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老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是变“一”为“元”,变“始终之道”为“终始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这些都悟通了,把这些都连在一起,就不得了。“物有本末”,“本末”即一,有“一”就有“始终”。事,讲“终始”。这个事过去了,那个事又和这个事相关,这个事又和那个事相同,这就是“终而复始”。等那个事又和这个事相同,我们就说“历史倒演”。“知所”,“所”字特别重要,识所、知所则近道。找一切事物之“所”,就是一切事物之源,知其源则近道。“所”,就像水;“知所”,就像知水。第八章王弼注:“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几”,近也。道是无形的,水是有形的,故曰水近道。

此章讲一个领袖必须修得“长而不宰”之境界,普通人不容易办得到。通篇皆是真功夫,而以前半段所言为入手处,果能循以修持至“长而不宰”的境界,则未有不成者。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王弼注】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

此章之“乎”字,老师于1978年7月31讲授,以为皆释为“吧”,不作“吗”解;8月12日再次讲授,又皆以“吗”释之。皆有精义,故两存于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此处宋龙渊本解释不大一样,同学可自行参考。我们先研究王弼注。

王弼注:“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载营魄”,我们要处在人之常居之处。居者,守也。“人之常居处”,亦即人所常守之处。“营魄”,“营”是动词。按中国传统的说法,“魂”和“魄”两者不同。魄是不离肉身的,人死后随肉身埋土中;魂则升天,进入极乐世界。“载营魄”的意思,即我们得处“营魄”,得“处经营我们的魄”。怎么叫“处经营我们的魄”呢?用儒家的观念言之,就是要修我们自己的身。既然要处于修我们自己身的时候,必得“抱一”。“一”就是我们说过的那个元,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易经•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元”),就是王弼说的“人之真”,亦即儒家所说的“性”。了悟了这些,我们将之贯串起来,可以这么讲:我们必得处于修养我们自己本身,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那就在于抱住我们自己的“本性”。从道家来说,就是我们得守住“真”,不离开“真”。我们要处人之常处,就是要抱住“人之真”,不能离开真。这些解释都发人深省。

自王弼注言之,“一,人之真也”。想要处人于常处,必得抱住“人之真”。失“人之真”,就是失此“一”;失此“一”,就失掉真。人常处重要的就是要抱住这个真。例如说话,不管人家对不对,就乱打哈哈,连声说对、说是,这就是失真。再如自己不懂是非,这也是失真。所以我们一般人,可以说每天都不知道自己有真。一个人能守住真了,合乎真的就同一之,不合乎真的就排斥之,那就不得了了。

因此王弼注接着说:“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此处“宅”不是指房子,而是指我们的身体。言人能常处之宅,永远不离此真也、一也,永远不失此真,则是非永远清楚,善恶永远明白,到最后万物必归真,归真所以“万物自宾也”——万物自然而然地就宾服我们。以是之故,当然就“长而不宰”,因为驱之而不离也。

“无离”,不离道。“则万物自宾也”,“宾”,宾服,归也。你想要天下都宾服你,你要为天下王,那就得抱一,别失真。所以人不要随便用“伪”,老子虽然讲“虚”,但虚中有“中”,虚中有“真”,切莫以为虚就是伪。一个人真能修到“虚中”“守真”“无离”的境界,不必用什么术,自然而然万物都宾服于你。为什么宾服你?因为你就像一块吸铁石,将万物都吸过来了,你叫它离开,它也不离开。由此可见“真”字的重要。

就领袖而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告诉我们做一位领袖人物不能离开大本。而这大本在儒家来说,就是我们必须守住我们的性;在道家来说,就是我们必得守住我们的真。而这“守性”“守真”,又不是一时的,而是永远不离的。

讲到这,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以前我们讲儒家讲“诚”,说“不诚无物”(《中庸》);此处道家讲“不真无物”。可见千古文章千古贼,天下文章一大偷。一边说“不真无物”,所以道家修至一境界为“真人”,到真人的境界天下宾服,而为“万人宰”——万人的主宰。另一边说“不诚无物”,反过来说,“诚”天下就有物。两边讲的都差不多。

同学读《老子》,要细心读,慢慢读,不要急,当然各家注都可以看。中国之学,自始即不会只有一家之言,而是各家有各家的一家之言。但要注意,思想必有其连贯性。因此我们读的时候,虽是从哪家注入手均可,但切不可以这句喜欢王注,就从王注,那句喜欢另一人之说,又从另一人之注,那看完之后,完全忽略思想的连贯性,成杂货铺了。这毛病始于郑康成,所以第一个罪人就是郑康成,其时经有今古文之说,郑氏合之为一家,铸成此一大错。自此之后注家因之,不求其所以,萧规曹随,这一段喜欢某人哪句注,就用哪句注注解,东拉西凑,忽略了思想的连贯性。清代训诂学此病尤甚,这个字、那个字考证一大堆,把思想都弄丢了。一篇文章之中,自己就打嘴仗,就伦类不通了。

殊不知经今古文之分,乃在思想,不在文字。以今天的话说,古文家为“世及”思想,今文家为“大同”思想,二者原不相属,岂可混而为一?若朱子等之后学者,所以特别推崇郑康成,则因其所走乃古文思想的路子。

所以同学真读《老子》,必选一家下功夫,都融会贯通了,才真得其利。千万不可以这一句取王弼注,那一句取别家的注,这种注法,不注完便罢,注完必成杂货铺,因为根本不是一个思想系统。像严老夫子的批,就是他研究《老子》,整套贯串下来的,自有其个人的观点,绝不是这地方用某人的说法,那地方又用他自己的,这一来前后便抵触了。一家有一家之言,断不能擅自拼凑。进一步说,我们要立说造谣,必得自始至终为一思想系统,中间不可自乱。

在这里我们给同学做一提示。等同学智慧程度够了,书拿过来一看就知道有没有抵触。现在大家一本书都看不懂,哪里知道什么抵触不抵触,只是看谁花样新,谁花样多,便采取谁的罢了。同学不进步,就因为不读书。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王弼注】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载营魄抱一”,能够永远不离,此为总纲,下面则言修养的方法。我们既在有生之年必得“载营魄抱一”,“处”修自己的身,而抱一之真,以儒家的话来说,即修自身永远不离本性。那我们开始如何办呢?老子告诉我们:“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王弼解释说:“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自然之气,即父母做胎所生来之气,也就是“胎气”。任自然之气,能任我们生来就有之胎气,因有此气才能达极柔。道家讲“不失胎气”,孟子则称为“浩然之气”。你若能“专气致柔”,任你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够达到最柔的和合,这是功夫。至此“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你能像婴儿之无私、无欲吗?能这样“则物全而性得矣”,亦即物全而“真”得矣。物包含事。那事物之全理、一切之性、一切之真都得了。都得,就达到真人之境界;事物之全理都得,则能处理一切事物。此处理一切事物,不损失“道之真”,也就是不损失“性之真”。

道家讲修开天门。因人之初生,天门开,心性与天同,完全无欲,年岁渐长,天门之处渐硬渐满,人也没人样了,成了罪人。所以道家要“返老还童”,“童”即指开天门言。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王弼注】元(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道藏集义》本无“之”字)其神乎,则终与元(玄)同也。

“涤除玄览”,参见严复先生批。

严复批:“元,本作玄。玄,悬也。凡物理之所通摄,而不滞于物者,皆玄也。”据以改严批本的《老子》本文及王弼注。

首先我们先就王注作一说明。王注说:“元,物之极也。”可见所谓“玄德”即极之德,“玄牝”即极之牝。“言能涤除邪饰”,人为的都是饰,违正之饰、不是真的,都叫“邪饰”,“真”不饰。“涤除邪饰”,要涤除不自然的、人为之饰。看我们天天有邪饰,老的要有老的样子,年轻的要有年轻的样子,天天装饰自己,完全是违正之饰。有时想想,镜子可能是罪恶的东西,没有镜子,可能就没有“邪饰”。“邪”和“正”相对,一个正的东西没有饰,像婴儿就没有饰,等不婴儿了,那就“邪饰”。我们“涤除邪饰”到最后都涤除完了,则“返老还童”,“能婴儿乎”(“乎”,当“吧”解)。

“至于极览”,“极”,物之极;“览”,人之所见者。何以要“涤除玄览”?因“能不以物介其明”,不能够以一切之物欲介入我们的明,把我们本来完整无缺的明分开了,掩盖了。这样,我们所察看的,方能“至于极览”,方能察于玄道至高之境。

“疵之其神”,“之”为衍文;“疵其神”与“介其明”相应,有“之”字则为不辞。“疵其神”,我们的神也出了毛病,“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即不能以物介我之明,使己之神有所瑕疵。神,即精神之神;道家重视“精气神”的“神”,即此神,非神明之神。

“终与元同”,“元”即“玄”。“玄”即道、即真。进一步说,玄为真之母,为一切万物之母,他到人身上为“真”。等我们完全没有前面所说的这些毛病之后,才能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境界亦即儒家所言“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

看完王注,我们再回到《老子》原文“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用白话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涤除一切邪知邪见,使我们在精神上一点都没有毛病。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王弼注】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元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爱民治国时,能够不用你的私智吗?前面讲过,以智治国者贼,以智治民者是贼民(第六十五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主张不以智治民,也就是福民、福国了。

王弼注特别好。王注说:“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此处首先要重视“任术”“运数”,由此可见人的智慧多么可怕,可以翻天倒海无所不能。本来不能成,他能“任术以求成”。成了还不说,他还“运数以求匿”,运数把东西藏起来,叫别人看不见。“运数”的观念不大好懂,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举个“时”的例子来说明。譬如某人六点半要来,那我们六点二十五分把一切弄好,等他到这里一看,什么都正常,叫之首尾不见,这就是“运数”。这是最可怕的。我们完全“运数”,把东西藏起来,叫别人看不见,这不也就是伪吗?我们若以此“治国爱民”,当然就是害民、贼民、贼国、祸国了。

接着王注说:“玄览无疵,犹绝圣也。”为什么至“玄览”就“无疵”了呢,因为前面说过“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一个有至高之明、超乎常人之明的人,不能以普通的明来乱他的明,也不能使他的神有所疵。而这不能“以物介其明、疵其神”,又何所指呢?“犹绝圣也”。“犹绝圣”,用白话讲,这就是“绝圣”。“绝圣”的结果是“去智”——去掉智慧。因此我们可得一个结论:这要去掉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呢?这智慧完全是欲中之智,不是熊老夫子说的“性智”。

由此可见熊老夫子于道家老庄确曾下过功夫,他怕后人误解了“智”的观念,所以将智分为“情智”和“性智”。情智能“介其明、疵其神”;性智就是“玄览”,就能“绝圣”“弃智”。所以像这种属于情智的智慧,乃是社会上的人云亦云,并不是真正的“圣智”。我们如果能绝弃之,那才是“玄览”,才是“性智”。而就因为用性智,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爱国治民”,“能无以智乎”,乃是不用情智。不用情智,“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王弼注】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严复批】为讹无,看注自明。

(此节老师曾先后就己之所悟及王注分别揭示二说,兹先说明王注。)

为什么要重视“天门”?因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为“牝”,是“玄牝”。所以王注说“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天下”包含一切事物,也就是说一切的东西事物都得由天门出来。此观念亦见之《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与此即为同一观念。王注接着说:“开阖,治乱之际也。”可见“开阖”代表一治一乱。“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

王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下一切事情有治有乱、有进有退、有善有恶、有是有非的时候,你能做这个雌吗?既要做雌,雌是什么呢?王弼告诉我们,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倡”,为首者。“为”,造作、创造、创作。何以“应而不倡”?因坤顺承乾,故任何事情“应而不倡”。何以“因而不为”?因为坤因乾,地因天,所以“应而不倡,因而不为”。为什么因而不“创”?因他是因道而不创作。能“不创”“不倡”“不为”,“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何以如此呢?因为完全顺自然之道,万物就宾服我们、归从我们。

我们在这个宇宙之中,在“天门开阖”——治乱、善恶、是非、好坏、邪正……这个复杂的环境之中,你能做一个“雌”吗?雌是“应而不倡,因而不为”的。我们是否也能“应”,但不去唱高调,不去“倡首”,因而不造作呢?“倡首”即人之为道。我们应,但我们不人之为道,我们因也不造作。应、因即自然,因自然而不人之为道,要是如此,天下绝对拥戴我们、宾服我们。今天下偏多“人之为道而远人”。在宇宙治乱、是非、善恶的环境中,谁能顺自然而不造作,能守住这个道,谁就能成功。可是放眼今日天下,多是人自为道而远人的人,宁不痛哉。孔子似亦有感于此中深意,所以孔子说“述而不作”,“述”即因,“不作”就是不倡、不为。儒家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篇》),也就是说:唯自然唯大,“唯尧则之”。正与道家言“法天、法道、法自然”相呼应。

“因自然”“法天”并不容易,“法自然”得先认识什么是自然,“法天”得先明白天是什么,才知道如何法。那不是嘴巴说说就完的。真弄明白了,去因、去法,才能不倡、不为,使天下宾服。

讲完王注,再回头看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全言“玄牝”之用,同学于此必自己细悟,可以发现古时候特别重视“玄牝”,因为“玄牝”重要,所以“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开阖”就是天门之动作、动静,天门之动作能为这个雌吗?也就是说既然“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那“天门开阖”,天门之动静,能为这个“雌”吗?天门之动静,若不为“雌”,则为“牝”——“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正好与此前后相呼应,浑成一理。有了这观念,再看“玄牝”与“雌”的区别,这个同学得“心会”,那就看出古人思想,产生在这个“玄牝”,而不为这个“雌”。讲“玄牝”重生生,讲“雌”侧重两性之别。

这大概是受母系社会的影响,把“牝”看得那么重要。野小子到处乱跑,也不晓得哪个是本主,这是坤乾时代;等乾坤时代,那人性就没了,尽是伪的了(后一句为戏语,意指母系社会循天性以母为尊,父系社会重定伦序)。

有了这一个观念之后,我们再看王注:“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可以说把真话给解没了,等王注最后再说:“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更与《老子》前之所言、后之解答,完全没接上,总不大合适。是以我们可以第六章与此对证读,自己善悟之。实则注解都不深入,我们若能就前后文体悟,可能更有启示。王注可参看,但不应这么解。古人说“诗无达诂”,所以诗人常自己作注,哲学更是如此——无达诂。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王弼注】言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万物自化”据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则万物将自化”,多一“将”字。

王弼解释说:“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将自化。”因为万物将自化,我们“明白四达”,无所主了,当然就“能无以为”了。“无为”,就是顺自然。我们顺自然,物和事是顺自然而成的,当然没有抵触而自化了。反过来说,因物和事是顺自然而来的,如果强要人之为道而远人,那物也不接受,事也不接受,只有愈弄愈砸。

谈过理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的能“明白四达”吗?真的能不以人力加于自然,真的能不以己私加于自然吗?看看我们一会儿教育、一会儿主义,都是人自为道而远人。结果,谁也不信,物和事都不接受,所以少成功者。原因就是违背自然。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没有临死不打咳声的,因为到头来无非是枉费心机,谁也没达到目的。原因就在都不识道,都不识什么是自然,结果累死了,人家那边还不理他。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乱”是人自乱,山川河流一点都没变,就是人之为道。所以人力加于自然,没有不失败的。

生之,畜之。

【王弼注】不塞其原也,不禁其性也。

“生之”,“不塞其原也”。王弼注得极美。“不塞其原”,就是不能塞生之原,不要毁他的生机。真明白这句话,便能治国。治国,千万不能塞“生原”。反观我们天天忙着杀鸡求卵,即塞其原。《诗经》“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经•邶风•谷风》),我们可以采葑采菲,但不能把根拔掉。为政贵乎生之,不能杀鸡求卵,不能塞其原。这就是生生的意思。但古往今来,多少人逆此而行,伤人害己,迷而不返。

“畜之”,王注“不禁其性也”,更美。这也就是孟子“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说得粗俗些,鸡豚狗彘之畜,到交尾之时,不能禁其性也。所以强要人不婚不嫁,那是报复心理,违背天道。明乎“不塞其原”“不禁其性”二语,人就要做常人,不要做非常人。能这样,以儒家言之,即“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最后两句王弼注得极好,断非出自常人。王弼幸亏死得早,否则真是气死老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王弼注】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元而何?凡言元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生而不有”,自然之生生,不自以为有功。我们法之,既“生之、畜之”“不塞其原”“不禁其性”,此即生生不息,然而生生不息也不必骄傲,生了也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虽然我造了天下万物,我也不以这个为仗恃。

“长而不宰”,我们长万物,可是不做主宰。帝即有主宰义。不能为宰,易言之即不能为帝。“长”,就得管事,我们有聪明智慧,应当替众人服务,应当替大家管理事,就得掌班,就是管家婆,可是不是主人,不能做老大,不能“宰”,不能做“帝”。也就是说尽义务,不享权利。我们有智慧、有能力,得去掌这个舵,可是我们“不宰”。

像坐船,为什么那多人坐船,掌舵就他一个?因为“能者多劳”。他是能者,他就多劳;他一多劳,别人就舒服了。所以,我们有智慧得尽自己的力量,那力就怕不出自己之身,因为“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什么是“为己”呢?简单地说,“宰”即为己。我们有天资,有智慧,有长才,但是不做主宰,不做头头,不为自己出力。“不必为己”,那为什么呢?为众人出力,为那帮坐船的。所以别看坐船的人那么舒服,那是傻子;那掌舵的人洋洋自得,因为他是有智慧的。人能至此,这种人还得了吗?“是谓玄德”,这就是“玄德”——至高之德。以此衡量廿五史人物,有几人不是缺此德,可见那是一部缺德史。

讲到这,我们再进一步探讨“玄德”是什么?“玄德”简单地讲就是至高之德。然而光一句至高之德,尚不足以形容“玄德”。我们以儒家的观念来看,可以这么说,“玄德”就是前面谈过的元之德。“玄”“元”二字虽有别,实即一个。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变一为元”。一是“始终之道”,等孔子“变一为元”就成“终始之道”,也就是没有始没有终之道,也就是生生不息。

《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那没办法,它必有本有末,本末就是一。事则不同,凡事情就有终始,不断终而复始,这事过去了,那个事又来了,如果那个事和这个事相同,那就是历史倒演,以老话来说就是“终而复始”。既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字特别重要,知所先、知所后,“则近道矣”。那就是知道这个“所”,能够识“所”,“则近道矣”。那“所”和“知所”之间的关系,就像水和知水一样,如果水是道的一面,那知水“则近道矣”。我们了解事物,要找一切事物之“所”,也就是一切事物之源,源可以说近于道,因此知其源则近道。就像水近于道,因为道是无形的,水是有形的,故曰“近道”。几者,近也,是以称“几于道”。这些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同学若能将这些都悟得通,融会一处必有所得,而有所成。

了解了“玄德”,“玄德”次一点之德即“天德”。“玄德”是天德之父,“是天地根”。天德是有形的生生,因天有好生之德,天德生生,生生就是有形的。

《老子》如我们这样讲的不多,所以书就怕读明白了,真读明白则是非无所遁其形。此章极重要,真明白就可以修己。老氏要大家修真,不是修到肉身不化,肉身不化又能做什么呢?一个人真要修,是要修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能修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那就是玄德。由“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长而不宰”,这中间是步骤。得一步一步去修,修到“载营魄抱一”,才达到“玄德”。所以老道都弄错了,一心想修到童颜鹤发,其实童颜鹤发又怎样呢?

【严复批】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而申、韩有救败之用。

严氏言道家是民主政治,那可真是民主政治。是以我们修身治世,做人即可,不必又是圣人、又是神人,像希特勒似的,那不行(老师意有所指)。我们有聪明智慧,得“能者多劳”,可以“长之”,但不能“宰之”,不能做老大。这才是至高之德,才是天德的爸爸——“玄德”。

而研究道家,可必得从头至尾用一个思想读下来,如果用众家思想读下来那就坏了,这个始作俑者就是郑玄。他一搅和,完全把人害惨了。等到后人想要整理,复其本来面目,那太费劲了,并且得有智慧才行,否则怎么整理?有人读一辈子书,背得滚瓜烂熟,《四书》连小注都能背,可是不知道什么是什么。头脑之简单,那比猪差不多少。《四书》小注,当年老师也背过,可是还没背完,就不背了。开玩笑,老师又不做“进士”,背什么?老师到现在,也不多“近视”呀!

所以同学必要懂得学术的分野,然后才能读书。同学读公羊学就读公羊学,读理学就读理学,不必把理学再扯到孔子身上。这中间没有什么可靠不可靠的问题:公羊家之学即公羊家学,代代都有公羊学家,公羊学家讲的就是公羊家哲学,哪有什么不可靠的。如果说公羊家之学即孔子之学,那才不可靠。理学家就是理学家,那可靠;若说理学家就得圣人之心,那是哪一个圣人很成问题,可能凉了圣人之心,那就不可靠了。所以中国把学术断代分开,理学家就是理学家,公羊学家就是公羊学家,宋明理学就是宋明理学。他们与孔子思想可能有点关系,但不能说就是孔子思想。

公羊学是上承的,他自称是子夏的徒孙,总差不大格。这好比同学在黉舍中听书,虽不全相信,但有时嘴说溜了,总得露出来一点。因为同是这个门出去的,青出于蓝,虽不说胜于蓝,总不能说一点蓝都没有。再如有些学派挂孔子之羊头,卖禅宗之狗肉,把狗肉往羊肉身上贴,关系虽有,但也不能说是可靠。同学必得把学术弄得有分野,然后才能读书。读理学就读理学,不必把理学扯到孔子身上。这么一读,那将来会一代一代明白。同学现在读过《老子》,再回头看理学家之言,就会明白理学是挂孔子的羊头,卖禅宗的狗肉。

我们现在讲书,多少受时代的影响,因为我们生在今天,想得复杂,从这里把握住,怎么讲都可以左右逢源。任何学说都有时代背景,谁也不能否认时代背景,同学研究一个学说,不明白时代背景,就没法研究。《孟子》上即说我们研究一个人的思想,要“上友古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那时都如此讲,我们今天这些后来者,不仅无法再向前走一步,而且还更落伍。看今人研究学问,就是硬往上贴,恨不得这句话就是孔子传给他的,别人都不知道,就教他一个人。那孔子岂不成大法师了?天下哪有此事?道岂有不公开的?

今天研究学问必得面对真理,我们不必做卫道之士,就面对真理,我们不必给任何人保镖,事实上谁也倒不了,最后倒的还是我们自己,人家哪用我们去维护?像我们批评朱子,朱子还存在,也不是我们一批评就没了。说孔庙被拔掉,拔掉了有形的,人们心里还有孔庙,永远撵不出去。

话说回来,只要面对真理,任何学问都可以研究,先把时代断开,懂得了时代背景,只要不离大本,怎么讲都可以,但千万不可以把别的东西往上贴。若硬要往上贴,说是我们的思想可以,说是前人的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