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选讲(平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省刑之要 守国之度 顺民之经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为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够轻刑罚,不繁文缛节设很多的法律条文规定,而是“禁文巧”。我以前讲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时候,会经常举曹参的例子:萧规曹随。萧何去世以前,推荐曹参来接自己做丞相,曹参其实心里也知道,所以他一听到萧何去世,他就说我要去做丞相了,要做相国了,他的部下都不理解。他上任以后,所任用的部下,都不是那种“工文巧”的部下、“善文辞”的部下,都是木讷之士,不善言辞之士。好像很符合《论语》上说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为什么要“禁文巧”?因为如果这种风气流行起来,社会风气就会受着它的熏染。我们说中国古代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深度的文化,就是因为它时时刻刻要在“因”上解决问题,恰如《黄帝内经》所言,要“治未病”,要“治未乱”,使你能够在还没等出现这种乱象的时候,在萌芽的地方就消灭掉了,防止你犯错误。就像现在我们对党的干部要“抓早抓小”,还没等他把大错铸成的时候,有危险倾向的时候,稍稍警告一下,别犯错误,就回来了;有点小毛病,提示一下,谈谈话,收敛了,也就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防微杜渐,这是“治未乱”。就说明我们现在反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也是早一代共产党人,就是毛泽东主席那一代人提出来的方针,治病救人,以把人救回来为宗旨。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四维”还是礼、义、廉、耻,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它放在显要的地位,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是国家要做的事情;“顺民之经”,相当于是老百姓舒服的事情我们就干,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干。众人又代表着天心,这些个思想,大家听来好像是很熟悉,我们共产党好多领袖的文章就是这样论述的,只不过用词不同。那怎么在两千七百年以前,它就被笔之于文字了呢?刻在竹简上、木简上流传下来了呢?

“顺民之经,在明鬼神”,鬼神这件事情,由于孔子的观点,后世中国的儒家基本不谈;现在科学昌明,更加不谈,谈也被视为无稽之谈。无稽就没法考核,无法证明,但是要“明”!

李炳南先生认为,两千多年大家对孔子有一个误解,他的弟子问他关于死亡的问题,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啊!误解在什么地方?不是孔子不了解死后的情况,不是孔子不了解人从哪里来这件事情,否则他写不出《易传》里面那八个字:“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生命的变化,生死之间的转换,孔子非常清晰,他只不过就是说,你程度不够,我跟你谈你不了解;如果你要想了解“死”这个情况,你必须了解“生”,把“生”了解透了,“死”自然知道。如果知道黑夜白天怎么转换的,那离明道也不远了。

像南怀瑾先生所说,你能不能知道自己如何睡着的?能不能知道自己如何醒来的?我们有好多是打过禅七、修过道的人,大家是不是知道这一点。你做梦的时候能不能知道自己在做梦?从梦境里出来的时候能不能知道自己正在从梦里出来?就是这个经验有没有。我有过一次,看着自己从梦境里出来,或者梦境从自己的眼前世界里慢慢地退出去,然后才知道,经文上所说,那不是假的。为什么?在梦里面你以为是真的,山川大地,人物场景,有声有色,好像全都是真的;从这个场景一出来发现,哦,刚才全都是假的。噩梦是假的,但惊出一身冷汗又是真的。那怎么做?永远心安哪。二祖求,求个心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唯求其放心而已矣。一旦你放好心,明白了,就是结束了,就是到头了,就剩下做了。所以这个“明”比较难,但一旦做到,就势如破竹,就很容易。

紧接着就四句话连在一块儿,无非就是敬鬼神、敬山川、敬宗庙、敬祖旧。“祖”不用解释,“旧”就是古嘛,过去的、陈的,相当于孔子他老人家讲“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对山川、鬼神、宗庙、祖宗、传统文化都要明、要恭、要敬、要祈祷,那无非就是要认真地对待,认真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