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的成长班
民歌初期很多场演唱会都是歌手们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抱着一把吉他,上台说说笑话,唱完就下台了。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也挺好玩的,但几次后就觉得无聊了,总是讲几个笑话接着再唱歌也不是办法,于是在我家的聚会中,有人提出希望让自己的表演更多元的要求。
我刚好认识“兰陵剧坊”的导演金士杰和卓明,就询问这两位年轻导演愿不愿意来帮忙训练歌手表演,卓明的兴趣更高一些,于是我们合作成立了歌手训练班,就在“兰陵剧坊”地下室的教室,每周上两次课。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卓明正在学习心理剧,他经常现学现卖,把刚学到的东西立刻带到课堂上来。有时候歌手还会请假,但我几乎全程参与。就是那个时候,我深深地被这种课程吸引了。因此,我就在卓明的介绍之下,参加了台北旭立文教基金会的课程。
第一堂成长课是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家庭重塑,是由当时我非常喜欢的两位老师——郑玉英与王行主讲的。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我去参加九十五岁的葛茉莉(Maria Gomori)老师在剑潭活动中心的讲座。走进讲堂,就看到郑玉英老师坐在那里,我立刻去跟她拥抱,并告诉她,多年前她帮我做的家庭重塑课程,给了我多大的帮助。
台北的课程结束之后,我又在卓明的引介下,于一九九二年到加拿大海文学院(Haven Institute)去上了阶段一(Phase 1)的课。这是一个连续二十五天的课程,我必须在上课以前累积我的假期,存下足够的费用,当然还要说服我的家人,因为我从来没有离家那么长的时间。
我在那次的课程中,好佩服也好喜欢海文学院的老师们。白天主要上课的老师有三位,黄焕祥(Ben Wong)是第三代的华侨,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所以他自嘲是外黄内白的香蕉;麦基卓(Jock McKeen)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纯老外,因此他说自己是外白内黄的鸡蛋;另一位女士是教务长乔安·皮特森(Joann Peterson)。晚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十来个人,天天在一起分享生命故事,课程结束时,大家的感情都变得很深厚了。
上完这堂课,我决定以后还要再来,因为在这将近一个月的学习当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盲点,也更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一起上课的同学们之后都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写给我的信件中,我发现他们只要有疑惑就可以再一次地回到那个美丽的小岛上,去寻找我们的两位导师——焕祥和基卓。我非常羡慕他们,因为我要去那里上一次课程可真是不容易呀!
好在那时旭立文教基金会每隔两年会邀海文学院的老师们来台湾授课,我因缘际会地成为晚上小组课程老师的口译员,认识了更多心仪的老师,其中包含琳达·尼科尔斯(Linda Nicholls)与戴维·莱斯比(David Raith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