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管仲其人
管仲乃“春秋第一子”
历史交代清楚,我们再看管仲这个人,他实际上不姓管,管是氏,这个氏还是由于他的先祖的封地来的。他本来是姓姬,他的先祖应该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的后代。管叔当然不姓管了,是因为封在管地,管城,所以称他为管叔,后来就以它为姓了。我们现在人就以为这是姓,其实不是。
大家查网上信息,称“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说他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又被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就是没有恢复其最本质的称呼:“经济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为“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
为了大家熟悉一下春秋时代诸子的情况,我们把常见的诸子生卒年全部列出来,请大家看:
管子应该算是诸子当中第一子,公元前七百二十三年(或者公元前七百一十九年,这个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台湾的学者认为是公元前七百一十九年),活了七十九岁;如果他要是公元前七百一十九年出生的话,那恐怕是要小几岁,反正在当时算是高寿,七十九岁。
在他一百多年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个闻名天下的丞相,晏婴,晏子,晏子和孔子生活有交叉。本来齐国的国君也想重用孔子,但晏婴不同意,具体,可以看司马迁的《史记》。这位晏子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我在自己书中采用的是第一种,公元前五百九十五年到公元前五百年,九十五周岁九十六虚岁,最短的一个说法是公元前五百一十八年出生,所以他跟管仲的年纪,要是按照这个短的说法差不多,将近八十岁。
老子这是不靠谱的,这是我们查历史给出来的一个说法,就是一百年之间。在《史记》上明确地说,他要么一百六十多岁,要么两百一十多岁,不是死了,是不知所终。活到那个岁数,没人知道他老人家去哪里了,出了函谷关之后是升天了?是化形了?不知道。
孔子就特别清楚,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全都是公元纪年推算出来的,以前不是这种纪年,都是我们自己国家的纪年,但是现在流行,没有办法。纪念孔子,居然也都以推算出来的日期为准,这简直是莫名其妙的事情!他是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的。
孙子跟孔子同时代,活了七十六岁,孔子七十三岁,墨子活了大约九十八岁,因为都是“约”,不知道到底哪年出生哪年去世,不清楚,但显然非常高寿。
庄子活了八十四岁,他和孟子就差三岁,庄子和孟子几乎完全同龄。
荀子要稍小一点,但是他也活了七十六岁。
韩非子是我们所列举的诸子当中唯一没过五十岁的,唯一没过六十岁的,唯一没过七十岁的,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正常死亡。才华横溢,被秦始皇看中,丞相李斯非常忌妒,找个理由把他下狱毒死了。所以你想,忌妒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可怕行为!
古人的年龄
“人生七十古来稀”吗?那么除了韩非子,我们看一下荀、孟、庄、墨、孙、孔、老、晏、管,无一例外,寿数都在七十以上,完全可以推翻唐代大诗人杜甫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看这个表我们就知道,人生八十都不稀奇,只能说“人生百岁古来稀”,因为只有老子过百。什么意思?上古时代,包括春秋时代,那些人都是仁者寿,即使在战乱的时代,他们仍然能够独善其身,“仁者寿”。这等于告诉我们,不要跟周围的现象去纠缠,只是解决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有真东西。试想,如果把这些诸子所有的著作和话语抽出来,拿走,中华文化还有什么东西?他们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那就意味着我们这个文化里有真的一种东西,你得到没有?
黄帝的老师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在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一千两百岁,不是死了,是升天了,在崆峒山还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还有一种说法,说广成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那个时候下来作为广成子。
在《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作《道戒经》《道德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神仙传》是这样介绍广成子的: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汝州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
那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是他是黄帝的老师这一点好像是不需要怀疑了,因为道家的传承里面一直这样传承着。
广成子一千两百岁这种说法,我们已经认为好像是不靠谱儿,但又来一个更大的“不靠谱”!两千岁的鬼谷子。据明代杜光庭《求异记》记载:鬼谷子生于轩辕时期,历经夏商周三代。这就意味着鬼谷子生活在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我们刚才说过,夏商周三代精确的年表是近一千八百五十年,他从黄帝时代一直活到战国,还教了好几个弟子,摆布天下,寿命达两千多年。孙膑、庞涓是他的弟子,苏秦、张仪是他的弟子,包括毛遂自荐那个毛遂也是他的弟子。
历史可查的鬼谷子生平:
公元前约四百年,鬼谷子出生,十几岁离母而去;公元前约三百八十年,鬼谷子二十岁,走出云梦山各国游说,建功立业(孙膑、庞涓出生);公元前约三百六十年,鬼谷子返回云梦山隐居教书授课,孙、庞二十岁拜鬼谷子学艺;公元前三百五十三年,孙膑、庞涓大战于桂陵;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张仪拜师学成后任秦国相国(此时苏秦二十岁左右,张仪五十岁左右);公元前约二百九十年,毛遂出生,继后拜师学艺,成为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公元前约二百七十年,鬼谷子仙逝;公元前二百五十八年,毛遂大器晚成,三十岁“毛遂自荐”。
我们讲这个不是跟管子没关系,也是要说明一件事情。孙膑跟庞涓大家知道有个孙庞斗智,孙膑为什么叫“膑”呢?就是庞涓特别忌妒他,最后把他的膝盖用刑,叫“膑刑”,他走不了了,就叫了“孙膑”。师兄弟呀!“相煎何太急”!这也是忌妒造成的。你看庞涓忌妒他,那样去伤害他;李斯忌妒韩非子,给毒死了。
这是历史可查的鬼谷子生平,即使说两千年那个说法是完全胡诌,那么他的寿命也至少在一百一十岁到一百三十岁,因为准确的活动时期能够查出来,公元前四百年到公元前二百七十年之间,历史有案可查,一百三十年。
大家都觉得这个年龄像扯淡是吧?来个真的吧,宝掌和尚。他出生时间相当于周朝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兔年出生的,七月七日午时,特别精确。他出生的时候不同于常人,眼睛大,鼻子长,关键是两耳垂肩,那跟老子差不多,大耳朵。最奇怪的是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九岁,左手从来没伸开过。满九岁了,父母带他出家,落发的时候,左手自然张开,露出一颗珍珠,然后合掌,献于释迦牟尼像前,所以剃度师当场赐名,法号“宝掌”,宝掌禅师就是这样来的。
他每天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一天跟大众说:我发愿住世一千年,今年六百二十六岁。我们曾经说中华有一个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以为是乱说,但其实你看一下,这个宝掌禅师是真的,他活到了唐代贞观十五年,居于浦江宝岩寺。值得一提的是呢,他到中华来,等到达摩祖师来到中华的时候,宝掌禅师向达摩祖师请教,而得开悟。活了八九百岁也没开悟,然后来一个达摩祖师,一请教,开悟了。什么道理?不在时间长短,关键是看没看到、碰没碰到明白人。他于显庆二年示寂。我查了一下,是唐朝高宗时期,公元六百五十七年,寿命是一千零七十二岁。
对管子的历史评价
知道了管子在历史时空当中的位置,知道了诸子生卒年代,我们再看这个管子在诸子当中获得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此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他可以列为哪一家?杂家?以前的历史把他列为“法家”,我认为都错了,从“本朝”开始,把管子列为“经济家”。(笑声,掌声。)这是恢复管子本来面目的一种说法。
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分家,在佛学没传入中华之前所谓的儒家、道家、法家都是后世人给命名的,当时的人,在大师那里面全都是融会贯通。你读完《老子》,读完《庄子》,读完《论语》,再去看佛经,才会发现,如果把佛经里面儒家和道家的词汇抽走,佛经就没有了,就是汉文的佛经没有意义了,有价值的东西几乎就被抽走了。什么意思?当时翻译的人就是儒道两家的大修行人,也就是中华的圣贤们,被聚集到一块儿,翻译外来的佛经。所以翻译完之后,大家认为,为了防止后代人产生分别心,把原文销毁,这就是地地道道用华文表现的佛陀思想!这个气魄,我们猜想只有中华文化的圣贤才有把握做到当仁不让,才敢于做到。
说管子是什么古代的政治家啊、军事家啊、思想家啊,这都是现代人的称呼,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是:经济家!因为我们上午跟大家分析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和管理是一以贯之的概念,全都包括!上面这些文字都是大家在网上,或者其他的书籍,尤其是大陆的书籍当中能够查得到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就是说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或者是杂乱,有道家的、儒家的、法家的、墨家的……听到这种说法我就会反问,治理一个国家哪一种学术不需要?
以管窥之见去窥管子,只能是一孔之见!
孔子的评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个我们说过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造成了后世儒生看低管子,我们现在要为孔子正名,孔子不是小看他,而是站在圣人的角度去评判,我们,没有这种资格。
再看另外的评论,“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怎么做到“不以兵车”的?依赖的是“管仲之力”。这也是孔子说的,这不就证明着孔子其实并不是像我们后世很多儒生所说的他瞧不起管仲,哪有这种说法?!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简单地说不是普通老百姓就能够了解的。
如何看待孔子评价管子呢?最近这些年我想起小时候语文课上学过的四个小故事,用它们来看世界非常好玩儿。
第一个,小马过河: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水很浅,过去吧;松鼠说,那会淹死——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深度。
第二个,叶公好龙:我反问的是,大家是不是真的喜欢创新?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突然提出中国有自己的本土经济学是百分之百的原创和创新提法,大家喜欢吗?未必呀!我的一个师妹,同门的博士师妹,在另外一个财经大学里做老师,她就说,师兄,我看了你的样书,作为中国人我知道你转述的传统经济学,老祖宗的经济学是对的,但是作为经济学的老师,我不知道在我的课堂上如何告诉我的学生什么是经济学,而且我警告你,那些依靠西方经济学建立起自己全部经济利益、名誉、地位的人会天然地反对你!
第三个,狐假虎威:拉大旗作虎皮,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大陆的,在做学问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特征。当然我这样讲,还有摄像,一旦被人看到以后会有拍砖的,我也不怕。
第四个,自欺欺人:不真诚、不老实、不真干,连自私都不会。这就不用说了。所以,找到一个人品好的人,是为人之幸,祖宗之德,非常不容易。就是你周围有一个朋友,能够不离不弃地支持你,看好你,很难啊!
管鲍之交
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也就没有管仲的功业,当然没有管仲的功业,更显示不出鲍叔牙的伟大,所以识人、荐人、用人非常关键。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管仲的话,历史记载下来的原话。
下面这五句话是管仲自己叙述的,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我们还是要温习一下。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我早年生活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做生意,赚了钱,哥们儿弟兄进行分配的时候,通常我都给自己多分一些,鲍叔牙不因此以我为贪婪,知道我贫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我曾经为他做事,反而变得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人生有时走好运,有时走背运。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领导赶走,鲍叔牙不以此认为我不能效法圣贤,上不了大雅之堂,知道我没有碰到天时,时运还不到。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是个怯懦的胆小鬼,知道我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自己死了,老母没有人养,所以必须逃走。管仲的这种行为和《论语·宪问》当中推崇的“卞庄子之勇”完全相同。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我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败了,我马上就要死了,被囚在黑暗的牢房里面,受着狱卒的侮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道我不羞于小节,而耻于自己的功名不显名于天下也。
一连五句话,把管子生平讲出来,这反映的是什么,感恩嘛!所以结论就是“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我们现在有没有一位同胞或朋友可以感得这样的朋友?
这本书(举书示众)是《中国经典经济学》英文版的翻译者,中国科学院的鲍勤博士利用去台湾讲学的机会给我带回来的,《管子今注今译》两大册,都这么厚,从台北背到北京,从北京送到大连。是我看到的目前华文版里面印制最好的一个版本,也是最全的一个版本,我们在大陆看不到这样的版本。我之所以萌生跟大家选讲《管子》的想法,跟她送来这两册书不无关系。在这里面详细地分析了管子这个人生活的时代,以及《管子》这本书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个错讹。比如说作者不同意大陆学者认为的现在只剩下七十六篇,有十篇已经失传了,根据作者李勉先生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失传的那十篇已经混入了其他篇。因为看《管子》经常发现错文,现在被列入正文的,有些地方是注解,不是原文;而有一些原文,又被列入注解,但是为了保存那些宝贵的叙述,现在全都收录进来。这是我们需要感恩的地方。
鲍叔牙对管仲也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发生在齐桓公争夺国君位之战胜利之后,他自己要给鲍叔牙相位,就是请他做总理。可是,鲍叔牙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忠臣、一个贤人、一个大度之人所拥有的心胸,说了这样几句话。告诉桓公,我不如管仲的地方有五点:
第一,“宽惠爱民”。我不行,我心眼小。但其实我很怀疑这一点,按照管仲自己讲的,管仲这个人早年为人好像很不堪呐,如果我要跟他做朋友的话,不用那五件事都发生,大概发生两件事情我就不搭理他了。咱俩一起做生意,起码平分也行吧?或者你干事情,越干越穷困,越干越糟糕,怎么回事?尤其是打仗还逃跑!(众笑)所以在历史当中记载,说管仲是什么人?管仲是“城阴之狗盗,天下之庸夫”。城阴是什么地方?就是我们老家山东高密,“庸夫狗盗”就说这人已经人渣到极点了。但是鲍叔牙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看好他,这就是识人的眼光。他有那么多在常人看起来好像很不堪的事情,可是鲍叔牙相信他一定会成大器。
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人争君位打起来,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而且管仲亲手射了一箭,射到了齐桓公,就是当时公子小白袍子的钩儿上,那个玉钩儿挡住了这一箭,齐桓公没被射死。也就是说管仲对齐桓公有杀身之仇,只不过没杀成。最后兵败,被囚困在鲁国。这个时候鲍叔牙派人到鲁国要人,要把他带走。鲁国的大臣跟鲁国的国君讲,不要给他,管仲这个人是天下的大才,他要去齐国,那鲁国就堪忧了;他去晋国,那晋国得益于天下;他去哪个国家,哪个国家会得益于天下。什么意思?他可以在天下范围之内得其治,得其益,那就是称霸呀。鲁国的大臣对他也有这种评价,说明鲍叔牙并不是看走眼,就是好多人都看出他有经邦济世的大才。所以鲍叔牙这个评价就不是孤立的,有代表性。
“宽惠爱民”,为政者如果“宽惠爱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做到,那国家执政的基础就非常稳固。
第二,“治国不失秉”。权秉,秉公办事的秉,管理国家他能管理好。
第三,“忠信可结于诸侯”。外交依然可以处理得好。我念到这一句还是感觉到怀疑,三次当官,被君王赶跑,三次打仗临阵逃脱,为了养老母亲,孝顺可嘉,忠信何在?可能是有其他的表象能够露出来。我现在就是找不着可信服的管仲的画像,如果能找到的话,根据他的面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就像《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面貌,叫“额准而龙颜”,那不是一般的相貌。
第四,“制礼仪可法于四方”。这已经涉及《管子》的内容了,这完全是《管子》内部的一些说法可以证明了的判断。
最关键的一点,“介冑执鉋,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穿上铠甲,拿着兵器立于军队之中,临阵的时候,“使百姓皆加勇”,这是更加不理解的。他自己三战三跑,但是他能鼓起别人发起战斗的勇气,这实在是高明的人士!
最后鲍叔牙说:“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你要管理好天下,你必须相信他,这个话鲍叔牙说的当口是桓公要让鲍叔牙做齐国的相国,换句话说,一个领导人要任命他的下属做总理了,这个人说请我的朋友来,我五个方面都不如他,你要想管理好咱这个国家,一定要请他来。多大的胸怀!所以“管鲍之交”是不是成为一个千古绝唱不知道,反正很难再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