辣的东西拉肚子,拉得很严重了,就要吃点甜食,把辛辣对肝的刺激平和一下。
对于一些肝火特别旺、脾气特别急的人,适当吃点儿甜食也能缓解他们的状况。很多人生气、发火后就不停地吃巧克力、购物,这时巧克力就相当于一个缓冲厚垫,而购物则可以肝火发泄出去。
我们在治疗一些肝的急性疼痛病症时,常用到缓肝疾的方法。如果患者肝火一上来,疼得特别厉害,我们就会加一些甘味药。
《金匮要略》第一篇中写道:“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大致的意思就是:医生看到患者的肝火十分旺盛的时候,就先把“土”培得厚一点,以免肝火传到脾胃那儿。
《伤寒论》与它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桂枝汤。里面的桂枝辛温、生姜辛温,这是君、臣两味药,用些辛温、发散的药把患者体内的寒气驱散掉;白芍是酸性的,是为了防止发散得过劲儿了,用来收一下的;还有炙甘草和大枣,这两味药是为了防止用了生姜和桂枝之后会对脾胃伤害太大,所以用来起缓冲的作用。因此,《伤寒论》说这个药吃进去“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就是说服用后会很舒服,然后微微出点儿汗。喝完桂枝汤之后还要喝热稀粥来帮助药效发挥。
中药的药方里面经常加的姜和枣,还有南方卖的姜糖,都有些什么用呢?这些都起到了缓解辛温、辛辣对身体产生的刺激作用。
(2)咸味对人有什么用
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咸味。人的血是咸的,汗也是咸的,因此,当人的血和汗咸度低的时候,这个人的心气就变虚了,就会没有心情、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
咸味过多过少,都会伤心
咸味的药,补益的是我们的心,包括心包经,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因此,如果我们流汗或者失血过多的话,心就会受损。
如果食用太多盐的话,又会心火过亢、血压太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让三焦有火。因此,晚上睡不着觉的人要少吃盐、少吃肉。
咸味过重,伤肺、大肠
补心的结果,泻的是肺和大肠,盐吃多了的人就会一直咳。以前有人闹洞房的时候,会给刺猬喂盐,然后把刺猬放到婚床底下,结果刺猬就会一直咳。新婚夫妇就觉得有个老头在床下咳嗽,下去看看又没有,一晚上都睡不着。
食盐多会伤肺,比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不多,一般吃得太咸的人得肺癌的比较多。
最咸的一味药叫芒硝,是一种矿物药;还有一种药也是咸的,就是石膏。如果你的肺特别热的话,用这个药是正好合适的;但如果你的肺本来就寒,再用这个药就会把自己的肺损坏掉。
咸能润肾,软坚散结
肾主水,水(肾)是克火(心)的。当肾的力量被加强后,为了防止对心造成伤害,加点儿咸味儿药,补益一下心气,相当于给心一个棉花垫子。
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比如我们吃坚果,坚果是实,是补肾的、补脑子的。我们在吃核桃仁的时候千万别放糖,而应该放点儿盐。
另外,补肾补过劲儿了,心火就要灭,还会出现结石。
肾虚是遗尿,是往下漏的;而肾实是排不出尿来。如果你稍微在补肾药里面加点儿泻肾的、甜的药或者加点润肾的、咸的药,就能把体内的坚硬的固体块状物排出体外。
再举个六味地黄丸的例子,六味地黄丸里面有两组药:一组的前两味药用来补肺(“虚则补其母”,肾之母就是肺),分别是生山药、山茱萸。
另外三味药是补肾的,君药——生地黄(熟地黄或者干地黄亦可),还有佐药茯苓、使药泽泻。
六味地黄丸的分量其实记起来很简单,有个口诀: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分别对应的是:地黄八两(一两等于50克),山药、山茱萸肉各四两,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因为地黄是苦的,补肾,有君无臣,而且用的量又很大,为了防止地黄补得过劲儿,于是里面又用了个淡味儿的佐药——茯苓(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还有一个是使药——泽泻,是咸味儿的,用来提前通知我们的身体:我在补肾,水太大了,小心火灭了。看方子的组成,一个补,一个泻,一个通知(为什么说经方有奇效?服用之后“覆杯则卧,效如桴鼓”,就是说经方治疗疾病,效果立竿见影。经方的奇妙在于,它是按照性味来配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用处)。
(3)辛味对人有什么用
辛味能补肝胆
辛味补肝胆,让郁怒变成愤怒,把它发泄出来,使它得到舒展、生发。“木曰曲直”,木喜欢条达、舒畅(肝胆属木)。
辛味会损泻脾胃
辛味补肝带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泻脾胃,因此,总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来的。总吃辛辣的东西、喝酒,你的胃黏膜就会被破坏,然后就会胃出血、胃溃疡,会损伤脾胃。但是如果你的脾胃有太多阴寒的东西,吃辛味的东西就刚好合适。
辛味能宣肺
辛味的第三个作用是宣肺。
如果肺里面有很多的黏痰、黏液,怎么排出去呢?有些人是不会吐痰的,还有些人是排不上来,那这时他就需要去宣一下肺。如果患者的肺宣发开了,他的小便也就顺畅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提壶揭盖法。
前面提到的六味地黄丸前两味——山药、山茱萸,都是酸性的,泽泻是咸味儿的,怕酸的收敛太过了,就用一个辛味儿的使它宣散一下,这就是牡丹皮。牡丹皮又叫粉丹皮,是粉色的。我们用的是它的茎,像一个个小圆圈儿。你去抓药的时候尝一下,它会有一股辛辛辣辣的味道。
再举一个例子,有个方子叫千金苇茎汤,是用来治肺痈的。这里面用到了冬瓜仁,是酸味儿的,有时候还会加点儿薏苡仁,也是酸味儿的,还有桃仁这些都是补肺的(托里透脓能把肺气鼓舞起来)。另外,咸味儿的有酒军(熟大黄)、芒硝;辛味儿的有苇茎。温病里面煮苇茎、芦根,讲究的是——“令香气大出”,这样宣肺的作用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4)酸味对人有什么用
酸味能补益肺、大肠
酸味,补益肺、大肠,比如梨、乌梅、生山药、山茱萸、五味子(五味子其实有五种味道,但是它最主要的味儿还是酸味儿)。
酸味能泻肝胆,降肝火
酸味温,泻肝胆,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的肝火,往下收一收、降一降。
酸味能收敛心气、心神
酸味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收敛心气、心神。因此,总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魂不附体的人,都应该吃点儿酸的东西。
收敛心神最好的食材是去心的莲子,莲子心是苦的,是泻心火的,去心的莲子是收涩的。
很多人问我,晚上睡觉前炖个银耳莲子汤喝好不好,我告诉他们,那得看是给什么体质的人喝。如果是给阴血不足、心神外越的人喝的话,就可以起到收敛心神的作用。
(5)苦味对人有什么用
苦味能补肾和膀胱,止血
苦味的东西首先补肾和膀胱。
我们喝水要加茶叶就是为了避免总去排尿。因为总喝淡水是利尿、泻肾的,放点儿苦的东西进去,就会起到补肾和膀胱,以及泻心火的作用。
苦味能泻心火,排痰浊
如果一个人心火太旺,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寒的药;而如果这个人痰浊、阴寒太重,那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温的药。
苦味能燥湿入脾
苦味第三个作用是可以燥湿入脾,给肾一个后坐力,防止补脾太过克伐肾水。因此,对于湿疹渗出、裆下有湿、身上总起湿疹等湿气太重的患者,就要用点儿苦药来燥湿。
(6)中国人饮食疗法的精髓
以上这些就是五味对脏腑的影响。遵循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做到正确地饮食,去烹调、去选食材、去配伍组方。
背离了这个理论的方子都称之为时方,而如果符合这个理论,即使我们用的不是古代人的那些药,也是经方。甚至哪怕我们出国了,或者去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我们遵循这个理论,到那个地方尝一下药的味道,感觉一下药的寒热温凉和归经。我们完全可以用那里的药配一个方子,照样是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