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首次提出,2014年“一带一路”全面布局,2015年“一带一路”落地实施,2016年“一带一路”全力推进,建设成果丰硕。四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充满中国智慧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并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五次提到“一带一路”,强调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同时,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媒体是“一带一路”的讲述者、传播者和阐释者。国内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铺天盖地。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的落地生根,国外媒体对此反响也越来越强烈。据百分点数据科学部2017年5月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舆情大数据报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一带一路”国际讨论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较2015年环比增长330.2%。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何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进展如何,是否应加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有何风险与挑战,“一带一路”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2016年媒体与“一带一路”丛书的第一项成果《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聚焦国外媒体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作品。书中编译了2013~2015年刊发的涵盖五大洲28个国家的一百多篇媒体报道。2016年6月24日,新书发布会举行,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7)》继续关注2016年全球主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书中收集了五大洲32个国家共计79家媒体于2016年发表的120篇报道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来自News Bank(世界各国报纸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既收录了世界上著名大报的文章,也有各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报纸刊发的文章。在排除与关键词“一带一路”相关性不强的稿件后,我们又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重要报纸数据库补充了多篇泰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和英语文章,并在上一本书的基础上,为本书的每篇译稿增加了观点摘要,以帮助读者更为快捷地了解外媒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解读。另外,本书的选稿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外媒对“一带一路”的事实报道,而是更加突出其态度、观点和观察视角。
大部分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表示欢迎、赞许,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文明冲突之际的一股清流,它将有利于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贸易和经济往来,也有助于增进地区理解,消除偏见,实现融合发展;但个别媒体对“一带一路”表示质疑和警惕,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其地区和世界影响力的工具,指出中国旨在通过单方决定实现联通目的;也有媒体暗示,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忽视项目所在国的实际需求,对项目所在国的自主选择缺乏尊重;还有媒体对“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提出了独到善意的建设意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大部分媒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客观、公允的报道,观点中肯,态度积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有利于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这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一些维护西方利益的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有不满、指责、诋毁、嘲讽也不难理解。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也正是追踪外媒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点和关注视角,了解外媒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和误读、误判,从而帮助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这些变化、误读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以及外媒对“一带一路”有哪些了解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我们讲述、传播“一带一路”故事的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精准传播。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分社祝得彬社长对本书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大力支持,也感谢吕剑编辑的严谨细致,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主要由以下人员参与编译,他们是:贾文娟、杜韡、杨文姣、徐洋、孟丽、赖林(泰语)、赵雪华(俄语)、田仲福(阿语)、徐廷廷(德语)、王双双、孙天才、李倩和宋琰。感谢以上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
希望本丛书的陆续出版有利于国内了解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的对外话语传播。本丛书是我们尝试将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评论编译而成的初步成果,由于学识、经验和资料所限,难免多有不足,诚恳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同行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辉 贾文娟
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