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必读书:挖掘经济学中的财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你和身边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

所有的经济学流派,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古典主义,都不会否认“经济人”这一假设。直到现在,全世界大多数版本的经济学教材,都会在开篇就介绍“经济人假设”这一概念。

这一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它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和“资源稀缺”假设一起构成经济学分析的理论起点,类似于数学里面的“公理”,被人普遍承认而无须证明。

这一理论来源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亚当·斯密还认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自从出生一直到死亡,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的一生,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是觉得完全满意因而不求进步、不想改善的。那么,怎样改善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之后,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对这一概念,经济学家们在自利和理性行为上达成了共识。

“自利”表明,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根据。

“理性行为”表明经济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指的是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实际上,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就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

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发展了很多理论,比如,消费者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在消费的过程中就要追求令自己获得最大化的效用,获得最大的满足;生产者理论认为,厂家是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博弈理论认为,人做出每一个经济决定都是理性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我们没必要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也不需要分析“经济人”理论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就知道了: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人做事是为了求名,有人是为了求利,有人是为了感受帮助他人的兴奋和喜悦,有人只是追求一种崇高……但无论怎样,都是寻求自我满足最大化。

如果你依然试图否认这个假设,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志愿者的行为。这里,我们假设有两类人,一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做志愿者的人,另一种是不为什么表层的目的而做志愿者的人。

关于第一种人,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鼓励人才到西部去,出台的政策中有这么一条:对于在西部进行志愿行动的大学毕业生,其报考研究生的条件将降低,享受降分优惠和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优惠,同时工资待遇比照经济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于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便在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顺利考上研究生或者在发达地区难以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成为志愿者的一分子。这种能够将暂时利益的损失和将来利益的获得相比较作出选择的行为很清楚地说明了第一种人是很理性的。

第二种人,我们假设一下:有这样一个人,是一个在经济上很富足、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很高的个体,其在毕业后的工作机会也有很多,但是他依然决定去做一个社会志愿者。那么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理性人吗?回答是肯定的。根据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的理论,这个人在家庭经济环境宽松的情况下作出如此选择,很明显,他是想得到社会的更大承认,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如果说他在艰苦地区的生活会给他带来负的效用享受(-Y,Y>0),那么他在提供支援服务时就肯定会得到别人的赞许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得到正的效用的补偿(X,X>0)。再加上其自身在志愿行动中的充实感觉和良心上的发现带来的满足(效用为Z,Z>0),于是总的效用为-Y+X+Z,可以说Z>X-Y,在Z的效用享受趋向+∞时一定成立,因而-Y+X+Z>0。所以,第二种人的行为依旧是经济的、理性的。

我们以上所做的分析只是为了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经济学也是以人的自私自利性为基础的。人的自私性也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倾向和冲动,否则人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所谓素质的提高,其实也就是如何克服自身自私的人性而已。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你不承认经济人假设,就无法面对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如果承认这一点,就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利”特点的经济人随处可见,满足“理性”特点的经济人却比较罕见。确实,完全理性的人是很难见到的,因为人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样就很难做出一个可以称得上“理性”的决定。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

当然,任何关于人的假设都不太可能是全面的。纯粹的“经济动物”本身并不存在,所以经济人假设的局限难以避免。事实上,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解释其经济行为,解释其所做出的趋于理性的选择。

经济学笔记

可以说,经济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只要你是在清醒的时候理性地作出决定,那么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避免遭受不如意的损失。经济人假设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分析别人行为的真正动机,可以运用这种利己心来说服别人。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克制内心的不理性因素,克服自己内心的惰性因素,用理性、逻辑性来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那么就能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