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文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6章 风雨前夕

李耀桀派人去买瓜果的时候,就交代下人,问问沈二生愿不愿意来长安城,在他的店铺干活。

老妇人已经老迈,没办法干活了,只依靠沈二生干一些杂活和打渔维持生计,虽然丈夫和大儿子的军饷会寄回来一些,但还是不够因此两人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苦的。

但李耀桀为之感动的是,他们对于家主和长子在外打仗没有任何不满,还拿着丈夫前一天寄回来的信,笑得十分开心,满心骄傲。

信中写着思念,写着战事,写着艰苦又热血的生活,大儿子前段时间打仗立下军功的过程还历历在目,在信中写得绘声绘色,透过信纸,隔着天涯海角,都能感受到他们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的激情和开怀。

每个为国奉献的人,都应该得到敬重,每一个把男儿郎送到战场上的家庭都应该得到保障,因此李耀桀才会想到帮他们,帮这些有家人在边塞打仗的平凡又伟大的家庭。

沈二生同意了,毕竟长安距离百里县不远,一天可以来回几趟,李耀桀安排他跟着第五明干活,工作两天,让他回去休息一天,这样老妇人在家也不至于孤独,甚至是无人照顾。本来李耀桀还想着接老妇人来长安生活的,只是老妇人不愿意,在百里县生活了几十年,对那里的田、山水、草木、禽兽都充满感情,舍不得离开。

当然,这个决定也有第五瑶的这个想法,沈二生的身手不错,有他在,对李耀桀的保护也是一个帮助,只是李耀桀不想害了他,并没留他在身边。

……

两天之后,整个长安城,贴满皇榜,朝廷下诏,颁发了赋税调法,大致上和李耀桀提出的一样。

商铺、酒楼等商业场所,征收纯利润的十分之二;允许富人子弟当职事官,最高可以升到正八品下,但不发俸禄,并且只能由吏部任免。

土地赋税,租粟不变,庸不变,调在原基础上,降低三分之一。

鼓励商人与国外人民经济贸易,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高官府收购农民余粮的价格。

为免去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嘉奖将士们保家卫国,免去其家人的赋税,商人除外,并以每个将士军饷的等量粮食、铜钱等物品发放给家属。

……

这封诏书内容如同春风,一下吹遍整个长安城,驿站官吏,快马加鞭,将诏书送往全国……

在府中喝酒看书的李耀桀听到这些消息之后,不得不感叹,唐朝昌盛不是没道理的,这朝廷的办事效率就是高,才两天,就整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并实施了。让他十分开心的是,李渊撤掉了对他责罚,并且在朝廷中传出来的信息中,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给士兵家属发放钱粮的决定,就是李耀桀提议的,之前“骂”皇帝之事,就是李耀桀觉得朝廷不为士兵家庭提供保障。

这一下子,李耀桀成了长安城里的大好人,尤其是那些士兵的家属。因为这些命令,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这个,战争年代,服役当兵的人很多,对于他们的家庭,有补助是非常好的。

当然,李渊还是对他比较好的,关于征收商业税这点,李渊没告诉其他人,这是李耀桀提出的。不然李耀桀会被很多富人盯上的,毕竟商人重利,万一他们只在乎钱,不在乎地位呢?

随着这件事,传出来的,是李耀桀写的那首词,自上次他在齐王李元吉府中写的诗之后,人们又再次看到他的作品。

“昨日锦书功历历,写得真是好!”

“边塞将士辛苦了!”

“可惜啊,他的报社被烧掉了,没办法看到李公子、杜姑娘、墨公子等人的佳作了。”

“哪个李公子?”

“李夕啊。”

外人都还没能知道,李夕和李耀桀是同一个人。

“你不说我都快忘了他了。”

“本以为,他们两人会日月争辉呢,结果李耀桀平步青云,李夕反而销声匿迹了。”

“或许,他只是隐居了呢?有没有写诗我们也不知道啊。”

……

城里人议论纷纷之际,李耀桀今日破天荒地要去商铺巡视,第五文博送他的两间商铺一间是卖家具的,一间是卖文具的,都是收入比较高的,目前都是第五家在管理,实际上,第五文博为了不影响李耀桀的名声,商铺还是在第五家名下,李耀桀只是坐着领钱。

“李大郞!”沈二生正跟着第五明,恰好遇见李耀桀带着第五瑶,开心地喊了一声。

“去你大爷的李大郎,叫少爷!”李耀桀黑线,听到李大郎,他就想到了武大郎,顿时很不爽。

沈二生不知道李耀桀为何生气,表情有些委屈。

李耀桀没理会他的委屈,而是问:“在这里生活的感觉如何?”

沈二生年纪不过十五,还天真烂漫,马上多云转晴,嘻嘻笑着说:“长安城真的太好玩了,第五少爷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第五明呵呵一笑,“他人很聪明,学起来很快。”

“那就好,勤快点。”李耀桀告诫沈二生。

“嗯,我听说皇帝下旨要给我们家发钱粮,是少爷你跟皇帝提的。”

李耀桀点点头。

“谢谢你少爷。”

“你回去之后,如果你娘没去衙门报备,你要记得跟她说,不然没东西领的。”

……

弘义宫。

“这李耀桀真的是个人才啊。”李世民感叹,“谁还说他只会舞文弄墨的?”

房玄龄:“克明。”

“……”杜如晦无语,心想:再厉害也改变不了损害我女儿名声,差点害死我女儿的事实!

杜如晦还是不肯释怀,就连李耀桀把杜蔓婉救出火海的事实他也选择性忘记。

“这个人还真是一个治国天才,不应该让他游离在外。”

李世民拍掌,决定道:“我待会儿写一封信,克明,今晚你带着我的信去见他,把他招揽进文学馆。”

……

同样的对话和决定也发生在东宫之中,同一天,两封招揽信从皇宫发出,送往李耀桀的文耀府。

即将要改变他的命运的两封信,让李耀桀宛若走到了十字路口,他的选择,决定了今后他的人生。

……

……

【我建了一个只有我自己的Q群:6651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