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汉字与“人”
“人”是汉字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它仅用两笔便勾勒出人的样子,可以说是极为简洁、极为形象。在汉字中还有许多偏旁部首与“人”有关,它们是古人根据“人”的各种形态创造出来的,古人还利用这些汉字部件组合成了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汉字。
“人”字的演变如图2.1-1所示,甲骨文用两条非常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人”的样子,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直立的身体和灵活的上肢,他侧身站立着伸出前臂、弯腰屈腿,像在弯腰劳作,又像在恭敬地向别人行礼。小篆让“人”字的腰弯得更厉害,手已经触及地面了。小篆写法似乎有意在表现出“人”谦恭的一面,而这种服从命令、谦恭有礼的“人”,正是当时统治者心目中老百姓的样子。后来“人”字伸出的前臂变成了撇,弯曲的身体变成了捺,“人”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图2.1-1 “人”
在汉字中,有很多部件是根据“人”字变化而来的,可以说“人”字是汉字部件中变化最多的一个。古人把“人”立起来放在其他字的前面,“人”就变成了一个偏旁——单人旁,也叫“单立人”。如图2.1-2所示的“休”字,就是由“单人旁”和“木”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它表示一个人靠在树旁歇息,所以“休”字就有了“歇息和停止”这层含义。带有单人旁的汉字大都与人的形象或人的活动有关,如“俊、傻、倚、偷”等。
图2.1-2 “休”
汉字中还有很多偏旁和部首也是由“人”字变形而来的,如“丬、匕、尸”等,这些偏旁的甲骨文写法都与“人”字十分接近,只是后来演变过程中字形发生了变化。现在它们虽然看不出“人”的模样,但在分析由它们组成的汉字时就会发现这些字的字义都与“人”有关。图2.1-3至2.1-6是“从、比、北、化”四个字的演变过程。“从”字是两个人面朝左站立着,表示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身后,有紧紧相随之意,本义为跟随,引申指顺从、服从。后来古人又在“从”的左边加了一个偏旁——“辵(chuò)字旁”(“辵”字原义是在路上走或跑,详见《9.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一直都被当作偏旁来使用),造出了繁体的“从”字。“从”字加上“辵(chuò)字旁”后,就能更好地表达出“跟随”这一含义了。
图2.1-3 “从”
图2.1-4 “比”
图2.1-5 “北”
图2.1-6 “化”
如果我们把甲骨文的“从”字翻转过来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这个字就是“比”字,如图2.1-4所示,它是由两个“匕”字并列而成的,甲骨文的“匕”字就像是一个脸朝向右方侧立着的人。“比”字的原意是靠近、并列或挨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后来引申指比较、攀比之意。
如果我们再将甲骨文“从”字右边的“人”字翻转过来就又变成一个新的汉字——“北”(见图2.1-5),它左边的“丬”和右边的“匕”都是“人”字的变形。我们从“北”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写法都能看出来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其实,“北”字是古人根据“背”的含义创造出来的,表示两个人背靠着背站立,“北”字是“背”字的古字。后来“北”字被假借表示方位,古人就在它的下面加了一个“肉”字(现在写作“月”)造出了一个新的汉字——“背”,来代替原来的“北”字。
古人不但善于把“人”字翻转过来使用,甚至还把它颠倒过来使用。图2.1-6是“化”字的演变过程,它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汉字,从甲骨文和小篆能分辨出来“化”字的一边是个正立的“人”,一边是个倒立的“人”。古人是用一正一反两个形态不同的“人”字告诉我们“化”字的本义为形态的改变,即事物改变形态的过程就是变化。
古人在创造“从、比、北、化”这四个会意字时,“人”的样子或面向左或面向右,或直立或颠倒,如拼图一般被运用得灵活自如,充分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可以说已经把“人”字运用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
在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一些独特的“人”字造型,它们的创造灵感来自于坐着的“人”和跪在地上的“人”。“尸”字(如图2.1-7所示)是个象形字,原指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一般由臣子或死者的晚辈充当),他们要十分庄重地端坐在死者的灵柩前,接受别人的祭拜,所以,“尸”的本义指坐在重要的位置主持、执掌事务的人。因为“尸”与丧葬活动有关,所以“尸”被借指尸体,后世为了强调“尸”为死者的躯体,另造了一个会意字“屍”,它是“尸”字的繁体字,如今简体字又回到了“尸”字最初的样子。
图2.1-7 “尸”
古人有时会把人的精神风貌通过汉字的造型展现出来,如图2.1-8所示的“大”字和图2.1-9所示的“立”字。甲骨文的“大”字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张开双臂、叉开双腿笔直站立的男子汉形象,显得健硕而威武,有一种顶天立地之感。而“立”字是在“大”的下面加了一横,这一横是用来表示人站立的位置,所以“立”的本义既表示站立的姿势,也表示人所处的位置。在“大”和“立”两个字中“人”的造型丰满、挺拔,一改以往“人”字的谦恭和卑微。这种“人”字的造型正好与“大”和“立”的字义相吻合,真是形神兼备、巧夺天工。
图2.1-8 “大”
图2.1-9 “立”
汉字中还有一些容易和“人”字混淆的字,有的外形与“人”字相仿(如“入”字);有的名称里带有一个“人”字(如“双人旁”)……这些汉字和偏旁其实都不是由“人”字演变而来的。“入”字的演变如图2.1-10所示,它的甲骨文和小篆的写法像是箭头形的尖状物,因为这种利器可以射入或刺进物体的内部,所以“入”字的本义为进入,它也引申表示从外到内。如图2.1-11的“全”字,它上面的“人字头”实际就是个“入”字,表示从外到内,下面的“王”字代表玉石,“全”字的本义是指玉石从里到外都是纯玉,毫无杂质,后引申指“全部、完整”之意。
图2.1-10 “入”
图2.1-11 “全”
“彳”被称为“双人旁”,虽说名字中带有一个“人”字,但它并不是由“人”字演变而来的,带有“彳”旁的字多与道路和行走有关,如“行、径、往”等。“行”字的演变如图2.1-12所示,“彳”可以看成是岔路口,“行”是由两个“彳”字一正一反拼成的字,本义为十字路口,小篆也基本上保持着这样的结构格局。“行”字的含义后来被放大,表示“行走、流通、职业”等,这些字义也都是由道路这一含义引申而来的。
图2.1-12 “行”
一撇一捺就组成了一个“人”字,一个“人”字又可以千变万化,组合出众多有趣的汉字。如今当我们再来仔细端详这些生动的汉字时,应该为古人非凡的创造力所震撼,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符号,还渗透着古人的智慧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