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
第一节 中国农村水电发展成就
我国农村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开展的全国农村水能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显示,单站装机在5万kW及以下的农村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8亿kW,遍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15个县(市)。西部地区农村水能资源尤其丰富,技术可开发量为7952.9万kW,占全国的62.1%;中部地区为2566.8万kW,占全国的20.1%;东部地区为2283.6万kW,占全国的17.8%。按流域分布,长江流域最为丰富。
长期以来,农村水电发展坚持治水与办电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新建与改造统筹,建设与管理并重,大力推进“民生水电、平安水电、绿色水电、和谐水电”4个水电建设,农村水电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光辉的历程
1912年,中国兴建了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附近,装机480kW。到1949年,全国建成的大小水电站总数36万kW,年发电量7亿kW ·h。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缺电。为普及农村用电,中央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发挥中央、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地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小水电。这段时间,小水电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单站运行、低压输电、就近供用户照明,逐步发展到70年代的发供一体,并网运行,形成自发自供县电网和跨县电网,逐步与大电网联网,80年代以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县主要由小水电供电,从主要解决农村居民照明用电逐步发展到解决照明、加工、排灌及乡镇企业用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批复水利部分批组织建设了100个、200个、300个初级电气化县。小水电与农村电气化紧密结合,在解决农村用电的同时,还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到2000年底,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全国近800个县主要依靠农村水电供电。结合小流域治理,实行梯级滚动开发,建设龙头水库,提高了小水电调节能力;地方电网规模不断扩大,110kV线路普遍成为地方电网的骨干网架。
21世纪,农村水电站普及用电的功能有所削弱,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农村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吸引了社会资金的大量投资,成为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水电装机从2000年末的3423万kW增加至2014年底的7300万kW,15年新增3877万kW。
随着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小水电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0世纪50年代,500kW及以下的水电站被称为农村小水电。
·20世纪60年代,单机500kW、总装机3000kW及以下的水电站被称为小水电。
·20世纪70年代,单站容量在1.2万kW及以下的水电站及配套小电网被称为小水电。
·20世纪80年代,单站容量在2.5万kW及以下的水电站和配套小电网被称为小水电。
·20世纪90年代,单站总装机在5万kW及以下的水电站和配套电网统称为农村小水电。
1994年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GB 50201—1994)规定,总装机5万kW及以下的水电站为小型水电站,不大于1万kW为V等小(2)型工程,1万~5万kW为Ⅳ等小(1)型工程。农村小水电的标准从此基本固定下来。
二、辉煌的成就
1.农村水电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截至2014年,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逾7300万kW,年发电量近2200亿kW ·h,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约占全国水电的24%。其中装机容量超过100万kW的有四川、湖南、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北、重庆、甘肃、安徽、陕西、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装机容量在50万~100万kW之间的有吉林、青海等两个省。农村水电在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十二五”前4年,全国农村水电新增装机超过1100万kW,总装机达到7300万kW。仅“十二五”前4年,就累计发电量逾8500亿kW ·h,相当于节约了2.9亿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4亿t。
2.照亮中国农村
全国2400多个县(市、区)中有近1600个县(市、区)开发了农村水电,分布在30个省(自治市、直辖区)。全国近800个县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全国近1/2的地域、1/3的县、1/4的人口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累计使3亿无电人口用上了电,户通电率从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14年的99.9%,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强农惠农、扶贫解困,不断提高农村用电水平。仅“十二五”前4年,就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2亿元,开工建设920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项目,装机容量310万kW,农村水电装机占我国县及县以下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50%左右。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全国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28亿kW,居世界第一位。全国2400多个县(市、区)中有1700多个县(市、区)有农村水电资源。其中83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中近80%的县有农村水能资源,全国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已经达到57%,中东部一些省份的开发率有的超过了80%。农村水电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这些地区脱贫解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十二五”前4年,农村水电完成投资12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4亿元,中央投入农村水电1元钱,带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10元钱,投资拉动效果明显。
4.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揭开了农村水电服务社会的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农村水电在继续发挥脱贫致富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旨在通过开发小水电解决山区农村居民的烧柴问题,减少森林砍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试点和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小水电代燃料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与国家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有机结合,整村、整乡、整县集中连片推进,建设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示范县。自2009年全面实施以来,已累计开工项目310个,装机89万kW,其中190个项目投产发电,新增装机48万kW,建成1330个代燃料村、60个代燃料乡,解决了35万户、133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500万亩。
5.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水电建设坚持治水办电结合,与防洪、灌溉及流域治理相结合,治理中小河流,提高了下游防洪、灌溉能力,在改善与提高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陕西省城固县湑水河建设了马家沟、白果树、狮坝3座梯级水电站,其中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座,通过梯级联合调度,显著提高了下游灌区的灌溉保证率。陕西省宝鸡峡灌区是全国六大灌区之一,灌溉面积300多万亩,职工2500多人,由于农业灌溉持续下滑,仅靠灌溉收入难以维持,利用渠道建设电站3处装机33600kW,年发电量1.5亿kW ·h,收入4000多万元,成为灌区重要的经济支柱。民间投资小水电在为全社会奉献清洁能源的同时,有些还提供了防洪、灌溉、供水等公益服务。
6.引领世界小水电的发展
中国农村小水电装机容量约占世界小水电总装机容量的30%。由于中国小水电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由6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个政府和国际组织组成的国际小水电网总部就设在我国杭州,2000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在杭州成立了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多年来,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多期国际小水电培训班,来自70个国家的615位学员参加了培训。中国小水电设备远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小水电成为和平友谊的桥梁。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同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共同为“中巴小型水电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等8个中巴合作项目进行揭牌。
三、美好的明天
随着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的技术难度加大,征地补偿和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置等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农村水电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新时期,将从重视新建项目,转变为更加注重对原有电站的增效扩容改造和持续利用;从强调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转变为有限、有序、有偿开发水能资源;从强调发电功能,转变为更加重视发挥水电站的综合利用、生态功能和环境效应。扎实推进“民生水电、平安水电、绿色水电、和谐水电”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根据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和农村水电发展现状,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率在80%以上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农村水电站,以老旧电站改扩建为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水电站退出机制,不符合流域规划、安全隐患突出、改造潜力不大的老旧电站可以有序退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率在60%~80%之间的县(市、区),重点是老旧电站改扩建,可适当考虑新建电站。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率在60%以下的县(市、区),新建电站和老旧电站改扩建相结合。这些地区多属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是今后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十三五”期间预计新增装机1000万kW。
2.民生为先、项目带动
“十三五”继续通过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增效扩容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村水电的发展。
3.加强监管、安全生产
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管体系,以安全生产“双主体”责任落实和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健全“平安水电”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水电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15年底前建成1000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
4.现代水电、技术进步
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建立覆盖各个电站的水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上下游联合调度系统和运行制度。结合水电站更新改造工作,全面推广适用于小水电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推进集控水电站建设,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电站技术水平。推行梯级优化调度、厂内优化调度,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培育专业检修、试验、运行队伍,引导和培育规模化水电企业,促进集约化经营。
5.绿色水电、和谐发展
形成绿色水电技术、标准、政策体系,开展水电站生态放流设施改造,加快河流生态修复,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绿色水电建设,开展绿色水电评价。努力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大坝、花园式电站,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水电站,旅游开发与水电建设同时规划,统筹考虑。利用水利防汛信息等平台,建设生态放流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