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具书的定义与性质
工具书伴随在人们的身边,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书籍。在我国呈现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它们可谓是家喻户晓了。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工具书”、工具书具有什么性质、特点、功能,它与一般图书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恐怕我们大多数的人们都不是很清楚,甚至就是我们图书馆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各有千秋。
一、工具书的定义
工具书,单从字面上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被作为工具的图书。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工具书给出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诸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工具书是专供查考而编纂的书籍,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书目、索引、图录等。朱天俊、李国新在《中文工具书基础》一书中定义为:工具书就是将汇集编著或译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专供释疑解难时翻检查阅的图书。戚志芬在《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工具书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阶级利益和社会需要,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材料,以特定的编制形式和检查方法编制的书籍。詹德优教授在其《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一书中定义为: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文献)。林玉山教授在其主编的《工具书学概论》一书中将工具书定义为:工具书是可当作工具使用的,汇集一定知识和资料,按一定的方法有规律编排的、附有索引易于检索、可供查考所需信息、资料和知识的图书。詹德优教授后又于2006年在其《中文工具书导论》(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书中,根据逻辑学原理和规则,在阐明工具书的类属、种差、目的、内容和性质的同时,注重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给工具书下的定义为: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资料或文献信息,按易于检索的方法编排的信息密集型文献。简而言之,是情报化了的知识载体。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文献资源日益增多,各种载体的书籍浩如烟海。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我们生活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电脑和鼠标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劳动工具,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成为我们常用的必备资源,工具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载体形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印刷型的纸质图书不再是工具书的唯一存在形态,而大量数字化工具书,电子工具书逐渐走入了我们的工具书阵营,并逐渐成为我们的主导工具,因而呈现出各种载体形态的工具书共存的多元化局势。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不同的定义,本书将工具书定义为:工具书是根据不同的需求目的和采取特定的编制方式系统汇编的为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而可供方便、快捷查阅的特定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工具书的性质
从工具书的定义可见,它除了具有普通文献资源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普通文献资源的自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工具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特定文献资源呢?
第一,从工具书的功能作用上来看,具有高频率的查考性。无论何种载体形态的工具书,都不是让需求用户系统阅读的,而是供其查阅参考、释疑解难之用。这种查阅参考往往可能是不同的需求用户或同一用户对某一工具书多次反复进行,如人们利用字典、词典对某字义、词义的查考,其利用频率之高可想而知;如研究者要查考某学科的某学术词语或术语的知识往往都是多次反复利用百科全书。在当今的数字信息时代,我们许多研究人员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电子工具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考,甚至还有很多的检索系统根据需求者的具体需求而进行知识信息的量身定制,具有强大的查考、检索功能。
第二,从工具书的排检结构上来看,具有高效率的检索性。工具书的编纂目的就是为解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往往都是利于需求者的查考而用。因此,在工具书的编纂过程中为了能够把其中丰富的知识信息迅速提供给需求用户,除了自身严密的结构要求外,还十分注重所收集的知识信息的编排,同时更加重视工具书的查检法(检索)。一般工具书的排检主要有字顺法,即按汉字的字或词编排。分类法,即把知识信息的主题序列按学科系统或事物性质来排列,这是比较古老的一种编排方法。时序法,即按时间顺序排列。地序法,即按地区地域顺序排列。现代工具书还非常注意配备一些相关索引,这就为用户提供了多条检索途径,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检索效率。尤其是当今的电子工具书或数字工具书,其检索途径和效率就更高,且大多资源可充分共享。
第三、从工具书的编排要求上来看,具有多样化的结构体例。工具书的整体结构形式和各个部分的基本体制构成其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的结构体例。不同类型的工具书其结构体例形式、繁简程度各不相同,如我们常见的字典、词典、现代百科全书等整体结构一般主要由前言、凡例、正文、附录、索引等组成。类书和政书其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多了,古代类书一般都是基于“天、地、人、事、物”这五大范畴而分类架构中划分小类、区别子目,进而形成一个分类系统。现代类书总体上在保持了古代类书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摆脱了“天、地、人、事、物”的固定模式,而是采用了现代科学分类体系。总体上讲,不同的工具书在结构体例上虽各具特色,但都是围绕着有利于用户查检而作。
第四,从工具书的所承载的知识节点上来看,具有广泛概括的知识性。工具书的目的不是系统传播或介绍某学科或某领域的全部知识,而是为了解决用户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而产生的求知欲望过程中急需的疑难问题,其主体是其所承载的知识或信息。工具书从其全书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来看,不是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内容,而是根据特定要求和目的,从浩瀚如烟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实生活中广泛收集并加以筛选、取舍出且被大众公认知识条目,这就是其明显的广泛的知识性。从局部来看,工具书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是某学科或领域知识的浓缩和概括,它不同于普通图书提供一条知识信息,一般都需要数千言上万言甚至是几十万的文字来表述,而工具书所承载的知识往往只是某学科或领域的单一的一个或局部的知识节点,但又相对完整、独立、精确。
第五,从工具书的信息内容上来看,具有高密集的资料性。工具书的内容都是经过反复多次筛选和条理化了的反映、揭示和检索原始文献的工具和手段,它是经过加工后的二次或三次文献。它们的编制都需要尽可能地广泛、全面收集原始文献资源,并逐一进行精选、重组、综合、整序、描述和精炼,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准确的知识资料和文献信息。尤其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各类数据库,其资料性更强大,其信息更新,速度迅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动态资源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