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为梦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希望

希望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从前,有个流浪艺人,虽然才四十几岁,但是骨瘦如柴,形容枯槁,医生诊断结果是肝癌晚期。临终前,他把年仅16岁的独子找来,叮嘱道:“你要好好读书,不要像我一样,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我年轻时好勇斗狠,日夜颠倒,烟酒都来,正值壮年就得了绝症。你要谨记在心,不要再走我的老路。我没读什么书,没什么大道理可以教你,但你要记住《长乐府诗集·长歌行》这首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说完,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十六岁的儿子却仍然两眼发呆地站立一旁。

长大后,他儿子仍然在酒家、赌场闹事,有一次与客人起冲突,因出手过重而闹出人命,被捕坐牢。出狱后,人事全非,发觉不能再走老路,但是却无一技之长,无法找个正当的工作,只好回到乡下,靠做一些杂工维持生活。

由于他年轻时无法体会父亲交代的遗言,耽误终身大事,年近半百才成婚。虽然年事渐长,逐渐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交代的话,但似乎为时已晚。他的体力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面对着无法撑持起来的家,心里有着无限的忏悔与悲伤。

有个夜晚,他喝了点酒,带着酒意,把十六岁的儿子叫到跟前。他先是一愕,这不就是当年十六岁的我啊!父亲临终前交代遗言的景象在脑海中显现,他有些自责地喃喃自语:

“我怎么没把那句话听进去啊。”

说着,眼泪直滴脸颊,儿子站在面前,懂事地安慰着:“爸爸,您喝醉了,早点休息吧!”

“我没有醉,我要把你爷爷交代我的话告诉你,你要牢牢记住。”

“爸爸!什么话这么慎重呀!”

“当年你爷爷临终时让我记住一首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是我当时没有听进去,也没有明白其中所指的含义。结果我用一生的代价才明白了这首诗的道理,但为时已晚。”

人生就是这样,只有我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有我们把绝望变成希望,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梦想的人,得到生活中想要的东西。这就像一位成功人士所说: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敢去做,你就真的不敢去做;假如你认为自己不可能赢,即使还有希望,你也不可能赢;假如你认为自己是杰出的,你就真的会杰出。想象渺小,你就会落后;想象辉煌,你就会变得伟大。你相信你自己是怎样的人,你便能成为怎样的人。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尔比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种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几天前,当我在上海参加一个包括一百多名成功人士的宴会时,我们各自聊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这次谈话之中,大家谈的较多的问题就是:他们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后来,经过总结,他们都说,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成功,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不利的遗传基因使其得不到发展。他们在这里所提到的遗传基因除了父母的因素外,我想更多的还是指所生存的环境,后天所受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中一位成功人士就说:“如果李泽楷不是李嘉诚的儿子,而是出生在一个教育落后的山区里,他能成功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大家都思索了很久,最后,又有一个成功人士应和着说:“的确如此,只要我们永远充满希望,我们就不会受绝望所影响。看看我们吧,我们作为生活方方面面中的成功人士,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我们自己知道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我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思路呢?因为从出生的哪一天起,我们的父母就在给我们灌输着各种成功的理念,就在教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看看那些贫穷和麻木不仁的家庭吧,他们的子女同样是贫穷和麻木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很少,以至于他们不知道人的目标是什么,更不用说价值观和理想,等等。同样地,我们看看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吧,大部分人都有着希望、有着理想,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也不是模糊不清的,他们不为人生徘徊,结果是他们的能力和机遇与常人就不同,无论他们在何处奋斗,他们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

只要不再有绝望,我们就会相信自己行,于是我们就真的做到了;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我们就一定能成功。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写道:“我研究过很多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的传记资料,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永远不相信命运,永远不向命运低头。在对命运的控制上,他们的力量比命运控制他们的力量更强大,使得命运之神不得不向他们低头!”

一位成功人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就必须和成功人士在一起;如果你要快乐,你就必须和快乐的人在一起。一个人要想走向成功,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就一定会走向成功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却没有这样做,他们总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浪费了大好时光。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从今天起专注地去做好一件事,我们就会走向成功,只要我们能够明白一个按照自我愿望行动的人,可以胜过一个处处受束缚的天才,那么我们就能感觉到我们现在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能保证自己一生都在追求成长,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富有和进取,我们就会愿意去迎接挑战并与他人分享。只要我们具备了这种踏实做人的态度,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带上希望启程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在19世纪的时候,曾经有一本小说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在威尔士某个小镇,每年一到圣诞夜,镇上所有的居民便会聚集到教堂祷告。这项传统已经沿袭了近500年。午夜到来前,他们会点起蜡烛,唱着圣歌和赞美诗,然后沿着一条乡间小径,走到几里外的一栋破旧小石屋里。他们在屋里摆起马槽,模仿当年耶稣诞生的情景,接着众人怀着虔诚的心情,跪下祈祷。他们和谐的歌声温暖了12月凛冽的寒风,只要是能走路的人,都不会错过这场神圣的典礼。

镇上的居民都相信,只要他们在圣诞满怀信心地祈祷,在午夜来临的那一刻,耶稣基督会在他们眼前复活。5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小石屋里祈祷,但每一年他们都失望而归。

书中的主角被问道:“你真的相信耶稣基督会再次在我们镇上现身吗?”他摇了摇头说:“我不相信。”

“那你何必每年都去小石屋呢?”

“呵,”他笑着回答,“万一耶稣真的复活,而我没亲眼看见,那我不是会遗憾终身?”

也许你同这个主角一样信心不那么坚定,但他毕竟仍抱着一线希望,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像芥菜种般微小的信心,就有机会敲开天国之门。

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整日生活在绝望之中的人,他注定只能是失败者。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失去希望,就能打开一条活路。

无论干什么,只要你心怀着希望,就会走向成功。即使是我们失败了,也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很可能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很可能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今天的不幸,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只要我们心存希望,我们就不怕别人的打击。我们要深知,即便我们失败多次,但只要心怀着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就能成功。因为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永远心存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

大臣之一的皮尔加斯非常惊奇地问道:“那么,陛下带什么启程呢?”

亚历山大回答道:“我只带一种财宝,那就是希望。”

听到这一回答,皮尔加斯说:“那么请让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

所以说,希望是力量的表现。只要我们心存希望,我们就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也许在你谈到自己的希望时,有人会认为你是在开玩笑,也许还会打击你说:“看你这个狂妄自大的样子,你要学的还多呢!”甚至他们还会在背后议论你,“这家伙总是异想天空,总是白日做梦!”

假如你以同样郑重的态度对公司的领导重复那句话,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相信他绝对不会笑话你,他会专注地望着你,心里嘀咕:“真像我年轻的时候,这个小伙子肯定会前途无量!”

这说明了什么,其实我就是想告诉你,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嘲笑你的梦想的,他们甚至还会鼓励你、支持你。这样我们就会在命运不济时改变自己的整个生活,使生活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使一种原本充满悲伤的生活可以变得充满快乐,使挫败转化为成功,羞怯转化为信心;使我们原本充满灰暗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和令人愉快!

所以说,只要我们拥有了希望,就要让自己行动起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当然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没有任何人不想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保证你将成为一个比你到目前为止所展示的更好、更有能力的人。你之所以还没成为你所想象的那种人,唯一的原因是你没有这个勇气。一旦你敢于去做,一旦你停止随波逐流,进入真正的生活,你的生命必将会展现出一种新景象。新的动力会在你的心中形成,新的能量会尽全力为你服务。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以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希望开始的。希望就是成功的源泉,希望能够左右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要压抑自己的希望。只要我们拥有希望,就能将逆境变为顺境。哪怕条件再恶劣也能获得良好的结果,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中有着屹立不摇的信念,那就是能够将希望变为现实。

希望与绝望的较量

动力往往缘于两种原因:希望,或者是绝望。

25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里。

一个对尘世彻底绝望的太子,在其“出家修道,志求涅槃”的心愿遭到父王的拒绝后,悄悄地告别熟睡的妻儿,带着那个叫车匿的仆人,偷偷地走出寝宫,准备出家。车匿是同太子同日所生的家仆,经常服侍太子。对太子的决定他从不违逆。于是,他只好牵着太子的那匹白马,护引着太子出城。

太子出城后,直奔一个叫罗摩村的地方。至日出时,他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繁茂的树林和潺潺的流水,百鸟啾啁,展翅飞翔,恰如仙境一般。这时,二人已人困马乏,便停下来歇息。太子见车匿疲惫不堪,便对他说:“你不是这样趋炎附势的人,不管我处境如何,总是跟着我走。现在你可以带着这匹白马回到王宫去了。”说着,太子就从头髻上解下无价的珠宝交给车匿,让他把这些珍贵之物转交给父王。太子见车匿有些依依不舍,遂说道:“车匿,一切众生,有生有老,悉有别离。”

车匿听太子说完,不由得跪倒在地,双手抱着太子的两腿,失声痛哭。太子赶忙把他搀扶起来。据说那匹白马很通人性,它也前膝跪地,舌舐太子的两脚,泪水簌簌地流下。太子见此情景,一边抚摸着马头,一边说:“待我证得无上正觉后,当来度你。”太子还让车匿向家里人转告,待他得道成佛后,当回去看望亲人。然后,太子拿过车匿手中的宝刀,毅然地割掉头上螺髻之发,抛向空中。

太子与车匿话别之后,独自一人前往仙人的住处。车匿牵着白马回到宫中,向国王以及家人禀报了这场风波的经过。国王虽为太子的出走而悲痛欲绝,但他深知依太子的个性,他迟早是要离家出走的,因而也就没有过分责难车匿,只好顺其自然了。

这一年,这位太子只有29岁。

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经过千寻百转,太子来到伽耶城,在城南郊找到一处静休林。这里地势平坦,林木苍翠,很少有行人干扰。太子以此地为道场,开始静修。起初,太子还到附近的村落里去乞食,后来修起大苦行,便不再出林,每日只吃少许的乌麻和米、麦,以充饥活命。后来又有一个叫提婆的婆罗门每日供他适量的粮米,诸如乌麻、粳米、小豆、大豆、绿豆、红豆等。传说,太子每日只各吃一粒,如是苦行,整整六年。这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手足无力,形容枯槁,两眼深陷,面如土色,但为了心中那执着的追求,崇高的信仰,他忍受了一切。要知道,一日两日甚或是一年半载,这种自我修行也许可以坚持,而这可是长达六年的苦修苦行。如果不是心中的信仰坚定,一个人很难实现这样惊人的坚持。

据说,太子的境况曾传到父王的耳中。父王派曾经服侍过太子的释迦公子来苦行林要接回太子。当那人进入苦行林后,看到太子躺在地上,满身尘土,面色憔悴,骨瘦如柴,不由失声痛哭。当他看到太子抬起头来,便对太子说:“太子,国王知道了你的境况,非常忧伤,特命我来接你回宫。”太子看一看这个使臣说:“我今不用此烦恼使,我惟欲得涅槃之使。”意即不欢迎这位使者。使者说:“太子,你发了什么誓言,怎么这样坚定?”太子说:“唯愿我身在此地破碎,犹如乌麻白粉以及微尘。若我不得自利利人,其精进心,终不放舍而生懈怠。我今身心,誓愿如是。”使者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费尽了唇舌,但太子依然如故,无动于衷。使者无奈而归。

在太子苦修的六年里,还有更多的干扰,但都没有动摇太子的意志。

就这样执着地坚持了六年。最后在那棵菩提树下,他又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终于豁然开朗,悟得四谛十二因缘之道,对人生诸苦的原因以及生死轮转的因果等问题,找到了圆满的答案。悟得这一真谛,也就证得了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太子终于在三十五岁这一年得道成佛了。

佛陀自己曾述道:“荒林丛莽之间,陵峦僻远,岂适宜于居处?寂寞难堪,孤身可畏。仿佛树妖林怪,窃去比丘心识,使之不得入定。”然而他“开始努力,排除障碍,专心镇定,不起纷扰,平息身心,不使激荡,集中思绪,注于一点”。

挑战人生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最终的成功,这就是成功的一般规律。成功之花靠奋斗者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浇灌。奋斗与失败的每一次循环,都将使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都向成功的目标逼近了一步。

生活中有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无限而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应该思考的并不只是我们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们还应该考虑为此付出什么代价。这不能被看作消极因素,因为如果生活中一切都来得容易,如果成功不需代价,那么我们就不会欣赏成功。比方说,死亡使生活如此有价值,因此,我们不惜代价活着,我们活着的理由就是要验证人类所有的成功,几乎都是坚持的结果;人类所有的竞技,几乎都是坚持的较量;人类所有的创造,几乎都是坚持的作用。

坚持,就是将一种状态、一种心情、一种信念或是一种精神坚强而不动摇地、坚定而决不犹豫地、坚韧而不妥协地、坚毅而不屈服地进行到底。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中,作者曾在坚持不懈直到成功部分写道:“我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我是猛狮,不与羊群为伍。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失败者的屠宰场不是我命运的归宿。”

柯立芝,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取代不了坚持力。天赋才能,一个天赋很高的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天才也不能,湮没无闻的天才比比皆是;只靠教育也不能,这个世界上随处可以看见受过高等教育的庸才。只有坚持和决心才是无往而不胜的!

艾吉分析说:“一个成功的人,无论是致力于获取财富,还是在某一领域里成为顶尖高手,和那些无需成功的人比起来,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成功的人永不言弃、永不言败,他们永远都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无论有多大的障碍和挫折来阻挠,他们都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能够坚持达到为止。”

很多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都认为,坚持到底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想象一下,如果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坚持15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没有坚持19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没有坚持20年;李时针写《本草纲目》没有坚持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没有坚持40年;歌德写《浮士德》没有坚持60年,他们能够成功吗?想象一下,如果要你发明一种新的产品,你愿意尝试多少次失败的实验?100次?200次?1000次?还是5000次?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经常被提到。林肯一直梦想着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他32岁那年,他破产了;35岁那年,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去世了;36岁那年,他精神崩溃了。接下来的几年,他在竞选中连续失败。很多人都认为林肯应该放弃了,但是他却坚持了下来,结果走向了成功。

观看举重比赛,最牵动我心弦的不是选手一鼓作气将那重重的杠铃举起的瞬间,而是他们将杠铃托于胸前,屏住呼吸,似乎正在调动全身的力量,令人牵肠挂肚地坚持着的那一秒、两秒……然后憋足劲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双手擎起那几百公斤的沉重……一个震撼人心的或许也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运动员将杠铃托于胸前,屏住呼吸坚持着的那几秒钟。那决不是停歇或等待,那是毅力的补养,是意志的强化,是信念的再一次夯实。因此,这几秒钟的坚持,是成就辉煌的前奏,是大乐高潮来临之前的宁静,是朝日欲出时散发的光芒。

这是非常壮美的坚持,它足以给人最强烈的心灵震撼。

体育竞技是社会人生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坚持的完美写照。在中国女子手球比赛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个在赛场上飞奔,场外又十分快活的身影,她就是王旻,一个来自上海的24岁女孩,一个为了手球执着不悔、坚持到底的女孩。看着她笑得眯起来的眼睛,看着她红扑扑的脸蛋,很难把她与10个月前那个被撞倒在地造成肋软骨断裂的重伤者联系在一起。她的坚强和坚持,使她奇迹般地“复活”了!

2003年9月,亚洲手球锦标赛暨奥运资格选拔赛在日本拉开战幕,首战1分险胜日本队后,中国“女手”面对的第二对手哈萨克斯坦队。因为只有四支队伍参赛,比赛采用单循环积分制,所以每场比赛都至关重要。而当时中国队进攻核心李兵手指严重挫伤,王旻不得不从边锋内迁为内线以加强外线进攻火力。在外线毫无身高、经验优势可言的王旻虽无法像在熟悉的右边锋位置上那么游刃有余,但也显示出她不易屈服的个性。

比赛的下半场,王旻在一次防守中被撞倒在地,痛苦地躺在那里久久无法动弹。裁判示意用担架把她抬出场外进行检查。“当时她呼吸非常困难,”队医刘凯说,“根据她当时的症状和作挤压试验的结果,我感觉她的肋骨应该受到了严重挫伤。”在无法确诊伤情的情况下,刘凯建议王旻下场休息,“如果出现气胸、血胸,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王旻缺阵使中国队火力点又有所减弱。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时候,医疗队准备把王旻抬出赛场让她静静休息,但倔强的她强忍着胸口灼烧般的疼痛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不走,就算不能打,我也要看完比赛。”百般劝说都没用,心急如焚的刘凯也只能静静守在她身旁,让她半躺在担架上艰难而又满足地看完剩余比赛。19比17,中国队2分险胜,王旻嘴角含笑,顺从地让医疗队抬上救护车直奔医院。

日本当地医院的诊断印证了刘凯的猜测——肋软骨严重挫伤,医院方面表示:“伤者必须静卧修养一个月。”但当听说中国队只要在最后一场逼平韩国队就能出线时,躺在病床上的王旻强烈要求刘凯给她缠上厚厚的海绵和绷带,她要上场!

海绵和绷带让赛场上的王旻显得格外“魁梧”,60分钟的激战过后,中国队逼平韩国队如愿拿到奥运会参赛资格。喜悦的同时更艰苦的日子也刚刚起步,奥运备战进入全面倒计时,没有更多时间留给王旻,她在床上躺了不到一周便回到了训练场上。

王旻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坚持的价值。只要坚持,在没有路的时候,也能够踏出路径;在没有希望的地方也能够创造希望,让你无论如何,不会被困难打倒。

屡败屡战,在挫折中奋起

失败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与生命,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

保罗·高尔文是个身强力壮的爱尔兰子弟,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充满进取的精神。第一次世界战以后,高尔文从部队复员回家,他在威斯康星办起了一家电池公司。可是无论他怎么卖劲折腾,回来还是只看见大门上了锁,公司被查封了,高尔文甚至不能再进去取出他挂在衣架上的大衣。

1926年,他又跟人合伙做起收音机生意来。当时,全美国估计有3000台收音机,预计两年后将扩大100倍,但这些收音机都是用电池作能源的。于是,他们想发明一种灯丝电源整流器来代替电池。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产品还是打不开销路。眼看着生意一天天走下坡路,他们似乎又要停业关门了。此时高尔文通过邮购销售办法招揽了大批客户。他手里一有了钱,就办起了专门制造整流器和交流电真空管收音机的公司。可是不到3年,他所办的公司又走向了失败。

这时候,高尔文的生活开始变得糟糕起来,甚至陷入了绝境,他已经是一个负债累累的人,因为他的制造厂账面上已净欠374万美元。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回到家中,妻子正等着他拿钱来买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只有24块钱,而且全是借来的。

然而,高尔文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更没有一蹶不振,他依然相信他能够东山再起,他能够走向成功。后来,经过两年的努力奋斗,高尔文的事业又取得了发展。又过了几年,他终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他盖起了豪华的住宅,而且这幢豪华的住宅就是用他的第一部汽车收音机的牌子命名的。

这条定律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与生命,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香港恒和宝公司主席陈圣泽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送我的那句话:‘要记着往前看,失败了不要气馁!’这句父亲离别前勉励的话,成为我一生奋斗的‘动力’。”

很多人每当大难临头的时候,往往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从来不想一想失败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和生命,而是在让他获得新生。如果一个人不经历过痛苦和失败,他怎么会感受到痛苦和失败足以撼动其生命内核?不然,他内在的潜力是不会被唤起的。他怎么会去想:如果我失败了,我以后将要怎样?他怎么会去思考:失败能唤起我更多的勇气吗?失败能使我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吗?失败能使我发现新的力量,挖掘出潜在的创造力吗?失败了以后,是决心加倍的坚强,还是就此心灰意冷?正是有了这些思考,他们才知道跌倒以后,立刻站立起来,向失败夺取胜利,这是自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或许你要说,你已经失败很多次,所以再试也是徒劳无益;你已经跌倒很多次,再站立起来也是无用。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决没有什么失败!不管失败的次数怎样多,时间怎样晚,胜利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托马斯说:“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忍的意志,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将最终克服阻力达到所企望的目的。”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被失败所吓倒,我们要相信,当我们似乎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境时,其实我们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能成功,我们只有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就可以避免失败。因此,看看那些失败过的人,他们是如何跌倒的,又是怎样爬起来的。他们是如何掸掸身上的尘土再上场一拼的,他们最终是如何在事业中获得成功的。

在《我们为什么还没成功》这本书中,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成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村,他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但由于学历低,只能做一些体力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开始有了一点积蓄,于是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自己投资干起了零售商的行当,他把多年辛苦挣得的资金全投进了一家小肉铺。

刚开始的时候,王成投资的肉铺的最大主顾是当地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采购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一天,他跟年轻的王成说:“如果想要让我来你这里购买,你必须每天给我送一瓶二锅头。如果你做到了这点,以后我就经常来你这里买肉。”王成不想这么做,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每天都这样做,他的利润很小,甚至有可能亏本,于是他们之间的生意从此断绝,王成的小店也开不下去了。

不得已,王成只好再去当地一家布匹服装店当店员。他以行动和言词说服了这家服装店的两名店主,让他当第三名合伙人,即由他出一笔钱,加上原店的部分存货,他单独经营了一个新店。起初这家老板不同意,后来经过王成的不断恳求,老板终于同意了。

过了几年,王成的事业取得了成功,他想到他当初的创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于是他允许雇员享有自己从前曾经享有的机会。

从王成的成功来看,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才有得,有大失才能有大得。如果在连续失败三次之后你还能顽强不息地奋斗,那么你就不必怀疑自己在选定的领域内可能成为一位杰出人物。

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没有承受困难的能力,就没有希望了。

1958年,年仅12岁的陈圣泽离开广东新会的故乡到香港独闯天下,每当想到这段经历,陈圣泽不胜感慨地说:“幼时,我家境十分贫穷,父亲耕田养活我们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学毕业后,父亲认为我已经可以自立,便设法替我申请前往香港学习一门手艺,那时,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只感到前途茫茫,来到香港这块陌生的地方后,便投靠在亲戚家里。”

到达香港后,陈圣泽经亲友辗转介绍,在一间小型的首饰工场当学徒。1963年,陈圣泽拿出数千元的积蓄,便离开“山寨”首饰工场自闯天下。他找了一间不到200平方尺的房间,请了一位学徒,便做起家庭首饰加工业。

虽然陈圣泽雄心勃勃地要创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周转,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经验,屡战屡败。工场虽然一度聘请了10个工人,但是在一两年间,最终仍是一败涂地,所有的资金全部都赔了进去,血本无归不说,还负债累累。不过,在经历失败打击的过程中,陈圣泽并没有灰心,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他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资本亏得一干二净之后,陈圣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又打起精神,开始了他的再次创业,他这次并没有冒险前进,而是慢慢地摸索前进。由于感到业务没有突破,他脑海中忽然泛起了一个念头,就是到外国闯一闯,汲取先进国家珠宝业的优点,以改良自己的生产方式。主意立定之后,陈圣泽把公司留给太太及得力的助手经营,自己就跑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加工技术去了。

他在美国学习了一年,首次接触到先进国家的流水作业过程,又了解到美国人对珠宝首饰的品位,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创作理念有所启发,给他后来的成功奠下了基础。

回到香港之后,陈圣泽于1975年用数万元资本开办了恒和珠宝公司,头6个月只有20个人,他引入美国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并取消学徒制度,以分工制度自行训练学徒,大大缩短了训练学徒的时间,令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一天,他在美国珠宝公司的旧雇主参观他的工厂,并愿意发给他一些珠宝加工生意。如此,陈圣泽在珠宝行业站稳了脚跟。由于订单日增,一年之内,员工数量猛增。1978年,已经稳坐香港珠宝首饰出口美国市场第一位置的陈圣泽不无感慨地说:“我的成功正是从我的失败中获得的,如果我没有承受困难的能力,我就不可能成功,正是我具备了从失败中奋起的精神,才给了我成功的力量和源泉。”这就是说,陈圣泽的成功是必然的。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常显出措手不及的惊恐状,面对强手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随时都有可能被迫退出人生舞台。但纵观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有很多大师都是历经磨难,他们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自己身上挖掘到了成功的种子,最终走向成功。

在本书中,曾经多次提到过李其云这个人。李其云出生于云南的乌蒙之地。这里地势偏僻,经济落后,在历史上有南夷野蛮之地之称。因此,他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为了改变自己,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初高中时期,他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写道:我必须努力,只有通过我的努力,我才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我必须向上,只有向上,我才能找到我心中的理想之地。

正是受这样的影响,他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还因初高中时期的努力,在进入北大的同一年,被国家几部委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李其云认为,他坚定不移的个性,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理念,令他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帮助他持续不断地向上攀升,向上前进。

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异常勤奋,同时又兼具真诚、透明、谦虚、不虚伪等品质。在学习期间就得到一些社会团体的认同,开始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后来在李其云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单位的认可,又被保送回北大读研究生。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李其云的人生旅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李其云却这样认为:

我从云南的昭通来到繁华的京城,在把生存作为第一目标的过程中,我像一棵连根拔起、没有土壤依托的草,浮在北国的风沙里;在经历了独自一人走进风雨,也更远离了桎梏的考验后,我开始沉思,为了我的将来,我的梦!我必须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勇气十足的精神承担分配给我的一切工作,并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不管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理由充分地信任我,让我自己奋斗。我一向以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而自慰,不管做任何工作,不管付出的体力有多大,我都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如意,我愿意把我全部能力投入在事业上而不图回报。不管我是在帮别人打工,还是在给自己打工,我都能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

但好多时候,还是很矛盾,我感到我已经奋斗了,为什么还会有失败,还会有牺牲。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无论你如何奋斗,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一个永不停息奋斗的人,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你成功与否,如何遭受别人的攻击,你都要在别人投来轻蔑的目光中学会生存,不要在乎别人对你说什么,一定要把鲁迅先生的“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来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我真的超脱了吗?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我时常会发出无奈的叹息?为什么我不能改变我能控制的事物?就像写这本书,我是不是又在为了沽名钓誉不断地去迎合着世人空虚的心灵、人性的弱点,在“仿制”中杜撰着浮华的时尚、虚假的热点。我还会偷换概念,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自己:牛顿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相信:想做一件有益的事是明智的,做出来是坚强的,在做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风雨,在做出来之后还要饱受别人的批判,但我还是远离了桎梏,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一句精辟的话:“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作企业家的想作一名员工,策划出书与写书的人又想使自己变成企业家。从而使原本就难以平静的心再次掀起了阵阵波澜。好多年前,我曾在日记中写道:“奋斗,是为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而决不仅仅是为了成功。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我成功的终极目标。”而如今,我已经不再对立脚点信誓旦旦,我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背叛了自己。我在追逐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去创造经济价值。无奈!我只好问自己,我学会做人了吗?我只好准备着在此书出版后接踵而来的一场洗礼,等待着那些评论家用他们犀利的笔来洗刷我肮脏的灵魂。我只好用伊丽娜·罗斯福的一句话来警示自己:“避免别人攻讦的唯一方法是,你得像一只有价值的精美瓷器,有风度地静立在架子上。只要你觉得对的事,就去做——反正你做了有人批评,不做也会有人批评。”

其实,李其云有时对自己也是迷惘的,有一次我问他:“你认为你成功了吗?”李其云没有回答,我接着对他说道:“在别人的眼里你已经算是成功了,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大作,并且能够不断地把握一个又一个大好机会,成为别人眼中永远红运当头的幸运者,这多好啊!”

李其云淡淡一笑说:“在我走过的人生历程中,我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别人投来的赞许,也有别人的攻讦。但这一切都不能左右我的人生目标,只要我不放弃自己的努力,我就会成功,哪怕是到了山穷水尽的绝望境界,我也会奋斗下去。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历了重重挫败,却能够活得快乐的原因。”

事实上,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其云高尚的品格。在工作中,他总是尽力做到最好。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无比兴奋,无论是从当初起步的报刊影视圈,还是到后来的信息产业,再到现在的文化产业,然后拥有自己的事业,他都不断地在这些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学到与不同人相处、合作的技巧。

在业余时间,他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写作,他认为帮大众传播知识,帮大众创造财富是他一生执着的追求。李其云说:“现在的我,别人认为我已经走向了成功,但在我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刚刚开始走路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要面对许多顺境和逆境。面对顺境时,我会投入全身的精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面对逆境时,我将逆流而上,去挑战人生,我始终坚信: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我应该每天多做一点点,每天多努力一点点,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更有意义。只要我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我死去的时候,我也可以心安地说:我没有虚度年华,我的一生是充实的一生。”

信念左右结果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一位权威人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不久前,他在考察一个建筑工地的时候,接触了一位建筑工人,这位建筑工人已经在建筑行业干了许多年,为北京的高楼大厦的建设出了不少力。

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恨自己,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理想,也没有什么信念,他从来就没有过幸福,有时甚至想从建筑工地的高楼上跳下去,就此结束生命,这样他就可以一死了之。

权威人士听了这位建筑工人的叙述之后,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决定帮助他。他开始询问这位建筑工人的生活。建筑工人告诉他,他这一生总有摆脱不了的烦恼,他没有任何追求,也没有什么信仰,只是随波逐流,日复一日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告诉他,他小时候上学,教师说他很傻,说他将来注定一无所成。他忘不了老师对他所说的一切,从那以后,他一直恨自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最后终于逃学了。从此,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

确切地说,这是矛盾的,因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建筑业萧条时期当上了建筑工人,而且干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谋生,他当过烧炉工,干过泥水匠。后来结了婚,他现在有两个孩子。他的大女儿在上大学,曾向他介绍过一个人如何走向成功的一些书。为此,他也看了许多书,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帮助,因为他一直摆脱不了他始终在恨自己的这个念头。

听完建筑工人的介绍之后,权威人士对他说:“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你失败过,你为什么就不能有失败呢?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但你应该看到成功。摆脱过去,看一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这些年来,你工作稳定。你已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大女儿已经上了大学,你应该感到骄傲。你此时应该想的是,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为他们谋取幸福,你在用你的劳动获得他们对你的尊敬。你应该看到他们的成长是你栽培的,只要你想想这些,你难道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吗?只要你这样想,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听权威人士这么说,建筑工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说:“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他说。

“别再回忆那些失败和痛苦了,你应该看到将来。”权威人士说,“你已经成功了,想想这些成功吧。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享受,你就会笑得更多。”

影响我们人生的决不仅仅是环境,也不是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所持有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左右我们的命运。能够保证成功的不是知识也不是教养,更不是训练、经验、金钱,而是信念。

按照行为科学的结论,你的看法会左右你的结果。所谓信就是人言,人说的话;所谓念就是今天的心。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今天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若一个人在心里老是不停地暗示自己,我不行!很难想象,他会在今后的人生中作出怎样的成绩。相反,若一个人在心底深处总是不停地鼓励自己,我能行!那他在人生中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如果我们认定自己失败,我们就注定要失败!如果我们坚定自己是哪一种人,我们就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人。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反复地去确认、去努力、去拼搏,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信仰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路易斯·宾斯托克说:“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别人的批评。”

你们听说过李其云这个名字吗?这个人的身上是充满神奇的,在念大学时,一位出版家曾这样说:“李其云要出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结果他现在已经出版了五六本书。在创办企业前,一位企业家说:“身无分文,想办企业,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结果他有了自己的企业。在他取得业绩时,还有人说:“这个人简直不可思议,他一生没救了,想成功除非再等500年。”结果这些评论都被李其云后来的成功一一否定了。李其云说:“你如果认为你确实一定能够成功,就大胆,自信地去干,用自己的实力去说明一切,去回击那些人。你千万要记住:不管是暂时的挫折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把所有的困难都当作是对我们的考验。事实上,在每一种逆境及每一个挫折中都存在着一个持久性的大教训。而且通常说来,这种教训是无法以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而获得的。”

你听过塞蒙·纽康这名字吗?这个人出生于1835年,卒于1909年。在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一年半前,他说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气重的机器飞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实用。”

你知道约翰·莱特福特吗?他不但是个博士,而且当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你听说过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吗?他生于1793年,卒于1859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苛责,但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也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好吧,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记上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叫我忍无可忍。”

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于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

路易斯·宾斯托克说:“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

李其云说:“一个精美的花瓶放在展览架上,没有不被打破的。因为正是这个花瓶给了人们太多的享受,才会受伤。如果把这句话转变在我们的信仰方面,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信仰决定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尽管我们的信仰在别人看来是异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人鞭策是应该的,但我们所作所为是正当的,那就让他人去说吧。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信仰都不失为一种企望,一种忠诚,一种对自己精神出路的应许。一个真正具有信仰的人,会自觉地通过信仰来铸就自己顽强的意志,来统领自己的精神生活。”

的确如此,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既有情感、意志的因素,也有理性和认知的成分。信仰不但是精神的依归与寄托,而且也是知识的发源地。它在依靠理性论证的同时,激励人的热情,使人从超自然的、奇迹的事物中汲取力量并展示那不可动摇的意志。真正的信仰使人克服狭隘和私心,使人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精神是需要根基的,没有这种根基,人将处于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处于永不安息的浮躁状态。而信仰能够安适人的精神,让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旷达,让人变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