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民风习俗(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祈雨习俗

祈雨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向传说中掌控云雨的神祗加以祭祀,目的是达到求雨得雨,解除旱渴,缓解因干旱而带来的生活苦难,并祈禳丰收,安民乐土。

1.雩而雨

从大量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祈雨一直是满怀信心的。如《晋书·礼志上》:“武帝咸宁二年春分,久旱……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澍雨。”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上有一位掌管雨事的神灵,通过一定的巫术活动,人们是可以用诚意感动雨神的。因此,有时的祈雨活动要持续数日,直到下雨为止。《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赵叔牙》云:“通状祈雨,期三日雨足。”但也有一些思想家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如《荀子·天论》里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我国古代最早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称之为“雩”。雩的最基本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雨水充满干涸的湖泽。《说文解字》里说:“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说明在夏代已经有了“雩”这种祈雨活动。《公羊传·桓公五年》云:“大雩者何,旱祭也。”《论语》里竟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春秋时代的舞雩现象已很普遍。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庄公三十一年,一冬无雨,欲行雩祭祈祷。”

2.舞龙析雨

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典籍中可以看出,任何祈雨活动都是一种巫术活动,因而要伴随一定的巫术仪式,并且要有专门的法师来主持祈雨仪式。在各种祈雨仪式中,起舞作乐是一种普遍现象。早在《周礼·司巫》里就说:“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帅巫而舞雩。”在中国古代的祈雨舞蹈中,龙舞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是天气好坏往往是龙所左右的。白居易在《黑潭龙》中就描写过求龙神降雨的情景:“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这里的“赛”被认为是一种迎龙娱神的仪式。唐代诗人李约《观祈雨》一诗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中国古代有五色龙的说法,五条不同的龙各据一方,哪里干旱就要跳哪种龙舞祈雨。假托神农所著的《神农求雨书》说得很具体:“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巳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

3.乐画祈雨

除了龙舞,音乐和绘画有时也有呼风唤雨的功能。《列子·汤问》曾很夸张地说到音乐的作用:“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史记·乐书》:“师旷……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列子》张湛注也说:“师旷为晋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则记载了画罗汉像祈雨的习俗:“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郡中每迎请祈雨。”

4.祈雨节

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祈雨的习俗。如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云南楚雄地区彝族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祈雨节,彝语称为“门捏底”。因为季春三月往往干旱,又恰逢彝族插秧季节,为确保秧苗成活,彝族群众要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一座山的山顶大龙树下祭天求雨。龙树下还要摆设祭坛,摆上酒肉茶米等祭品,敬奉雨神“天龙”施雨。贵州剑河温泉西平塘坡的苗族群众,每年六月第二个戊日也要举行规模巨大的祈雨节,参加的群众有数千至万余人之多,每年祈雨节均由温泉乡巫门村主持这一活动。祈雨的地点在平塘坡龙王洞双寺厅,常用的祭品为鸭、酒和香纸。祭祀完毕,当地的苗族群众还要举行赛马、雀斗、踩芦笙等文娱活动。当地人相信祭祀后当天必将降大雨,如当日不应验,则下一个戊日再祭,直至降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