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章 乾卦《文言传》

和谐互动,政通人和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这句话是解释乾卦卦辞“元亨”二字。《文言传》系孔门弟子编撰,在孔子过世之后整理而成。这句话应该是孔门弟子引用孔子当年解释乾卦“元亨利贞”的话。

“长”为成长、生长、发展,因为“元”是核心的创造力,核心的竞争力;它可以由一个点,通过创造力的迸发而开拓无限的空间。宇宙的生成就是如此。“善之长也”,生长、成长的过程称作“善”,这是对天地人、宇宙人生的高度赞美。这个“善”不同于善恶相对的“善”,而是绝对的;“生生之谓易”,“善之长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懂得体会、学习这个“元”,你就会充满创造力;你的心智、才慧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限量,这就是“善之长也”。关于“长”字,我个人觉得有点像英语动名词的概念,亦即“善”是一直在继续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的。所以易卦终于“未济”,而非“既济”,“既济”就有限制,不见得能再成长变化;只有“未济”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元者,善之长也”,至善的境界就是“元”,不是停滞不前、固定不变的,而是继续发展、成长、创造,掌握这个根源的创造力,才能止于至善。

“亨者,嘉之会也”,大家互相交流,最后形成对大家都有利的共识,就叫“嘉”。“嘉”也是双喜的意思。双喜不一定是两个,而是两方面,像海峡两岸双方签约以推动三通,像甲乙双方、原告和被告;或者雌雄、阴阳、男女、强弱……双方在互动之中如何避免冲突;若有分歧又将如何化解?总之,在互动过程中,将一切阻力化为助力,使双方互利双赢,那是一件值得嘉许的美事,这就是“嘉”。绝不能一边占尽便宜,一边忍耐吃亏,必须双方的利益都照顾到,保持最佳平衡点,这才能亨通无阻。

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无碍,可以分享成果、互利合作,也可以和谐互动,叫作“亨”,或者“通”。为了达到“嘉之会也”,在互动交会、互相沟通时,能让“会”达到“嘉”的效果,对双方都有利,就要先做到“亨”。首先就要打通障碍,不但政通人和,人与自然界也要亨通。如今全球暖化引发生态危机,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不亨、不通。人类为了一己私利,拼命掠夺自然资源,有没有跟大自然沟通沟通?它同意吗?如果只考虑单方面的利益,拼命开发建设,忽略另一方的感受,甚至造成伤害,那就不可能“亨”,更不用说是“嘉之会”了。

由此可知,首先要找回“元”的创始力量,然后才能达到众生、自然界,甚至天地人鬼神之间的亨通,使彼此交流互惠。这就是“亨者,嘉之会也”。因为“元”的创造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能突破化解,所以有“元”必有“亨”。因此,卦辞中只有一个“元”,后面没有“亨”的,在六十四卦中,除了比卦的“元永贞”和损卦的“元吉,无咎,可贞”之外,其余卦辞中,有“元”必有“亨”。

和谐共存,圆满善终

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利者,义之和也”,“利”字最早的意思是秋天的禾苗成熟,拿着镰刀去收割。“和”即和谐互动、和平崛起。其实“和”字也跟以前农业社会的禾苗有关。和谐社会、世界和平在当今之世尤显重要。现在世界各地到处是冲突,而每一个冲突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绝对合乎正义原则的。正因为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义,导致冲突不断,没有办法“和”,所以天下难得有“利”。这个“利”是指天下的大利、公利,亦即在公义原则之下,每一个人的“义”都可以得到尊重保障。

正因为在“亨者,嘉之会”的基础上,“利”才可达到“和”的局面,我尊重你,你尊重我;要成就我的意义,未必会伤害到你的意义,世界大同,此之谓“义之和”。可见,《易经》的“利”非同小可。“义之和”是众多的义、众多想法、众多原则都处于和谐共存的状态,如此一定会出现对天下人都有具体利益的大利。这就是“利者,义之和也”;而“和”是关键,否则不但无利而有害,甚至流血不止、战争不断。

另外,“利者,义之和”也牵扯到一个问题,即《易经》绝不讳言“利”。从孟子发端的“义利之辨”,发展到后来就有点无聊了,完全违背《易经》的《文言》大义。“利”比“义”大,是指天下的大利、公利,而不是褊狭的、片面的,或小团体的私利。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利”比“义”的层次还高,它是一种综合态。只是孟子之后的儒家,义与利势不两立,而且讳言“利”,好像一讲到“利”就是金钱至上,很不道德。若是这样,现在所有企业活动或者个人理财活动都不是“义”了?可见,讳言“利”并不通达明智。因此,《易经》就说得坦坦荡荡:“利者,义之和。”只要不违反公利,追求私利全属正常。

除此之外,“利者,义之和”,还非常强调“和”的境界。大国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蹂躏小国呢?可不可以“万国咸宁”呢?一个“利”字,不仅一针见血地点出事理的要点,还包括和谐共存的众义。这也是乾卦天理的要求。

“贞者,事之干也”,“干”为主干。我们做任何事,一定有一些必须要坚持的正道原则,不能随便放弃。“元、亨、利”可说是一个事业从开创到后续发展、获利的过程;不论如何鸿图大展,最后一定要能够“贞”,才可以得圆满善终。也就是说,事业的开创固然重要,经过消化吸收蕴养之后,还要能藏、能贞,才守得住。就好像不适合投资的时候,不妨保守,等到来年适合“贞下起元”的时机再动。可见,“元、亨、利、贞”分别来说是一个点,整体来说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圆。

有很多卦只有“元亨利”,而没有“贞”。这就说明不管开始如何轰轰烈烈,但不代表能够永续恒存。美国华尔街就是如此。所以“贞者,事之干”很重要,少了贞的卦就会败坏,如蛊卦卦辞有“元亨利”,没有“贞”,本身已经不正,然后又守不住,成住坏空,到最后注定败坏成空。所以在蛊的阶段就要改革,不然所有东西都不能保鲜,势必毁坏腐烂。

由此可知,“贞者,事之干”,干事的基本原则就是“贞”。否则做任何事都有始无终,如同狂风暴雨之后,什么也没留下。

“元亨利贞”四德俱全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为四德,就是从这段话来的。我们在乾卦提到过,《易经》六十四卦中,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俱全的卦只有乾、坤、屯、随、临、无妄、革七个卦。“行此四德者”即“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言传》就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君子体仁”,“体”就是体会、体验;接着用“仁”将抽象的“元”具象化。我们看桃仁、杏仁,果实中含有种子基因(DNA)的核就是“仁”。种子有坚硬的外壳,它可以在地底埋藏几千年,一旦机缘成熟,它还可以发芽开花。这就是所谓的“仁”——核心的创造力。表现在人际互动上,就是“足以长人”,是人与人之间善意的交流,正如《系辞传》所说的:“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仁心仁政可以激发核心创造力,让创意源源不绝,就如种子的生命力可以生生不息。

仁的基因(DNA)可以不断繁衍、开拓,那就是“元者,善之长也”。既然是“善之长”,那就一定要作深入体察、体证的工夫,如此才“足以长人”。“足以”是全部,气势饱满,没有一点亏损;“长人”,就是可以领袖群伦。要当领导人,当然要有核心的创造力,还要以仁心推行仁政,所以儒家特别强调“仁”。

你是“元”,你是元首、是领导人,要开创新纪元、建立制度,就不能吝于沟通,这就是“嘉会,足以合礼”。社会上芸芸众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想法,要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获利呢?“亨者,嘉之会也”,领导人要懂得善用“礼”,为人群往来建立合理的规范制度;而这个制度必须考虑整个大环境的共同利益,并且一步一步都能落实。

从“体仁,足以长人”到“嘉会,足以合礼”,已经是双喜了,接着是“利物,足以和义”,“物”包括人和其他一切事物。有了“足以长人”的核心创造力推动仁心仁政,又有“合礼”的制度,结果大家都各蒙其利。既然“足以和义”,你信你的阿拉,他信他的耶稣,互相尊重、互不干扰,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那就没什么好争执的。所以领导人从“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开始,有了好的想法,好的制度,好的创意,就能富国利民,创造安和乐利的和谐社会。

既然有了和谐社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这就是“贞固,足以干事”,将天理正道孕养吸收、成为一种内在的质量,作为再出发、再开拓的动力。立身处事必须守贞,固守正道,故“贞固”二字尤为重要,固有道德,固有文化,固有的良知良能,等等。现实生活中,许多必须固守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固有的东西。

《文言传》的问答体例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上面是关于六个爻的问答,大家可能会问,这是谁在提问?是不是发生在几千年前的孔门讲堂呢?其实这并不重要,它也许只是一种创作体例罢了,就如《论语》也有很多问答,可能是孔门弟子经过编辑整理而形成的问答体例。这种体例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学”和“问”,学问就是问答,借这种体例了解《易经》,就像《论语》中的“或问”(有人问),是谁问不重要,因为提问的人说不定程度不怎样,或者甚至是个坏蛋;话头、话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命题。对于大家都有疑惑的问题,只要看孔子如何展现智慧、提出解释就好。

借着问与答,使《论语》、《易经》传世不朽,这肯定是一种创作的体例。像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也是问答体。老先生用心很深,他也确定他的作品可以传世,可是问的人不一定都值得写下来,他就说“某生曰”。记得南怀瑾先生曾和我们说,早些年他给和尚讲佛经,就很有挫折感。因为那些和尚对于佛经大多数一知半解、甚至不明所以,连佛教的历史也弄不清楚。本来老先生讲课用典是最拿手的,可是遇上这批和尚也没辙了,他得从头讲起。我听了就“心有戚戚焉”,我们现在用很多事例举证另外的事例,而这些以前好像也是基本常识,可以帮助你了解《易经》这么难的学问。可是有些人连基本的东西也不知道,进不了门,这又从何讲起?三十年前我们跟老师学《易经》、《春秋》这么难的东西,不是想学就可以,至少要把《四书》学完一遍;不然你跪下来,他也不教你《易经》。现在很难坚持了,尤其要普及的时候,大家认为学了《易经》会飞、有神通,反而说《四书》没什么好学的。所以熊十力先生在他的书上只写“某生曰、某生曰”,我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那就是问题有意义,但是提问的人不怎么样。南怀瑾先生也一样,书上尽是“生甲、生乙、生庚”。事实上重点也是在问答。

龙德而隐者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什么意思啊?学生不懂,就借机引出孔老夫子比《小象传》解释爻辞更深入的见解,《易经》的处世智慧也发挥出来了:“龙德而隐者也。”“隐”为隐居、隐士,“潜龙”是德行完整、饱满,已经全方位地具备了龙的特质,但因为“勿用”,时机未到,必须沉潜,要耐得住寂寞,隐藏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自保,一方面图未来,一方面更精进修行。“而”是能够的意思;表示很有实力、有这个能耐。不要把“而”当作轻飘飘的转折语。已经具备龙德的人,不管是为自己或者福国利民,一般就会跃跃欲试,想出来表现。可是“潜龙勿用”,那就要“能够”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隐士,有智慧、有才干,可是身处乱世,就要憋得住。这就是“龙德而隐者”。

下面就讲到实际的表现了:“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易”就是改变、变易。“世”就是一般的、世俗的见解、观念。“不易乎世”,不受一般世俗价值的看法所改变,完全照自己的想法而活。一般流俗的意见常受时代的习气感染。一个人既然要隐,代表整个外在环境是比较黑暗的,充满无力感。一般人定力不够、禁不起诱惑,所以追逐时潮,追逐流行;或者风气更坏,遇到一点诱惑胁迫,干脆就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只有“潜龙”之德的人能坚持信念,不因社会流俗而改变。

“不成乎名”,要坚持信念,首先要拒绝名利的诱惑。有些人拒绝“利”还办得到,但就是抗拒不了虚名的诱惑;希望人家说他好,说他是大师,甚至希望有好的名声可以传世。其实名和利一样,并没有高明多少。有的人就是这样,在利上能够过得了关,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在名上就没有办法抗拒。你看历史上很多标榜清高或者什么的人物,像很多明朝遗臣不愿意做清朝的官。皇帝就说,你们都很有学问,那就来编《四库全书》、编《古今图书集成》吧!然后来的都是有学问的博学鸿词。那些人心就动了,一想,我参与编辑这些图书,我的名就可以传下来了。结果就这样落进了名的圈套。

所以名、利都能看淡,才能做真正的潜龙。虚名本来就没什么意思,成语“贪夫徇财”说得好,光是“财”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去。可是有些人是“徇”名,用一个“名”就能把他吊死、卡死,这就叫“烈士徇名”。但这并不比“贪夫徇财”高明到哪里,其徇是一也。因为你在乎名声,碰到这个东西就过不了关,甚至“好名者必作伪”,明明境界不到,功夫不到,可是故意假造形象,好像你见地到了、修为到了,这种人多得很!好名,喜欢活在掌声中,喜欢做公众人物。这都不能算潜龙。既然是“潜龙勿用”,就不受世俗价值影响,根本没有成名的想法。对于这种人,你就莫奈他何,因为他已经“不成乎名”,彻底斩断名利场的欲望,任何人对他都无从下手。

“遁世无闷”,是彻底的隐居。“遁”就是天山遁《大象传》也被标举出来:“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遁世”固然不容易,但要“无闷”,真正耐得住寂寞,而且内心安定,这才是真功夫。

“不见是而无闷”,“见”就是被人家怎么样的意思。“不见是而无闷”是说不被世俗认可,不但不在乎,也一点都不觉得烦闷;骂他也好、夸他也好,对他完全不造成干扰,因为潜龙,已经完全超脱了。这个解释当然是通的,可是更高的解释应该是“见龙在田”的“见”,世事如何,他完全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是“潜龙”,还不到“见龙在田”的时机,所以他就得装聋作哑,把自己的才华智慧深深埋藏。“是”这个字,从乾卦《文言传》我们就知道,《易经》乾卦第一个爻就讲“是”,日正当中为“是”,比喻一个是非标准,乾卦第一爻还没成熟,所以不能表现。《易经》从第一爻到最后一爻都在讲这个“是”,最后一卦未济卦的最后一爻最后一个字也讲“是”——“有孚失是”。从《文言传》的解释我们就发现,《易经》始于“是”,终于“是”,中间就是“是”的隐显起伏而已。最耐人寻味的是,到了最后的未济卦,“是”又不见了。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潜龙是怎么活的呢?一般人要的名利财色,他完全不在意,自得其乐,自行其是。也不是说社会上的什么事情他都不参与,他高兴就干,不高兴就不干。换句话说,完全自己决定,不受任何人左右。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真的没有任何事情能动摇他,除非他自愿,这就是潜龙。就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确”,是非常明确,绝不虚伪做作,更不是欲迎还拒,故意做做样子给人看。

由此可见,作为乾卦初爻,因为根基深厚,真的无法动摇他。这个爻除了上述从修德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组织发展之初,打下深厚的基础来解释,如此发展出来的组织,因为根基深厚,谁都不能拔你的桩、搅乱你的布局;潜龙就是负责在一个可大可久的事业里把基础扎稳。不然,根基松垮垮的,随便一点风吹雨打就倒。在这里,“潜龙勿用”的意义比起卦、爻辞的时候又有了扩充,而这个“潜龙”就不是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而是历练很深的遁世君子了。当然,这句话多多少少有一点“夫子自道”的味道,若是这样,可见一个“潜龙勿用”的爻辞就能给人这么深的启发,何况是整部《易经》!

龙德而正中者也,君德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二”居下卦之中,是“正中”,不是中正,“九五”或“六二”才是中正。“初九”已经具备龙德了,到“九二”“见龙”可以表现自己的时候,当然更有龙德了。而这个位置比“初九”的“潜龙勿用”位置更好,也是表现自己的时候,就不是很客气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要上下经营,广结人脉,然后把才华尽量发挥出来。这一爻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犯错,因为你将来可能是“飞龙在天”的领袖。所以要重视很多品德修养上的细节,不能留下任何瑕疵;首先是“庸言之信”,即使最平常的一句话、一个言论,都要注意诚信原则,不能空口说白话。其次是“庸行之谨”,平常的行为更需要审慎注意。很多人在第二爻“见龙在田”的位置时,不懂得谨言慎行,做了很多荒唐事,等到将来往更高的位置发展时,对手不一定挑大事整你,专从细节上刁难,过去不光彩的纪录很可能就成为让你穷于应付的致命伤。所以在第二爻的时候就要有警觉性,不像初爻藏在地底下,反正做什么人家都不知道;现在已经浮上台面了,所以最平常的言行都得谨慎。

“闲邪存其诚”,“闲”字是门中有木,有“门槛”的意思。我们进一个庙门,必须跨过一道门槛;我们读《易经》,也要迈过一定的门槛才入得了门。可见,“闲”字有内外之分,门里、门外两个世界,是某种资格认定的标准,不能随便放行,不然良莠不齐。第二爻在发展事业时,要开始壮大自身的力量,吸收各种人才,所以要了解进门来的人是安好心还是来卧底的。因为二爻的“见龙”很多,大家都想要有好的发展,彼此竞争激烈,为了了解对手阵营的底细,很可能会派人卧底,所以要有一个检验标准,看到底是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免得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粥。可见,“闲邪”就是对于有邪恶动机、不是真同志的坏分子,一定要有办法鉴别、区隔;如此,才能将心诚意正、志同道合的人留在自己的阵营中,这就是“存其诚”。宋明理学家讲修行,也是主张把坏念头挡在外头,而将正心诚意存在里头,这种说法当然对。但《文言传》讲得更务实。组织发展也是一样,一定要设门槛,把不纯正的坏分子挡在外头,留下品种精良的,这种组织的力量当然比较强。

所以“闲”字就是一个团体、门派的门槛,门禁森严,不是轻易可以进入的。“闲邪存其诚”的这样一个团体,在“见龙在田”的领导下,一定会创造很多福国利民的事业,做很多好事,但很低调,绝不夸耀,这就叫“善世而不伐”。“伐”字在《论语》出现过,孔子问学生志向,颜渊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就是默默行善,但绝不拿来夸口炫耀。这就是谦德,正如谦卦第三爻所说“劳谦君子,有终,吉”。相反,有些人做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唯恐人家不知道,甚至登报告知天下;像有些企业想做点公益事业,还要召开记者会,然后拿一张好大的支票照相。这些都有问题。“善世而不伐”,能做到第二爻的修为,其实跟初爻的“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还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爻做到了,二爻也做了很多事了,但还是非常谦虚,不会盛气凌人。所以“善世而不伐”,做功德就好,不要夸耀。“德博而化”就是不要搞小团体,要广施德、博爱天下人。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你已经具备未来领袖“飞龙在天”的德行,虽然还不是君位,但已经具备君德了,所以他是领袖人才。在“见龙”的时代,就要把自己造就成领袖的架势。而且君德就是要照顾别人,不骄傲、不夸大,还要开始发展组织,一言一行都要非常谨慎。这就是“九二”,阳居阴位、刚而能柔的表现,爻变是天火同人,跟全世界不同族群发展和谐美好的关系,而且拿得出实质的贡献。

君子进德修业,因其时而惕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君子进德修业”,《易经》永远是德业并重的。“德”比较偏重内在修为,“业”就是各种形态的事业创造,诸如慈善事业、宗教事业、教育事业等。“修业”代表人生事业要不断地修正,与时俱进。因为创业过程中,形势、环境甚至人心都不断在变,必须随时调整,像修剪花木一样地精进修行。《系辞传》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第三爻是人位,从早干到晚,这种自强不息的象,就叫进德修业,内在的充实,表现在事业开拓的绩效上。

“忠信,所以进德也”,这完全是《四书》“尽己之为忠”的观念。“九三”爻变为脚踏实地的履卦,这么辛苦地干,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实践他的信仰与承诺,这使得他内在的德一天比一天进步。《论语》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可见,忠信是立身之本,唯有忠信,才有可能进德。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并非修辞学的“修辞”,“辞”是讲话。乾卦第三爻做人做事都很尽力,所以一定累积很多待人接物的心得,可以对外表述。但是话不能随便讲,要反复考虑、仔细斟酌,好作最完善的表达,这就是修辞。可见,要重视话语的讲述,因为讲了就要负责任,“立其诚”就代表不能乱讲话,每一句话都是将来能兑现的。“修辞立其诚”也是第二爻“庸言之信”的后续发展,而且精益求精。何谓“居业”?“居”即固守,不管从事什么事业,至少能守得住;因为他不会乱讲话,提出目标和看法时,就已经认真衡量过了,这样别人对他才有信心,他的事业才能守得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看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是你看看当今社会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事业怎么可能延续?怎么可能守得住呢,“元亨利”之后就没有“贞”。总的来说,“九三”是做人的基本功,是以人道实践天理。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第三爻虽然还没发展到人生期许的目标,但已经是下卦(内卦)的巅峰了,而且他有目标意识,知道自己想要更上层楼,爬到外卦、上卦,追求“止于至善”的目标。而他是说到做到、想到就做到的人,所以他会这么拼,想要靠自己的自强不息、苦干实践,达到最终的目标。这就叫“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就是可以参与机要。“几”是见微知著,看到一个点,就可以想到后面整个发展趋势。“与”,完全跟事理的变化合拍。任何一种发展曲线就是这样,刚开始还不太明显的就叫“几”,由这个“几”随着形势发展,就会发展到原先预期的点,这可能就是你人生的“至”。靠着努力和敏锐的判断,你完全跟得上时机的变化,这就是“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可见,“九三”对形势的判断、预测能力都很扎实、很精确;眼前不管在曲线的哪一点上,将来一定可以趋吉避凶,通过重重障碍,达到“至”的境界。

在乾卦中提过,“九三”爻变是脚踏实地的履卦,“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和这个意思很接近。从下卦来讲,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知终终之”。从潜龙奋斗到第三爻,一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时该是作总结的时候,所以把前三爻的努力“终之”,对过去做一个回顾、检讨;“可与存义也”,就是将这些宝贵的奋斗经验像银行存款一样储存起来,作为往上卦、外卦继续提升、开拓的储备资源。由此可见,第三爻虽然处在乾卦六爻发展中的尴尬点,辛苦备至,但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再出发前,要将过去的经验消化吸收,检讨过去、策励将来。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清楚。什么叫“居上位”?即第三爻居下卦上位,就下卦来讲,就是已经到达民间、国内市场的巅峰。可是这有什么好骄傲呢?就全卦六爻来讲,人生的“至”还早,目前的表现只是阶段性的成功。假定在内卦的基础上,想继续开拓海外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原来在国内的这些经验就要懂得“知终终之,可与存义”。因为目前还只是小局面,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继续奋斗的路还长呢!如此想来,就没什么好骄傲了。“不忧”怎么讲呢?即在全卦六爻来讲,现在还在下卦,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到上卦了,所以不要担心。可见,“九三”完全了解自己的积极努力不会是白干的,他很清楚目标在哪里。

“故乾乾”,“乾乾”就是健而又健,但要注意“因其时而惕”,永远要与时俱进,对外在形势的变化保持高度警戒,并且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地方还要加把劲,什么地方还很脆弱。“厉”就是危险的意思,“虽危”,即三爻处在剧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充满动荡、危险、挑战,但结果是“无咎”。因为整个过程已经全力以赴,而且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不会有事。也就是说,该警惕时警惕,但不必一天到晚瞎紧张,否则没办法保持从容放松,反而成不了大事。所以,永远要跟外面的形势打成一片,这才叫“知至至之,可与几也”,不然就会瞎紧张,最后劳而无功。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这个爻已经不是专业努力的问题了。进入外卦,就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如同到了跟国内市场完全不同的海外市场,或者离开地方到中央。也许你在县长任内政绩不错,一旦进入中央高层,很可能一塌糊涂。为什么?因为这是第四爻,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层的修为,同时要面对更凶险的政治斗争;所以,你的敏感度一定要够,甚至要超过你的专业技能。“九三”与“九四”比起来还略显单纯,因为他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九四”面临的形势显得更复杂了,所以“或跃在渊”,位置随时可能被换掉,也就是“上下无常”,上台下台,不一定。

第四爻虽然上下无常,但是在这个环境下,还是得负责任,毕竟因缘机会一到,你就可能上到巅峰,所以要调整心态,位进高阶绝不是为了搂钱、贪污,或者为了某种不正当的动机,这就是“非为邪也”。能在这个位置待上多久不知道,干一天就要做好一天;即使下台,也是理所当然,没什么可惜的。所以,“非为邪也”就是说,无论台上台下,都不要有邪恶的动机、不做邪恶的事;包括动机与实际行为表现,都不可以“为邪”。“九四”的位置因为是“在渊”,所以跟初爻“在渊”的“潜龙”其实是很靠近的,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无恒”就是“无常”。第四爻在台面上做大官,要为社会人群服务,当然不能离开人群。一旦下台,有些人没官可做就会觉得憋气,其实下台后有更广阔的社会服务空间,可以做志工,或者把你丰富的经验拿去做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为人群服务。所以不管在朝在野、台上台下、在政府、在民间,都没有离开人群。这明显是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的主调。《论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换句话说,四爻与三爻的不同就是“无恒、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要做好心理准备,要上就上,要下就下,不必眷恋,也不要有得失心;设法让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发挥正面的贡献,才是最正确的。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三爻、四爻是人位,都强调“时”,三爻是“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四爻是“及时”。四爻的位置因为时间有限,能多做好事就多做一点。《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的领袖“及时雨”宋江,“雨”就是“云行雨施”,在台面上的领袖人物要负责照顾下面的人,可是也得在人家最需要的时候,如及时雨般适时伸出援手;若不及时,天雨可能变水灾。《水浒传》宋江等人的诨号(“及时雨”)一看就知道是文艺创作的产物,一百零八条好汉到后得善终的很少,大概是“及时雨”没下到田里,都送(宋)到江里头去了;江水需要及时雨吗?田地才需要。那不完了?宋江后来不也是落得一场空吗?判断错误,政治智慧不够,被耍了。所以他在强盗窝里可以像及时雨一样照顾自己人,一旦要跟朝廷斗智,那就太幼稚了,只有被利用的份。《水浒传》第二号人物也被作者暗地里骂了,军师吴用,绰号智多星,看着很有智慧,其实是“无用”。聪明反被聪明误,及时雨送到江里去。这都是现实人生常见的陷阱与坑洞,也是四爻普遍的处境。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二爻与五爻分别为朝野势力的核心,而且互相“利见”。“九二”的“利见大人”是指“九五”,“九五”的“利见大人”则是指“九二”。所以第五爻最高领导的位置,就强调红花绿叶、干柴烈火互相配合的关系。如果五爻不能发掘、提拔、运用“见龙在田”的二爻,就极有可能走上“亢龙有悔”的不归路。而“见龙在田”的二爻,当然希望得到五爻的肯定与提拔。

孔子这一段的解释文辞很优美,尤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二爻与五爻的见龙、飞龙为什么能和衷共济、朝野和合、两岸合作呢?因为二爻、五爻两个核心人物声气相通、理念接近,容易建立共识,也懂得平等合作;我求你,你求我,平等往来,同气相求,声气相通。所以五爻求二爻,二爻呼应五爻、也求五爻,互相需要。正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睹”就是大家都看到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正如坤卦“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类”是阴阳互补的概念,和朋友的“朋”是一个意思。“各从其类”,每一个类里面都是有主、有从,有乾、有坤,彼此理念接近,又有亲和力,亲上亲下、阴阳和合、物以类聚,自然就互相吸引,于是形成不同的政党、族群、团体、组织。

五爻和二爻就是这种自然吸引、和衷共济的角色。这就告诉我们,身为领导人,千万不要搞寡头独裁,必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且要知道“水流湿,火就燥”这种自然的趋势是无法抵挡的。“水流湿,火就燥”就是离卦与坎卦的象征。火烧久了就会很干燥,干燥则易燃。人一定要在适当的环境才能发光发亮,这就是“火就燥”。“水流湿”呢?这个地方一直有水流过,就是潮湿的。水往下流,火往上烧,环境跟人互动、群体跟个体发展关系,都有一个自然的趋势,领导人必须顺应这个趋势。

天地是乾坤的象,“本乎天者亲上”就是指“火就燥”;“本乎地者亲下”就是指“水流湿”。什么意思呢?离上而坎下也。乾为天、离为火,这两个卦的关系太密切了。离卦不是太阳吗?跟乾卦、跟天有体用、主从的关系。水在地上流,坎卦跟坤卦当然有关系。《易经》上经讲天道的演变,从乾、坤开始,坎、离结束。从体启用,然后再验证,诸位可能就知道了,先后天八卦方位同位的概念,先天方位是天南地北,乾卦在南,坤卦在北;后天方位是离南坎北,所以同样是南方的光明方,先天是乾卦,是天理、天道的位置;后天就变成离卦,人所开创的文明必须依循乾卦的天理。所以乾与离,先、后天同位。同样的道理,坤与坎都在北方,也是先、后天同位。水在大地上流,坎有险象,坤卦代表要务实面对人生复杂的形势,故人生多险难,坤卦跟坎卦有体用的关系。

“本乎地者亲下”,坎卦的水是本乎地的,所以大地涵养水,而水滋润大地。“本乎天者亲上”,离卦的火本乎天,太阳高挂天上,得到乾卦提供创始的能量,太阳就在天上发光发热数十亿年。水流湿、火就燥是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安排。应用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些人就是没缘分,绝对无法聚合成一个团体,一起为共同的理想奋斗;若勉强在一起,就会天天吵架。所以“亲”的关系很重要,天火同人就是亲,人际的和谐亲近,声气相通,无法强求。

云从龙,风从虎

“云从龙,风从虎”的“从”也是主从的“从”。龙这种图腾是人创造出来的,充满灵动的生命力,神龙见首不见尾,旁边还祥云围绕、衬托,所以很神秘。一个领导人旁边一定有成群的随扈或幕僚,不可能孤孤寡寡地一个人。这些随从、辅助的团队就好像龙旁边的“云”,越发衬托龙至尊无上、充满神秘感的气势。

“风从虎”,第五爻是龙虎风云,象征了不起的人物、重要的角色;所以用百兽之王的老虎当作象征物。老虎要出现了,先来一阵狂风大作。武松打虎的故事就是这样,主要角色现身之前,先有配角出场开道预告。坤卦的“履霜坚冰至”也是如此,坚冰将至时,会让我们先看到结霜。风一出现就预告虎要出动了;一看到云,龙可能就藏在云后头。

龙虎永远是做主的,云与风只是陪着唱戏,相得益彰。这就是“云从龙,风从虎”。乾卦第五爻从龙取象,为“飞龙在天”;革卦第五爻从老虎取象,叫大人虎变。反正都是很强悍的,资源众多、随扈成群。跟重要组织、企业或者商社来往,能够随便见到核心人物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要先跟周边的人打交道。

“圣人作而万物睹”,领袖人物的表现大家都看得到,若他能大展神威、福国利民,各式各样的人才若声气相通、理念相近,就会投奔过来协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就亲下”,上卦、下卦的位置很清楚,各从其类也,无法勉强;志同道合的人才可以组织成一个有共识的团体,大家一起奋斗。

另外,古代关于“云从龙”的传说也很有意思。过去专制时代为了夸耀帝王是天生不凡的真龙天子,必须塑造很多传说,例如出生时就有红光满室等瑞象。甚至到了民国时代,还有媒体传播说袁世凯睡着的时候有人看到是一条大龙。诸如这种政治“神话”,历史记载也很多。像汉高祖刘邦这个出身平民的皇帝,也有“天生不凡”的传说。据说他在刚造反抗秦时,到处打游击,昼伏夜出、居无定所,常需要接济。他的老婆吕雉就负责后勤补给。这是历史书上有记载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刘邦每次在外面打游击,他自己都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落脚,可是每次需要补给时,吕雉总会稳稳当当地差人把补给送到。刘邦自己也觉得奇怪,他就问吕雉。吕雉也真会讲话(历史书上就这么写),她回答说:这一点都不难,我只要往天上一望,只要有五色祥云的地方,夫君一定在下面。刘邦一听当然相信了,因为他是龙嘛!所以一定有云跟着龙。这种话,再冷静的人听了都会飘飘然,当然吕雉也就坐稳了第一夫人的位置。这种历史记载,说实在的,非常有可能是汉王朝的“新闻局”创造出来的。

可见,“云从龙”的传说深入人心,要不要相信,那还是其次,我们只要了解,主角出动前一定有很多迹象;有“飞龙在天”这么剧烈的变化发生,事先绝对有征兆。我们要懂得看这些征兆,才能提早做准备。

无位无民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你再高贵、政治历练再深,很抱歉,你已经不在其位,随便一个老百姓都调不动。有“飞龙”在位,“亢龙”就得避嫌。可见“位”很重要,退职、离职之后,少了“位”的保护,不论过去多么尊贵,现在也没有任何实权了。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你过去在组织中有长期的奋斗,门生故旧一定很多,可是他们现在要为新的“飞龙”服务,你这“亢龙”能不能叫得动他们,就很成问题。尤其是如果“飞龙”跟“亢龙”之间有矛盾,这些还要靠“飞龙”吃饭的旧人,怎么能听你的呢?所以“在下位而无辅”,这就是“人在人情在”的道理。“是以动而有悔也”,在“亢龙”的时候,你一定要了解,现在你不是飞龙了,你再要进组织的门,没有“识别证”,就别怪人家翻脸不认人。所以,在位与不在位、在职与不在职,天差地远。人生就是这样,也没什么不对。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在没有一切执政资源的情况下,还做一些不合时宜的轻举妄动。一动,一定有悔。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这一段主要从“位”的角度切入。开篇就是“潜龙勿用,下也”,说明位置太低,位卑职轻,非服气不可。既然不能起大作用,就没有必要逞强。正如《小象传》强调的“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舍”即旅舍,是干吗用的呢?休息用的,所以就有“止”的意思,我们到旅舍,不就是要养足精神,第二天再上路吗?在人生旅程之中,“见龙在田”这个位置就像旅舍,因为你不会一辈子待在第二爻,还要继续往前奋斗;现阶段如同旅馆,是人生的中继站,所以就要懂得“止”的智慧,在旅馆休息时就要尽量往上、往下、往横各方面发展人际关系,所以这一爻爻变是同人卦,其意在于此;照顾基层,然后看能不能找到互相呼应的“飞龙在天”(“九五”),这个“止”就会止得很精彩,而你也不会永远待在这里,时机成熟就会再往上、往外充实人脉、建立平台。

“终日乾乾,行事也”,三爻日夜苦干,是为了精益求精、反复琢磨。“或跃在渊,自试也”,“跃跃欲试”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是在悬崖边跳舞的危险位置。“试”是自己尝试,而不是别人试你;让别人来试你,那风险太高了;因为你想一跳成“飞龙”的企图就会暴露出来,而旁边还有好多“或跃在渊”的同侪互相竞争。所以这个位置特别危险,即使有更上一层楼的企图心,也要仔细掂量自己。说不定在高位的“飞龙”也对你抱着戒心,从而对你进行监管。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试试自己够不够格,看看将来若登高位,能不能做得比上一任好?平常看着“飞龙”做得不好,那你就要想想:要怎样取代他,同时又击败同侪对手,然后可以胜任这个职位?这就叫自试,是虚拟的,只是思想实验。平常不论在朝、在野,就得研究当政者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内政、外交,你有建议、监督权,但不能光提建议、光喊监督,自己内心、私下也要操演;如果是自己碰到这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是执政党处理得比较好,还是在野党处理得比较好?所以万一将来你开始执政了,“或跃在渊”变“飞龙在天”,你不是满脑子空白、从头学起,而是积累长期观察、研究的心得,这就是自试的功效。

“飞龙在天,上治也”,一个人高高在上,管理一切,很累,也可能有风险;刚开始可能做得不错,但很难长期维持。像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后来也呈现老迈、昏庸的趋势,可见“长治”好难。这就是飞龙在天这种金字塔格局容易沦为独裁、专断的致命点。为什么要“群龙无首”?道理就在这里。如果大家都是龙,任何一个飞龙成为亢龙,马上有其他修炼成真龙的人才可以替补。“上治也”,大权在握的一个独裁者能英明多久?能抗拒诱惑多久?很难说。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飞龙在天”的“上治”极有可能发展成“亢龙有悔”,刚愎自用过头了,听不进任何话,满脑子的傲慢与偏见。“穷之灾也”,甚至引发种种灾难。所以到最后就自然而然得到一个结论——“乾元用九”。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从“乾元”无限创造力的核心,到经历过乾卦六个爻,最后发现都不完美,必须从“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制度。“乾元用九”,因为大家都有龙种,都有良知良能,只要好好地修,这个社会体制就可以提供大家公平发展天赋的机会。“天下治”,即天下太平。“乾元用九”之所以强过“飞龙在天”,就是因为“天下治”。“天下治”与“上治”不同。“上治”是强人政治的独裁管理,“天下治”就是全民共和的意思。如果是一个人高高在上,一旦他出问题了,下面的人不就全部倒霉吗?“天下治”,每个人都具备这个能耐、智慧,社会就稳定安全得多。可见,古今以来的社会,君位独大,可说是万恶之源。只有“天下治”这种网状结构,每个地方都可以成为中心,组织的经营不需要总部,就不会让风险集中。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这一段是从“气”的角度切入。“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有阳刚之气的人在初爻不能动的时候懂得潜藏,这是很不容易的。初爻的处境非潜不可、非藏不可。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就是离卦的象。前面我们提过,乾卦第二爻爻变就是“天火同人”。在“见龙在田”的时候,整个组织、社会因为“见龙”出现,像“天下文明”这种无限美好的愿景,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二爻爻变下卦变成象征“文明”的离卦,正是天下文明的象。在“见龙在田”这一阶段,正如《小象传》所说的“德施普也”、“君德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说的是永远与时俱进。时代不断在变,不落伍,就得不断进修,永远跟着时代一起走。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乃”字不容易,是艰难转折的象;“革”代表天翻地覆的剧烈变动。从第三爻到第四爻,乾卦的奋斗方式得彻底翻新,不然应付不了第四爻“或跃在渊”的凶险处境。从三爻进入四爻,下卦进入上卦,内卦进入外卦,这一路奋斗下来,奋斗的方式也得调整了,不能直接把三爻那一套用在四爻。“乾道乃革”,指乾道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拼老命总算登到权力的高峰,“乃位乎天德”,“天德”是什么?大公无私,生生不息。一个飞龙在天的领袖人物,当然要为大家谋福利;有这么大的权力,就必须担负起那个责任,怎么还可以自私自利呢?“乃位乎天德”,不能保证你会行天德,甚至可能反其道而行。这说明这个位置很不容易,能不能效法天道、行天德?很多人做不到,“亢龙有悔”就是惨烈的后果。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说明跟着这个时势走到头,碰壁了。“与时偕行”是好事,“与时偕极”就是走到穷极之处,没路可走了。这表示“飞龙”若不行天德,就有可能落到“亢龙有悔”的下场。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整部《易经》,我们要学的就是“天则”。《易经》上经是讲“天则”可以运用到人世;下经则是讲人性、人情的变化,以及悲欢离合,胜负成败的“人则”;然而“人法地”、“地法天”,归根究底还是要以自然律——“天则”为依归。这个“天则”就比达尔文进化论讲的物竞天择要让人舒服多了。“物竞天择”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霸道思维,自然界中是有残酷现实的这一面,不合适就被淘汰,所以很多物种都灭绝了;可是《易经》指出的“天则”,除了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就像妈妈爱小孩,也可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天则”里面就包含了这个,而且比这个大得多,在“群龙无首”、“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万国咸宁”的时候,就是“天则”的充分体现,不然永远不公平,永远是强凌弱、众暴寡。一旦大家都成龙、成佛,究竟圆满,“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就可以避开“天德”发展为“亢龙有悔,与时偕极”的悲剧轮回。

这一段《文言》以及上一段,文字不多,但意义很深。经由六个爻的奋斗之路,我们不难发现金字塔塔尖权力资源过度集中的弊病。最后提出一个最高的理想——“天下治”,才是“乃见天则”,就是“群龙无首,吉”。由此可知,不是只有佛教说众生皆可成佛,《孟子》也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孔子在《春秋》则说,历史发展到最后天下太平的阶段“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高标准的道德。“人人皆有”就是“大有”的概念,只有“大有”能打破垄断、独裁的局面;因为人人都有同样的根基,只要修得好、发展得好,“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为者,亦若是”,所以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一样都是人,别人能,你为什么不能?

再说“元亨利贞”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这一段是从乾卦《彖传》开始解释卦辞。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乾元是“万物资始”的创始能力,一旦它开始发挥作用,就一定有化阻力为助力,排除障碍、创造亨通的本事。这是把元、亨放在一起来说。

“利贞者,性情也”,这说明要保有先前创造的成果,又要获利,就要消化吸收、还要守得住。因此,能“贞”就有“利”,开创的东西如果最后不正,就会“既得之,必失之”,没法保存。前人开拓的事业,不但能发扬光大,还能永续经营,这就是“性”和“情”的问题了。中国人讲“性”与“情”,“性”是本,各正性命,从天命到人性、性善性恶;“情”就是从“性”发展出来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芸芸众生,人世间要摆脱情的纠缠、束缚、困扰,太难太难!但那也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那么如何调整、避免欲望泛滥到不可节制、甚至造孽的地步,这就是“性”的问题。毕竟“情”是从“性”来的。换句话说,顺性纯情,一个人如何处理“情”的问题,关键在自己的“性”。可见,把持修为,痛下“利贞”的功夫十分重要;不然,原本纯净圆满的“性”经过习气污染而成“情”,再由“情”泛滥成不受节制的欲望,“元、亨、利”之后,就无法用“贞”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了。

“利贞者,性情也”,情由性生,《四书》、《五经》的思想体系也非常务实地主张,人生就要勇于面对“情”的挑战。所以它告诉我们,“情”不是究竟,是从人性慢慢发展出来的;可是人生在世,许多痛苦都是情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情的试练而回复本性、接到天命?那就要靠个人的修为了。《易经》、《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唯一提到“性”的地方;然而上经交代了天命的源流之后,下经就全力处理人情的问题,包括咸卦、恒卦、兑卦、萃卦……这时反而不谈“性”,因为谈“性”太空泛,必须老老实实地在每一卦、每一爻错综复杂的“情”境中受苦、承担、互动,然后学习超越、保持、调适。那时候讲“性”的空理论是没有用的,就像宋明理学很多地方就嫌唱高调,忽视人生“情”的重要性,老讲一些人做不到的,反而变成伪君子。可见,仔细探究“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易经》,尤其下经有那么多谈感情的卦,对“情”的理解,可说是第一要事。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卦有这么大的创造力,能以创造出来的美好利益利天下,这就是大公无私、服务大众的心态。“不言所利,大矣哉”,这又是谦卦的精神了,有这么大的贡献,然后还不夸口,这不正是“善世而不伐”、“愿无伐善、无施劳”吗?有些人稍微做了一点利天下的事,就天天宣传,那就叫“言所利”;“不言所利”则认为不值得说,只是尽本分而已。这就是乾卦无欲乃刚、寡欲乃刚的道理。

“大哉乾元”,乾卦所象征的精神值得大力称赞,后面就接着阐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这是讲乾卦刚健的本质,不受任何欲望的污染。“健”就是天行健,当然是勇猛精进;“纯”就是不含杂质、不受污染;“粹”就是指精华的部分。“纯粹精”,就是指乾卦的“元亨利贞”没有任何条件,一派天理自然,这就是“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佛教讲“大雄无畏”、“勇猛精进”也是如此。可是光有这个基本面还不够,一定要结合后来实际发展抱负的平台,理想要在人群世界实现,所以乾后面是坤,甚至乾卦六爻不同的时位都有不同的做法。基本面是“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发挥、运用起来就叫“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又出现一个“情”字!“旁通”,有触类旁通、旁敲侧击之义,所以六爻全变的错卦也叫旁通卦。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因应各种不同的情境,并将那个情境的特质发挥出来,这才能由体生用。六爻代表不同的时位——潜、见、惕、跃、飞、亢,处在不同的时位,就应该尽力展现那个时位的生命情态,不然就可惜了阳刚之美的“纯粹精”;但是,要把“旁通情也”发挥到淋漓尽致,就必须对人情世故有通透的了解。然后,才可以取得主导优势:“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云行雨施”就是“天下平”、“天下治”的概念,因为一切众生都得到布施,接下来就可以“时乘六龙以御天”,这正是乾卦《彖传》的话。《春秋》最后也是要建立一个世界大同的“太平世”。“太平世”不就是“天下平”吗?可见,《易经》和《春秋》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大致是一样的。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不是说“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吗?“日可见之行也”,像“童子军”要日行一善,不看你怎么说,而要看你怎么做。学了多少,体会了,马上表现出来,每一天都有进步。“日可”,每一天都可以日新其德,智慧上的彻悟可以在日常言行中表现出来,你的一生就真的受用了。

“潜之为言也”,这是在解释初爻的“潜龙”,“潜”是“隐而未见”,还不是“见龙”,“行而未成”,还没到成熟的地步,所以“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一个有智慧的君子这时候当然不会乱动。

然后下面讲第二爻,“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辨”即辩论。“学以聚之”,肚子里装了很多东西,还要懂得质疑、问难,所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宽以居之”,学到的东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蕴养,也许三、四年之后,突然碰到什么事情,你一出手就见不凡,这就是“宽以居之”。“居”就是固守、蕴养、消化、吸收的过程。“居”要“宽”,不要急,慢慢来。“仁以行之”,等到将来蕴养自如、知行合一了,就用创造力的核心“元”,把它实践出来。“《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你不一定有君位,但是有君德。有君位的人常常没有君德,飞龙在天而无君德,就会变成“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重刚而不中,中不在人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关于这一段所说的“九三”和“九四”,过去有些解释明显是误判。“重刚而不中”,三爻四爻不居上下卦之中,这是当然。“上不在天”,也不是“飞龙在天”的领导位置;“下不在田”,也不在下卦“见龙在田”稳定、安定的位置;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所以三爻四爻多凶险。可是什么叫重刚呢?过去一种解释认为,“重刚”就是阳居阳位,“九三”是阳爻居于三爻的阳位,“拼命三郎”阳气太盛,性情火暴。然后解释“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说因为阳居阳位,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有了危机意识,面临危险的环境就可以平安度过。这是用“位”的概念来解释阳居阳位。可是“九四”怎么会重刚而不中?“九四”是阳居阴位,阳爻居于第四爻的阴位,怎么能叫重刚?这就前言不对后语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重刚”不是阳居阳位、刚居刚位,“重”是重卦之“重”,三画卦变六画卦为重卦,第四爻与第三爻就是上、下卦和内、外卦交叠的位置,第三爻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快要“重”了,始壮究、始壮究,那个位置是内外交际、上下交际、朝野交际,要脱胎换骨的位置,但是第三爻的专业水平不能应付第四爻敏感的政治环境,所以重的位置,即交替的位置是特别凶险的。由此可见,重刚即意味着乾卦上卦也是刚,下卦也是刚,两刚之间的三爻和四爻则重刚,如果没有实力、没有智慧是过不了这关的。

第三爻不是一个好的位置,不居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第四爻明明是人位,反而“中不在人”呢?这就代表四爻比三爻还要难过得多。四爻是阳居阴位,你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但处于如此危险的位置,一定要低调收敛,有时候甚至不能用真性情、真面目去应对,否则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给干掉。可见第四爻真不是一个可以好好做人的位置,整个局势是扭曲的,在这种位置的官僚长期处在凶险竞争的环境,自然会练就种种面具,不以真面目示人,这就是“中不在人”的意思。一般人可以自然而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身处高位者,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把真面目遮住。过去讲三爻还是人位中的正位,道理就在这里。四爻必须要有保护色,要带好面具,讲一些言不由衷的官场话,不然很危险,想做人都难。

“中不在人”者,表面风光,其实内心有无限的痛苦,可又不得不维持。“上不在天”则表明不是最高决策层,不能左右大局;“下不在田”,则对二爻稳定的环境十分怀念;“中不在人”,对三爻靠专业素养即可自保的生活也常怀眷慕。可见,四爻啥也不是,“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或”即疑惑的“惑”。这就是四爻这一特殊环境对一个人的锤炼,看你能否经过这个考验,俗话说“怕热就不要进厨房”。四爻爻辞“或跃在渊”就是这么来的。如果通过考验,即可无咎。过去的学者认为,这个爻就是小畜卦“密云不雨”的位置,关于这一点,我稍微提一下。

我曾讲过一个很具体的案例,就是说《易经》占卦可以反映一些生前死后的情境。在我们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有个学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他的去世对大家造成很大的冲击。他刚去世时,另一个学生就占卦问他现在的处境。平常看来,人都过世了还占卦,不是超乎常情吗?结果占出来就是乾卦第四爻,爻变为小畜卦。已经过世的学生在哪里?“他”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他在夹缝中,因为那时还在四十九天之内。你看《易经》占卦占出来的情境抓得多准!从这个案例,就完全懂“中不在人”了。

大人——《易经》最高的德位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我们都知道,在二爻“见龙在田”时就出现“利见大人”,“大人”的概念,在身世地位显赫、处于最高领导阶层的第五爻又出现了。何谓“大人”?《易经》中修行最高的德与位就是“大人”,就像佛经中“佛”这个最高的位置,比圣人还要高一个档次。在佛教中,佛的成就最高,其次是菩萨、罗汉、僧。在《易经》中,修行次第最高的就是“大人”,其次为圣人、贤人、君子。大人因为处在最高阶,所以他肯定是天人合一的,就像《系辞传》中所云通天地人鬼神,具有至尊的永恒性和包罗万有的境界。

“夫大人者”,乾卦《文言传》第五爻把大人挑出来谈,这是对一切学《易》众生提出一个最高标准的典范。大人是什么呢?“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即乾、坤,“德”是指乾、坤的大公无私;“与日月合其明”,离为日、坎为月,体用兼备,乾坤、坎离都是“明”的来源;而这也就是“大明终始”的“明”。换句话说,在好的时代就像太阳,在坏的时代就像月亮,都能发光发亮,这就是大人。“合其明”,就是“保合太和”的“合”,能大公无私,就能与天地合其德;有智慧,就能开创文明,不管时代好坏,都能发光发热,给很多人带来希望。

“与四时合其序”,“序”即卦序、爻序的始壮究、始壮究。乾卦的“潜、见、惕、跃、飞、亢”,坤卦的“履、直、含、括、黄、血”,就是卦中爻的顺序、因果关系、来龙去脉。“乾坤屯蒙需讼师”、“咸恒遁兮及大壮”这是卦序。“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六七八九、元亨利贞等周期性循环。时有其序,所以不能着急,不能在春天想做秋天的事,一定要配合自然的节奏,做合乎时宜的事,才能有所成就。而大人的智慧、表现,可与春夏秋冬的循环完全合拍、合序,产生共鸣,故能用力少而成功多。

“与鬼神合其吉凶”,对于天地人鬼神,《易经》倒是不避讳;在人世间不讳言“利”,对整个宇宙不讳言“鬼神”。“与鬼神合其吉凶”,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只要心胸开阔,无须大惊小怪;就算他存在,在我们心诚意正的努力奋斗之下,合其吉凶,鬼神之流就不会干扰到你,然后有很多事情,“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管是吉兆、凶兆,你早一步体会到、感应到了,就可以方便你作整个人生的调整布局。

由此可见,宇宙间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包括天地、日月、四时、人鬼神,统统合而为一,这就是“大人”的境界。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几句说的是天地人鬼神。“天”还是最尊的,如果你的作为、你的高瞻远瞩、你的所有预测都百分之百准确,这就是“先天而天弗违”。也就是说,大环境的演变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你已经直接判断会有那一天,然后提前布局。等到那个现象真的发生,你已经掌握先机,这是超时的智慧,你的目光可以超越时代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像佛祖、孔子可以超越时代几千年。可见,“先天而天弗违”是一种最大的创造力,只有大人可以发挥这种智慧。“后天而奉天时”,对于天时、环境的演变,虽然反应稍微慢一点,但可以立即跟上,决不会落后,这就是“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亦弗违,何况是人与冥冥中的鬼神?大家不都会配合、协助吗?可见,大人的智慧德行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俗话说“德高鬼神惊”,就像离卦。因此丰卦《彖传》提醒我们,成就越高,越要注意天地人鬼神的和谐关系,否则很快就出事。

知进退存亡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我们看上爻,“亢龙有悔”很好理解,然而“亢之为言也”,由“潜”到“亢”,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知进而不知退”,意思很明了,只知道拼命往前扩充投资,不懂得后退,就会发展到“亢”的下场。人生一定有进有退、有往有来,这才能长久。“知存而不知亡”,只想到存在那一面,不懂得看灭亡那一面,这也是导致“亢”的原因之一。另外,“知得而不知丧”,贪得无厌,不知收敛,最后反而什么都守不住,失去一切。“西南得朋”是“得”,“东北丧朋”就是“丧”。“知得而不知丧”,总是往得利的方向看,没有谨慎评估风险,那一定会冲过头,变成“亢龙”。

“其唯圣人乎”,我们才说,怎么有这种笨蛋,一天到晚只知道进、知道存、知道得,不知道退、不知道亡、不知道丧!结果《文言传》告诉我们,除了圣人之外,每个人都是这么贪嗔痴,尽想好的,只有修到圣人的境界,才可以摆脱这个毛病。“知进退存亡”,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存就存,该亡就亡;“而不失其正者”,永远都可以正确应对。

这些基本理论看着不难,实际人生要做得到,“其唯圣人乎?”至少要到第二级的菩萨或圣人境界才做得到,做不到的就全部变成“亢龙有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