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汉字与书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汉字与数字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是汉字的基础,现在使用的数以千计的汉字都是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关于它们的由来应该从数字谈起。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生活物资由部族的长老分配给族群中的每一个人。他们会把打到的猎物整齐地排列好,借助木棍、绳头等物品采用一一对应的关系表示猎物的数量。如图1.1-1就是数字“一、二、三”的演变过程。古人分配食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数学过程,这也是数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我们把“一、二、三”这几个简单的数字称为“积画数字”,这类造字法叫作“积画造字法”,即用堆积笔画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汉字。从古至今,“一、二、三”这三个字都没有太大变化,它们也定义了汉字笔画中“横画”的标准。

图1.1-1

古人认为“三”不仅是一个数字,它还能代表万事万物,所以,“三”以后的数字均被改变了形态。“四”字如图1.1-2所示,它的甲骨文仍为积画数字,金文和小篆写法与甲骨文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古人在创造“四”字时用了一种新的造字方法——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四”字的小篆写法像是用鼻子喘息呼气的样子,这是“四”字的本义,因“四”字的读音与用鼻子喘息呼气的声音相似,所以古人就借用“四”字代替了甲骨文中的四个横画,它的本义也随之消失了。到了楷书阶段“四”字的圆笔变成了方笔,它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图1.1-2

数字“五”仍是一个积画数字,如图1.1-3所示,最初古人也曾用五个横画来表示“五”,后来他们觉得五个横画过于烦琐,就把两个木棍交叉放置,借此表示“五”个。小篆的“五”字好像一个沙漏,它也是根据甲骨文的样子变化而来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楷书的“五”字与现在使用的“五”有一些差别,他把第三笔的横折写成一种弯曲的形状,就是因为他沿袭了篆书的写法,让中间的两笔仍保持着一种交叉的关系,这种写法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图1.1-3

“六、七、八、九”这几个字起初都与数字无关,它们都是古人利用同音字假借而来的。“六”字(图1.1-4所示)的甲骨文更像一座简陋的茅庐(茅草房),因“六”与“庐”读音相似,古人便借用它表示数字“六”。

图1.1-4

甲骨文的“七”字更像现在使用的“十”字,最初表示用刀切断东西,它实际是“切”的古字。因为数字“七”与“切”读音相近,所以“七”便被借用表示数字了。古人为了区分“七”字与“十”字,就对“七”字进行了修改,于是小篆写法把原来的竖画改成了弯曲的笔画,再经过隶书和楷书的规范化之后,“七”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图1.1-5

“八”字如图1.1-6所示,甲骨文的写法与现在的“八”字十分接近,从这两个呈相背关系的弯笔就能猜出“八”字最初的含义为“分开”,它是“扒”字的古字。因数字“八”与“扒”字读音相同,于是,原本当作分开讲的“八”字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数字,它的两个弯笔最终变成了汉字的两个基本笔画“撇”和“捺”。

图1.1-6

“九”是“肘”的古字,如图1.1-7所示,甲骨文的“九”就像是一段弯曲的手臂。因为“九”和“肘”的读音相似,于是古人就把“九”借用为数字了。

图1.1-7

古人在创造“六、七、八、九”这些数字符号时,将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符号相结合,在简化汉字造型的同时也有利于记忆汉字的读音,可以说是十分聪明之举。

我国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因为“十”是一个新的数量级,所以每当数字累积到“十”的时候就返回“一”,古人就将横向摆放的木棍改为纵向摆放或在垂下的绳子上打个结来表示“十”,就这样最早的“十”字出现,它被写成一个竖画,如图1.1-8所示。后来为了与“一”字相区别,古人把“十”字中间加粗的部分变成了一个横,“十”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甲骨文的“十”字也可以看成是最古老的“竖”画。

图1.1-8

在创造“一”到“十”这些数字符号时,古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他们既注重了汉字书写的简单化,又兼顾了汉字与读音的关系,让这些经典的数字符号成为了学习汉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