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主要研究方法

制造业结构调整问题涉及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本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将采用以下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书在分析制造业结构调整问题过程中运用了个体层面的还原论与总体层面的整体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制造业结构变动还原为两位数细分行业增长速度的差异,从单个产业入手考察哪些因素影响单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而导致整体上制造业结构发生改变。在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对部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时,主要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将整个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整体的结构变动对部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第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论部分的分析需要严密的逻辑、清晰的表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书在分析影响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以及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时,先根据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数理经济学的方法构建模型进行说明。在实证分析部分采用统计以及计量回归等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在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趋势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另外,在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时,利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在测度制造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时也采用了相应的数理分解及动态面板等定量方法。

第三,历史分析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制造业结构变动与部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无论是关于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还是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都需要在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予以考察,根据历史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影响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也相应呈现不同的状况,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解释实证研究的结果,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相比较已有研究,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识别了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不同流派的经济理论强调不同因素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消费需求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演化经济学理论则更强调突破性技术进步在结构变动中的作用;新结构经济学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构调整诱因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进步是推动其结构变动的主要力量,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追赶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其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然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下,这些因素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在改革开放以来均发生较大变化,识别不同时间区间内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主导性因素,一方面为进一步分析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中不同因素的贡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深化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理解。

二是深入分析了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中不同因素的贡献。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强调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相关文献进行了关于结构变动的经验性研究,这些研究要么集中于结构变动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要么分析结构变动对部门生产率的贡献。这些经验性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结构变动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这些研究中,结构变动推进部门生产率增长或整体经济增长的过程被视为“内部黑箱”。本书在衡量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生产率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化改革、技术进步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通过时间序列的比较发现其贡献的变化趋势。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总结结构变动生产率效应中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特点,以期打开制造业结构变动促进部门生产率增长的“内部黑箱”,深入理解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三是进一步研究了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中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的机制。某一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能够通过该行业自身比重的增加带动制造业部门生产率增长;另一方面还通过对其他行业的溢出效应等,促进其他行业生产率增长,进而带动制造业部门生产率增加。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意味着政策导向以及制造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存在差异。本书阐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中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的渠道,并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一分析有利于深入把握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中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的机制,从而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提供经验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