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四足兽
磨齿兽
这些巨型动物,包括大地懒、巨爪地懒、伏地懒和磨齿兽,其骨头尺寸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它们的习性,博物学家也是一无所知,直到近来欧文教授才揭开这一谜底。它们的牙齿结构简单,说明它们是食草动物,多半以树叶和嫩芽为食。它们体形庞大,爪子弯曲坚硬,动作笨拙,所以有些著名博物学家认为,它们和亲缘关系相近的树懒一样,能够背朝下挂在树上,以树叶为食。这种想法即使不荒谬,那也算大胆了。试想,史前巨木就算再结实,要想承受与大象等重的动物,也不容易。相比之下,欧文教授的看法比较可行。他认为,这些庞大的四足兽不是爬到树上,而是挂住树枝,连根扯断,从而进食树叶。它们的后肢十分粗重,但并非无用,事实上,它们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巨兽粗大的尾巴和沉重的后腿,像三脚架一样牢牢地固定在地上,这样它们的前腿和爪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树木再牢固,也抵不住它们强大的力量。
达尔文说
欧文教授最早在《“小猎犬”号航海考察之动物志》中对此进行过简单描述,后来又在《论强壮的磨齿兽》中详细地论述了这种理论。
此外,磨齿兽还有像长颈鹿一样伸缩自如的舌头,这是天赐的礼物,再加上长颈的帮助,它完全可以够到树叶。根据布鲁斯的说法,埃塞俄比亚的大象用长鼻子够不到树叶时,便会用长长的象牙猛击树干,在树干上划出多道痕迹,直到把大树弄倒。
化石埋藏的地层,仅比涨潮时的海面高出4.5米~6米,由此可以推测,从那些庞大的四足兽生存的年代到今天,地壳的隆起非常微小(也许中间有过一次沉降,但是我们没有证据),当时的地貌与现今相当。也许有人会问,当时的植被情况是不是也像现在一样贫瘠?由于与这些四足兽化石一起埋藏的贝类,和现在的物种相同,我一开始也认为,当时的植被和现在相似,不过这种看法多半错误,因为在巴西那些丛林茂密的海岸上,也长着同种贝类。显然,用海洋生物的构成来判断陆地生物,没有任何说服力。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这些四足兽曾经生活在布兰卡港一带,就能推测出当时这里的草木茂盛。我也不怀疑,再往南的内格罗河地区仅有零星的多刺植物,就能养活许多庞大的四足兽。
人们一直认为,巨大的四足兽需要植被繁茂才能存活,但我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这样的看法会影响地质学家在考古上对重要问题的推测。这种偏见,可能来自印度和东印度群岛,因为那里的象群与茂密的森林,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果我们看看任何一部有关非洲南部的游记,就会发现,几乎每一页都会提到那里土地的荒凉,以及其中存在的许多大型动物。许多已经出版的关于南非内陆地区景色的版画,也能印证同样的情形。“小猎犬”号在开普敦逗留时,我曾深入该地内陆地区,做了几天的远足,所见所闻足以证明那些游记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