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最近,我收到一位母亲发来的邮件,内容如下:
这封信是关于我5岁的女儿的。很不幸的是,我们把更多的关爱给了她3岁的弟弟而非她。我很清楚自己对他们两个的态度完全不同,也绝对明白这样的态度会产生的后果:儿子得到更多关爱,变得沉稳自信,而我的女儿则变得胆怯怕事。
我对女儿犯下的“罪状”包括,大约在她6个月大时,我就对她实施了为期约3周的控制哭泣法。(我也知道,自己错了!)在她11个月大的时候,我重返工作岗位,于是每周都会有3天将她放在托儿服务机构照看,这样持续了大约4个月。在那里,女儿过得很糟,体重剧烈下降,最终我只能雇两个保姆,一个一天一个两天地轮班照看她,直到她3岁。
幼年和童年时期的女儿脾气很坏,我本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应对。但那时我们刚搬回我的祖国,加上她两岁半时我儿子的出生(因为早产,他需要大量精心照料),情况就变得更糟。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十分担心她。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学校表现也很好。但她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出胆小害怕:坚决拒绝尝试新的食物;每晚都要我或她的父亲哄着才能入睡,她真的非常害怕晚上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而且仍然要含着大拇指才能入睡,如果白天累了、不开心了也会如此。我还发现每当遇到同龄人,她都表现得十分顺从,比他们更缺乏自信。或许这些听起来都是些小事,但如果把她同我的儿子相比,结果就让人十分痛心(当然我也明白这种对比不是什么好事……)
实际上,这件事没有任何反常之处,基本上可以算作一种常态而非特例。不论是虐待还是关爱,兄弟姐妹获得的都各有不同——只需要比较一下你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是你的子女之间就可以了。案例中的女儿得到的是质量参差不齐、反复无常的照料,而儿子受到了精心的照料和关爱,他的照料者从未更换过。5岁时,女儿变得缺乏安全感、胆小又顺从,而儿子则沉稳自信。就某些方面而言,这种结果不过就是一种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的问题罢了。
良好的幼年照料会带来积极的结果,照顾不周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兄弟姐妹从父母双方获得的关心和照顾有很大不同。总体来说,许多心理特征的确会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然而方式却与我们想象的不大相同。
子女们受到的照料各不相同,就会像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同龄人一般——他们彼此并不相像。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一个性格活泼外向,那么另外一个并非如此的概率就有85%。如果其中一个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或焦虑症,那么其他兄弟姐妹并非如此的可能性就有90%。如果你智力超群,那么你的兄弟姐妹并非如此的概率就很高。
关键在于:人们相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培养方式影响,而非血缘关系。与没有血缘关系但都遭受过性虐待的两人相比,来自同一家庭的,一个遭受过性虐待而另一个没有的两人相似性更低。与没有血缘关系却都受父母宠爱的两个孩子相比,不受宠的孩子与他们受宠的兄弟姐妹间的相似性更低。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受过性虐待或欺凌,而另一个没有,那么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比没有血缘关系却都受父母虐待的孩子低。
就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性来言,问题其实在于为什么比起不同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显得不那么复杂。不论在哪个家庭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举例来说,我的父母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分析学家。相信读者也能轻易想象出每天晚餐时间餐桌上最热门、最激烈的话题是什么。实际上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永远是点击率最高的一项。成年后,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接受了各种心理治疗,也都接受了心理医生的培训。由于我们所受的教养,我和我的三个姐妹都继承了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兴趣。如今每当我们四人聚到一起,仍会辩论关于基因在塑造人类时发挥的作用,然而基因同我们谈论这一话题的事实却没有任何关系。这和许多工程师或律师世家讨论与工程以及法律有关的问题时的情形一致。
在造成兄弟姐妹心理特征相似这方面,基因起到的作用很小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点大家很容易理解。尽管双胞胎研究似乎已经表明,子女之间的相似性几乎全部由基因造成。然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却证明这一点是错误的:双胞胎研究的方法仅仅是混淆了基因遗传同后天共同培养的关系(见附录1和附录2——同卵双胞胎受到的对待更为相似,而这就是他们变得更为相似的原因)。人们都明白,如果家人的政治观点都倾向保守或激进,那么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毫无疑问会拥有相似的观点。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低收入家庭孩子读的书更多,在智力测试中的得数也更高,但你不能断定基因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所有的孩子都很容易受到父母影响,这些影响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
人们常说:“我们是一家人,也一起长大,但是你看我们之间有太多不同——这肯定是基因造成的吧?”兄弟姐妹间的差异让很多人难以避开基因作用的观点。然而,你们受到的培养方式实际上是不同的。你们的确有同一对父母,但每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是不同的。我将子女之间互不相同的具体原因总结如下:
· 受到自己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不同。
· 在不同的孩子出生时,父母间的关系不同(双亲家庭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会对特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造成影响。
· 对某个孩子的虐待或关爱的方式及内容。
· 对某个的孩子的偏爱程度。
· 将耻辱感倾泻给某个孩子——这种情况通常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即“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模式。
·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也就是他们的出生顺序。
· 孩子的性别。
· 同胞竞争的方式(这种情况总是会出现)对某个孩子的影响。
这些原因几乎不会单独起作用,大多都会同时对个体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同胞间的不同,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这章的主题是探讨某个孩子受到的虐待或关爱的方式及内容。我会着重强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对他们的照料方式对他们长大后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下一章则会描述子女在家中的角色对他们造成影响的方式——诸如出生顺序、性别、父母偏爱或厌恶以及同胞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