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亚洲

印度媒体观点摘要

《印度教徒报》(The Hindu)

印度应搭乘“一带一路”顺风车

原文标题:Seizing the“One Belt, One Road”Opportunity

原文来源:The Hindu, 2016年2月2日

观点摘要:印度有望借“一带一路”开创南亚一体化新路径。

 

二战后,美国大部分对外政策的核心特征是确保能源安全。近期,笔者与中国的学者、中共党员和官员的对话表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成为中国与世界相联通的关键。解读美国这些年的外交政策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是“石油主导”的,而要理解中国的利益着眼点,就有必要探讨其“一带一路”。

2016年1月初,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印度 -中国智库对话会上,中国学者和官员们讨论了中印关系以及区域合作前景。与以往会谈不同的是,本次会谈只粗略探讨了紧张的双边关系,对话重点都落在了“一带一路”倡议上。

中国神话

近期的会谈能够反映“一带一路”和亚洲愿景方案的一些特色。

本次会谈的第一个主题是:“共同体外交”的新理念。共同体超越任何主权国家,具有更广泛的利益。为确保整个共同体的最大利益,共同体内各国应努力实现区域内以及跨区域的联动。这一理念源自欧亚大陆联系的日益加深和亚洲崛起带来的“大陆主义”的复兴,“一带一路”可以完美融入该框架。对中国人来说,“一带一路”是一项亚洲人的事业,它将造福整个亚洲共同体而非中国一个国家。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没有理由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共同体外交”也可以理解为建立“经济共同体”,这是本次会谈的第二个主题。“一带一路”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发展和经济战略协调一致。事实上,在一些中国参会者看来,印度已经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其国内项目,如“季风计划”以及“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等正是对“一带一路”的补充和完善。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印度加入亚投行以及成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员国,恰恰证明印度参与了这一亚洲项目。

为驳斥“一带一路”是“中国计划”的普遍指责,中国迅速声明其项目原名为“丝路”倡议,“一”(One)是英语表达的结果。但是这一措辞使“一带一路”蒙上了中国独享成果的色彩,而没有体现亚洲经济项目兼容的实质。

会议形成的第三个主题是双方的互利互惠,印度保护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中国确保印度重要企业在其水域,即东海和南海的安全。然而,会上也有观点明确表示,如果印度无法为印度洋地区负起责任,中国将会介入。

核心冲突

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结构性挑战。首先,迄今为止其理念、过程和实施让人很难相信“一带一路”是一项参与式、合作性的项目。中国政府单方面构想并提出该倡议,整个过程缺乏透明性和对亚洲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诚意。中国与会者解释说,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开展广泛磋商,并正在建立“一带一路智囊团”以吸引这些国家的学者。

中国提出该项目的政治野心是第二大挑战。显然,中国并不希望被视为通过此举在“一带一路”沿线施加其军事和政治影响,而愿意在合作框架下承担安全责任。

第三大挑战涉及“整体”计划是否成功,因为中国的远景规划阐述了5个层面的相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虽然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会舍弃中国融资的基础设施发展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接受基于中国理念和精神的管理规则。

最后,南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历史问题,这使印度很难全心全意支持“一带一路”。正式参与该项目意味着,印度承认巴基斯坦对其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中巴经济走廊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拥有合法权利。

印度的选择

从根本上说,印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带一路”是威胁还是机遇?印度方面的答案当然是两者兼有。“一带一路”既有隐藏的政治意图,也投射出中国的经济宏愿。要想立场坚定地做出回应,又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印度就必须提出更高一筹的制度体系和战略构想。

印度首先需要增强自身实力,保障印度洋地区的安全。这就要求印度一方面要克服其长久以来在国防伙伴关系和采购上的决策拖沓问题,另一方面要确保国内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正好有助于后者。

正如美国为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发展持欢迎态度一样,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和其他产能也可以成为印度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催化剂和平台。同时,印度可以专注于本国交通贯通的扫尾工作,如完善高速公路的交路和修建“丝路铁轨”的侧轨,使之与“一带一路”相连接。

可以说,“一带一路”为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政治机遇。中国似乎急于与印度达成伙伴关系,那么印度是否可以要求中国重新修订中巴经济走廊计划,以换取印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此外,为确保“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稳定实施,中国能否成为促使巴基斯坦进行理性决策的协调者?印度也许可以借“一带一路”倡议开辟出一条南亚一体化的新路径。

“丝路”列车驶入阿富汗

原文标题:“Silk Road”Train to Reach Afghanistan on Sept.9

原文来源:The Hindu, 2016年8月28日

观点摘要:“一带一路”表明,中国有意在后北约时代的阿富汗局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来自中国的第一列货运列车将于2016年9月9日抵达阿富汗,显示了中国政府为巩固两国关系做出的积极努力。火车于8月25日离开中国东部城市南通,预计15天后抵达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的阿富汗北方边境口岸海拉顿(Hairatan)。列车将横贯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Alataw pass),驶向乌兹别克斯坦的泰尔梅兹市(Termez)。作为苏联曾经干预阿富汗的跳板,泰尔梅兹市向东通往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向西通往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重镇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列车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阿姆河上的友谊大桥进入阿富汗。这条跨境铁路线也被用做重要的军事补给线,曾是驻阿富汗国际部队北方供给系统的一部分。

阿富汗的政治稳定

分析人士称,列车的启程表明,中国有意巩固与阿富汗的关系,从而确保联通亚欧大陆的新丝路沿线的交通线建设能顺利进行。美国主导的北约部队减少驻军后,中国决心发挥一定作用,帮助阿富汗维持政治稳定,货运列车的通行是中国这一努力的结果。观察家指出,确保“一带一路”的实施和中巴经济走廊正常施工、切断新疆分裂分子与境外支持力量的联系是中国做出这一决策的3个主要原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胡仕胜说:“中国始终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阿富汗冲突,尽管我们知道这很难实现,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在这个阶段能做的就是看清现实。”

战略军事对话

8月初,首届中国与阿富汗两军战略对话举行,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员房峰辉与阿富汗国民军总参谋长沙希姆进行会谈。会谈中,房峰辉与沙希姆强调,国际恐怖主义已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威胁区域安全和稳定。据中国军事网报道,中方主张在“四国机制”框架下,“保持高层往来,深化联演联训、情报共享、人员培训、能力建设等务实合作”。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军事层面的反恐“四国机制”建立于8月3日。

“一带一路”,印度大惊

原文标题:OBOR Project Caught India by Surprise

原文来源:The Hindu, 2016年11月14日

观点摘要:“一带一路”通过陆路和海路将“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联系起来,使崛起的中国成为该地区任何国家不可或缺的伙伴。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印度大吃一惊,尼赫鲁大学从事中国研究的康德帕里(Kondappally)教授说。他在圣雄甘地大学组织的“印度、中国和新丝绸之路倡议”会议上发表致辞时说,虽然这一联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全球性项目可以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但对个别国家的国家安全却构成挑战,因为项目途经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一带一路”项目如果大力推进,预计将通过陆路和海路将“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连接起来,从而使崛起的中国成为该地区任何国家不可或缺的伙伴。一方面,对印度来说,区域和全球领导问题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印度也制定了本国的“季风计划”以恢复与印度洋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商业和文化联系。

来自金奈中国研究中心的苏布拉曼尼(Subramanian)说,导致出口崩溃的全球经济危机促使中国制定了再平衡战略。早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钢铁、运输、水泥、金属等主要行业产能过剩;另外,近年来中国的国企和私营企业管理不善。因此,寻求海外发展机会成为不二之选。“一带一路”也意在挑战美国霸权,应对其“重返亚洲”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构成的威胁。

“一带一路”的另一面可能与中国21世纪初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密切相关。班加罗尔大学教授威诺德(M. J. Vinod)提醒道,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完全定位在经济方面,但它仍然可能对印度产生战略影响。虽然印度不能忽视快速出现的亚洲新秩序,但中国也有义务缓解印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担忧。

尼赫鲁大学俄罗斯和中亚研究中心的尤莎(K. B. Usha)指出,乌克兰危机后,中国的物流规划扩大,并努力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愿景相对接。印度圣雄甘地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前主任拉珠·塔迪卡兰(Raju A. Thadikkaran)在主持会议闭幕时说,俄中战略伙伴关系因此日益紧密。

美国有望加入“一带一路”

原文标题:U. S. could Join China's“Belt and Road”Initiative

原文来源:The Hindu, 2016年11月16日

观点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新趋势和创新性探索,它能通过区域合作创造共同繁荣的重要机遇,因此将成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加速器。

 

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出任美国总统后可能会重新考虑加入亚投行,这一举措会为美国接受跨欧亚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铺平道路。亚投行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很多人看来,亚投行已经成为新的全球金融框架的一部分。

美国可能加入亚投行

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时,金行长说:“我听说奥巴马总统的一位高级官员赞赏亚投行,而特朗普当选后,听说他的团队中有许多人认为奥巴马政府拒绝加入亚投行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加拿大加入亚投行以后,这对亚投行是极大的肯定。因此,我们不排除存在美国新政府会支持亚投行或表示愿意加入亚投行的可能。”《人民日报》的另一篇文章援引了据说是出自特朗普阵营的一些人的观点,该观点指出,只要中国同意不改变亚太地区的现状,美国新政府就有可能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人民日报》还引述了特朗普核心集团成员、前美国中情局局长詹姆斯·伍尔西(James Woolsey)11月1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在特朗普任内,只要中国不挑战现状,美国将接受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领导作用

《人民日报》称,“伍尔西承认中国的领导作用,但也表示亚洲的权力平衡取决于美国的实力,他认为美国反对组建亚投行是一个 ‘战略错误’,并表示新政府应接纳 ‘一带一路’,他希望双方能达成新的协议。”

《人民日报》还刊载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系统协调员尼古拉斯·罗塞利尼(Nicholas Rosellini)的一篇文章,文章赞扬“一带一路”具有积极改变国际形势的潜力。罗塞利尼先生强调,“雄心勃勃的 ‘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涉及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经济走廊,是全球治理的一种新趋势和一次创新性探索。‘一带一路’通过区域合作创造共同繁荣的重要机遇,它将成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加速器。”他还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覆盖70多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及非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倡议致力于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促进沿线国家经贸融合,增进人文交流,同时推动包容性发展与共赢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模式。

经济重心重返中国

原文标题:A Pivot to China?

原文来源:The Hindu, 2016年11月17日

观点摘要:中印两国都已认识到为实现“亚洲世纪”双方可发挥的协同作用,印度的知识优势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面的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印度应努力挖掘“一带一路”的新内涵,为实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和欧亚大陆更紧密的联通添砖加瓦。

 

在坚船利炮和殖民主义改变了贸易格局以及生产和消费格局以前,直到1750年,全球一半的经济产量都来自于亚洲大国。今天,全球财富重心将重回亚洲已是共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透过西方的视角解读战略,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财富重心的转移究竟将带来何种影响尚待深入解析。

西方分析人士更关注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而非亚洲经济的重新崛起。其出发点是,世界需要全球性机构、规则和协议来解决各国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但他们并未对当下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做出回答,那就是谁来制定世界标准,以及制定标准的目的何在。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在亚洲并不起作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就是明证。结盟在亚洲也已失去意义,因为各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力量。抛弃国际规则,例如气候协议,让人们对这些规则能否应对全球性问题产生怀疑。

“华盛顿共识”推动的全球化支配全球决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制定规则的重要机构。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抱怨与贸易制裁相关的“贸易条款”“制约条件”以及知识产权。现在西方又对贸易自由化提出更多限制。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相对优势理论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强调竞争创造财富的观点对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经济、城市化、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和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世界已无指导意义。已延续2000多年的贸易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近年来制定的规则无法促进贸易发展。

特朗普已经认清全球趋势,并开始从联盟、规则和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美国的作用。他支持“美国优先”方针,希望“重启”与俄罗斯“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希望以贸易为双边关系基础,与中国缔结“最牢固的关系”。

亚洲观点

今天,伴随亚洲重返经济中心,塑造全球政治的领导思想应该回归到已延续2000年的商业交易模式,即贸易规则仅限于制定标准和解决争端。亚洲繁荣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经济概念或地缘政治概念,奥巴马未能阻止亚洲制定贸易新规则的事实就是明证。如果我们从西方框架中抽离出来,便会发现中印两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都是文明古国,重要的河流勾勒出它们的国土样貌。两国的战略思想家都不提倡占领他国领土,这与西方国家把控制海洋、结为安全联盟以及推动共同价值观作为组织国际关系最佳方式的战略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在政治思想上,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也指出,宗教宽容和人权并不是西方理念。相比其他文明,中华文明的人文色彩最重,宗教色彩最淡。在印度政治思想中,权威是基于所有人的利益。两个文明古国均认为国王是法律的守护者而非缔造者。两个亚洲大国仍需重建国际关系理论,努力实现自然资源、技术和繁荣共享的全球愿景。为实现这一目标,两国已经在联合国共同努力了半个多世纪。

印度的战略重点

中国巧妙利用全球价值链来影响长期经济核算、重新定义世界大国,而且已经走在了印度前面。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最大商品生产国的地位,印度则可成为最大的服务提供国。服务业将是亚洲未来增长的真正动力,因为财富主要集中在城市,拥有更多年轻人口的印度将具备更大发展优势。

作为唯一同时拥有广泛地方生物多样性和世界级内源性生物技术产业的国家,印度有能力成为新型药品和作物品种等新知识型订单的全球领导者。印度以软件为主导的相关创新全球领先,并具备发展新低碳数字共享经济的基础。今天印度正在利用这一优势制定低成本解决方案,应对城市化、治理、卫生和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分享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案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国际关系具备可持续性这一典型特征,并将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依据。

中国希望印度加入“一带一路”,在欧亚大陆实现由联通主导的贸易发展。中国已经提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议,两国也都认识到双方对实现“亚洲世纪”可发挥的协同作用。印度的知识优势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面的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因此,印度应挖掘“一带一路”的新内涵,为实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和欧亚大陆更紧密的联通添砖加瓦。

互认双方在南海和印度洋自古以来的特殊利益应成为两国达成的战略目标之一,这将有助于两国在核供应国集团成员、全球恐怖主义以及瓜达尔港等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相互理解,形成共识。莫迪总理必须承认,贸易考量将胜过安全忧虑。

《德干先驱报》(Deccan Herald)

印度的机遇与选择

原文标题:Implications, Options for India

原文来源:Deccan Herald, 2016年2月24日

观点摘要:要保持印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要争取和平的环境以及建设与该区域市场相连的基础设施。中巴经济走廊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增长契机。

 

投资额高达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倡议的一项宏伟工程,它或将改变区域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走廊将横贯整个巴基斯坦,联通瓜达尔港和中国西部的新疆喀什,全长3000千米。中国计划铺设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的公路、铁路、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并将瓜达尔港开发为深水港。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它掩饰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意图,尽管中国很快补充说,该倡议旨在将整个亚洲整合为“经济一体化的大陆”,使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受益。在此背景下,中国致力于将亚洲所有国家,尤其是印度,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及其经瓜达尔港打通阿拉伯海的通道,对中国在瞬息万变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满足其地缘战略和经济需求至关重要。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抓住此次权力真空机会,扩大区域影响范围,进一步将其经济和战略利益延伸至巴基斯坦和绕瓜达尔港的波斯湾地区。

一旦中巴经济走廊完全投入运营,中国便能通过瓜达尔获取大部分石油资源。除保障其石油路线安全以外,该线路还将大量缩短运输时间,为中国节省数亿元的花费。更重要的是,这条新路线将避开具有潜在安全威胁的马六甲海峡。瓜达尔港虽然被开发为商业港口,但极有可能服务于中国海军的军事目的,从而威胁印度经海湾的能源路线,也会影响印度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海军行动。因此,印度不能忽视其周边发生的具有深远区域和全球影响的战略变革。虽然接纳“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有助于印度实现自身利益和南亚一体化,但印度的参与对于中国来讲同样重要。中国已经意识到,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亚洲世纪”

从双边角度看,2015年5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发表了印中联合声明,阐明了“亚洲世纪”理念,并提出作为地区和世界政治“大国”,两国的合作关系是实现“亚洲世纪”的关键。印度必须利用这种双边主义的优势,迫使中国停止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印属区域。鉴于中巴经济走廊从中国战略角度来看有其必然性,印度对此是否具有足够的牵制力还存在争议。

或者,印度也可考虑将现有的印巴控制线与《喀布尔协定》一起作为国际边界合法化的选择,但巴基斯坦必须无条件撤回控制锡亚琴地区的声明、停止查谟-克什米尔的代理战争和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行动。鉴于南亚不可调和的态势,这种选择可能会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引起许多麻烦。

对于政治领导人来讲,能否认清现实和抓住历史机遇至关重要。印度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要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要争取和平的环境以及建设与该区域市场相连的基础设施。中巴经济走廊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增长契机。印度如果希望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确保未来十到二十年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劲增长。

印度反对“一带一路”

原文标题:India Opposed to China's“One Belt, One Road”

原文来源:Deccan Herald, 2016年3月3日

观点摘要:印度重申反对“一带一路”。印度外交大臣苏杰生表示,只有通过协商,印度才可能加入这一亚洲多边联通项目。

 

印度外交大臣苏杰生说:“战略利益和联通性倡议之间的交锋正在亚洲大陆上演。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通过协商还是单边决定来实现联通性,我们的选择是共同协商,印度以往的态度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苏杰生在新德里举办的瑞辛纳对话会(Raisina Dialogue)上发表了题为“亚洲:区域和全球联通”的主旨演讲。虽未直接提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他明确指出,印度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宏大联通倡议与另一个同样由中国提出、已有5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亚投行,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印度不仅加入了亚投行,而且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股东。苏杰生说:“只要是通过协商建立联通性,正如亚投行一样,我们都会做出积极回应。但我们看到,有人可能会操控联通性,以影响他人的选择。这样的做法是不值得鼓励的,因为亚洲没有协商一致的安全框架,这会导致不必要的竞争。”

习近平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意在恢复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经济联通,将中国的海岸线与东南亚、海湾和非洲东海岸相连接。他还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复兴横穿中亚的中国和地中海之间的古老纽带。两个项目现在合称“一带一路”规划,中国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力以赴争取他国支持,促使该项目早日开花结果。

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断扩展至印度洋和中亚地区,这让印度心生不安。苏杰生说:“联通性应该分散国家竞争而不是增加区域紧张局势。”印度一直在推行自己的联通项目,与南亚邻国达成协议,根据“东进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并与阿富汗、伊朗、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合作。

没有理由拒绝“一带一路”

原文标题:No Reason to Resist OBOR Project

原文来源:Deccan Herald, 2016年11月19日

观点摘要:脱离可能改变全球贸易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置身事外、远观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并分享收益,只能让印度错失良机。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贸易活动的开展,这项总投资46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成为重要的里程碑,取得了重大成果。该项目雄心勃勃,意在通过公路、铁路、石油管道、光纤电缆等连接中国喀什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贸易走廊将大大缩短中国与波斯湾和非洲的贸易路程。该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发电和特别经济区建设方面,这将带动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尽管中巴经济走廊潜力巨大,但仍面临诸多质疑。鉴于巴基斯坦局势不稳,多数人对该项目并不看好。

中巴经济走廊贸易活动的启动本可以打消一些人的疑虑,但对整个项目来说,建设工作并不是最艰难的。受大批武装分子和恐怖主义组织在俾路支省的侵扰,能否保障项目基础设施和工作人员安全才是真正的挑战。虽然巴基斯坦已组建专门的安全部队,确保项目实施,以消除中国的担忧,但是这一举措是否有效仍有待观察。就在瓜达尔港口贸易活动开始的前一天,“伊斯兰国”袭击了俾路支省的一个苏菲派圣祠,造成数十人死亡。虽然该袭击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无关,但事件本身表明了极端组织对俾路支省的安全和稳定构成持续威胁。巴基斯坦政府一直指责印度和其他区域大国是导致该省安全问题的主要推手。虽然这种指责可能会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从其自身问题上转移开,但目前迫切需要一种解决俾路支省相对隔绝以及能使巴基斯坦与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断绝联系的新举措。否则,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性仍然脆弱,这将严重影响该项目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于印度来说,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新考虑“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印度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因为该线路要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但印度拒绝参与可能有益于印度和全球贸易的“一带一路”其他项目则令人费解。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它已然成为现实。与该走廊一样,假以时日,“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也终将实现。脱离可能改变全球贸易的“一带一路”倡议不符合印度利益。置身事外、远观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并分享收益,只能让印度错失良机。

《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

“一带一路”,印度应该如何抉择?

原文标题:India should Consider the Right Road for Asian Economies

原文来源:Hindustan Times, 2016年2月17日

观点摘要:对印度来说,明智的做法是将部分“一带一路”项目纳入本国规划,从而建立完整、统一的新兴亚洲经济结构。

 

“一带一路”在印度引起广泛热议。该规划旨在通过多个预计对外投资达5000亿美元的经济走廊,将60多个亚非国家与欧洲相联通。无论其实施结果如何,这一辉煌构想已吸引了印度战略核心领域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决策者。印度政界就如何应对“一带一路”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人建议利用印度洋地理优势,以本国战略与中国相抗衡;也有人认为印度资源不及中国丰富,所以应支持部分“一带一路”项目,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事实上,印度可以在过去15年中确立的许多战略伙伴关系和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发展蓝图。我们可以将“东望政策”(Look-East,现称“东进政策”Act-East)、“联通中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印非对话”等框架连同我们在阿富汗和西亚的合作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大规划。该规划还可进一步结合国际北南贸易走廊、“季风计划”“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计划。“一带一路”就是融合一系列古今发展举措而形成的统一规划。

然而,中国提出这一规划有其特殊内因。过去25年中,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形成巨大产能并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随着经济放缓,这些产能无法在国内充分消化。因此,中国企业极力寻求释放其过剩产能的新出口,当然,此类投资也会增加风险。

印度面临的重任首先是在未来20年内建设本国基础设施。中国的宏大规划会引起地缘政治骚动,印度、日本、东南亚和美国均已对此表示不安。正如2011年美国宣布“新丝绸之路”战略时,俄罗斯、中国和伊朗提出了反对意见一样,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也遭到反对,欧美将其视为俄罗斯进一步控制苏联地区的计划。俄中两国发表了整合“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声明,但具体如何整合目前尚不清楚。欧亚经济联盟属于关税同盟,短期内任何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都无法与中国建立关税同盟。

印度很快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并希望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联系。届时,“一带一路”一定会被提上议程,因此印度政府必须支持部分“一带一路”项目。鉴于与印度的贸易额以及印度市场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项目也亟须印度加入。

印度总有人呼吁,应提出新的国际规划与“一带一路”相抗衡,但明智的做法是将部分“一带一路”项目纳入印度本国规划,使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竞争,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完整统一的新兴亚洲经济结构。

“一带一路”能否遍地开花?

原文标题:Can China Realize its One Belt, One Road Dream?

原文来源:Hindustan Times, 2016年6月6日

观点摘要:“一带一路”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小觑。

 

中国于2013年9月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其基本理念是以中国建造的陆海运输通道将中国的生产中心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自然资源中心相连。同时,它将有效利用中国庞大但迄今闲置的经济、人力和技术储备,并获得急需的投资回报。“一带一路”融合了地缘和外交目标,旨在解决一系列国内问题。

中国称愿意投巨资发展基础设施,虽然这可能与已达成的一些多边和双边协议重合,但中国政府承诺的财政支出估计仍然会超过3000亿美元。该倡议可能重塑边境,打破地缘战略平衡和中国的区域地位现状。项目计划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完成。

“一带一路”宣传最多的是直接影响印度的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4月在伊斯兰堡宣布项目启动,据巴基斯坦分析家评估,该项目总投入将达460亿美元。2015年5月习近平出访白俄罗斯时签署了近20项价值157亿美元的协议,并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期间签订其他一系列协议,这标志着“一带一路”项目第二阶段的启动。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借由“一带一路”,中国公开支持巴基斯坦的领土要求,消除了在查谟(Jammu)和克什米尔问题上长达六十多年的争议。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期的重组同样是基于保护中国海外资产的需求,而改组后的解放军西部战区的职能将涵盖保护像中巴经济走廊这样的中国海外投资和项目。中国还表示将在中巴经济走廊部署一个师的“私人军队”。

中国正在敦促印度签署的孟中印缅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构成部分。然而,开放孟中印缅走廊将意味着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印度东北地区,该地区目前交通不畅导致本国商品和人口流动困难。而且,走廊的开放也可能使中国非法移民定居印度人烟稀少的东北部。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大额贷款和援助将提高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在贸易关系中的金融权力。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均加入了“一带一路”。私人投资者和贷款机构对该项目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至少有20个欧洲国家正在与中国展开谈判。

同时,中国资金充裕的国有企业也将参与其中。中国官方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已有80多家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超过30家企业制定了海外法律风险防范计划。2016年3月14日,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将为中国金融机构节省近15亿美元的税收。

然而,“一带一路”的推进困难重重。2015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指出,恶劣的地形、政治动荡以及地缘政治威胁将对“一带一路”产生不利影响。鉴于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非常警惕,他提醒中国要小心谨慎,尽量不公开挑战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其他中国学者和战略分析家指出,除俄罗斯外,印度、美国和日本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他们可能会阻碍中国的计划。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包括:保护中国计划兴建的贯穿65个国家、长达8.1万公里的高铁;将中亚五国和土耳其纳入“一带一路”会给伊斯兰极端组织援助新疆分裂分子提供便利;保障中巴经济走廊在俾路支省的51个项目,该省是全球最脆弱、暴乱最频发的地区。以上因素严重制约着“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电报网(The Wire)

“一带一路”并非猛虎

原文标题:Who's Afraid of One Belt One Road?

原文来源:The Wire, 2016年6月3日

观点摘要:印度不必为中巴经济走廊表示担忧,因为印度是多极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和中国都需要印度这一合作伙伴。

 

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伊朗期间,签署了《恰巴哈尔港口发展协定》以及连接印度、阿富汗和伊朗贸易及过境走廊的三方协定,这一举措在印度国内再次引起热议,面对“一带一路”印度应采取何种立场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一带一路”规模宏大,视野高远,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在全球配置技术、人力、金融和政治等重要资源,因此,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官员和评论人员也多次对其进行细节上的阐述,以努力争取更多国家的参与,例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决策者开展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一带一路”是在中亚发起的,目前中国已经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并承诺将在中亚大举投资,带动该地区发展。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出资近160亿美元,支持中亚建设4000公里的铁路和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中国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另一个重要互动者是俄罗斯。乌克兰事件以后,俄罗斯与西方疏离,最终放弃俄罗斯本可以连接海参崴到里斯本的“大欧洲”项目,中国却从中受益,并与俄罗斯建立了能源、金融、技术和国防纽带。俄罗斯因此接受中国在中亚的存在,并决定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欧亚经济联盟项目”与“一带一路”相对接。

2013年10月,习近平与东盟国家接触,试图借助14世纪时探索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国航海家郑和,将这些国家纳入其海上航线,建立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关系。此后,习近平于2014年1月会见了海湾合作委员会代表团,试图将西亚也纳入“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的驱动因素

在推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充分考虑了国内、国外两个因素。实现全国31个省份的共同发展是其主要出发点,各省均已表态要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西部省份青海表示将建设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以连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和国家;沿海省份广东将启动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分别在越南和缅甸兴建发电厂和炼油厂。新疆在实施“一带一路”项目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乌鲁木齐、喀什和霍尔果斯等将成为这些路线的枢纽。“一带一路”相关项目还将为中国的钢铁、水泥和建筑材料的过剩产能以及盈余的财政储备提供出口。

清华大学教授王霆懿说,虽然“一带一路”有中国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联系的利益推动,但它同时也是由“大欧亚思想”愿景所驱动的,即“加强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建设“双赢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印度前外长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规划,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和安全目的,它是“中国构建的大陆-海洋地缘战略”。

中巴经济走廊

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影响方面,印度最关注的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2015年4月,在51个协议的基础上达成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涵盖一系列公路、铁路和能源子项目。它们从瓜达尔港口辐射开来,项目总价值达460亿美元。走廊建设将为巴基斯坦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建成后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增加2% ~2.5%。中巴经济走廊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

瓜达尔港将被建成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至400万吨的深水港口。从卡拉奇到拉合尔全长1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即将竣工;从拉瓦尔品第到中国边境的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将得以重建;巴基斯坦的国内铁路线也将全面升级扩建,并将建成连接新疆喀什的道路和铁路网。油气管道也是在建项目,其中包括铺设一条从瓜达尔港到纳瓦布沙阿的天然气管道,以运输伊朗的天然气。大部分资金将用于能源项目,除可再生能源、煤炭和液化天然气项目外,这些资金还将在2018至2020年用于开发约1.04万兆瓦的电力。此外,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已经在建一条长达800千米的光纤,以促进远程通信。这些项目将借助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带动巴基斯坦经济发展。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将中巴经济走廊描述为“一半发展规划,一半战略布局”。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规模巨大,尤其是在落后地区,这显然是在努力解除巴基斯坦带来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给中国造成不小安全威胁的极端分子、恐怖分子就藏匿于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地区,据说他们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均有联系,该组织还将中国以及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建设项目锁定为暴力袭击目标。

由中国公司开发和经营的瓜达尔港将给中国带来经济和战略的双重优势。从此,中国从海湾地区采购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通过新的路线输送,成功绕过西方势力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成为实兑(缅甸西部港市)-昆明油气管道的一条替代路线。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回应

印度官方对“一带一路”的回应一直较为谨慎,且相对静默,但仔细阅读学术著作和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深表忧虑。印度与一些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观点相同,都认为“一带一路”远不是一个基于广泛和实质性合作的项目,事实上可能成为中国扩大其亚洲影响力的工具。

中巴经济走廊更是直接戳中印度的痛点。该项目是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后的一个月内公布的,文件强调了在亚洲进行广泛磋商的必要性。但显然,中国并未与印度协商,中巴经济走廊被认为是既成事实。虽然印度赞同中国以发展来解决极端主义问题的立场,但无法接受中巴经济走廊的物流项目自由通过大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印度官方认为,中国的倡议缺乏协商基础。2016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的题为“亚洲联通”的瑞辛纳对话开幕式上,印度外交大臣苏杰生说:“关键问题是,我们将通过协商还是更多单方决定来建立我们的联通性。……不能否认,其他人可能会利用硬件的互联互通来影响他人的选择。”

印度的联通项目

印度认为,亚洲的物流现状并不像其表面看来的那样暗淡。虽然“一带一路”两年前首次公布时吸引了全球目光,但需要认识到,印度本身就处于一些主要区域互联互通项目的中心。这些联通项目也许缺乏“一带一路”的巨大价值,但整合后会吸引坚定的合作伙伴,并有能力将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转变为印度的优势,因此,印度没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感到不安。

印度最重要的联通项目是从伊朗的恰巴哈尔港到阿富汗的贸易和过境走廊建设,印度还援建了606号公路扎兰-德拉拉姆(Zaranj -Delaram),用于联通贸易过境走廊与阿富汗的公路网。该项目对印度具有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印度通往阿富汗的道路从此可以畅行无阻,同时印度与伊朗能够携手阻挡塔利班的破坏,共同促进阿富汗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从长远来看,印度将能够遏制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境内所谓“战略深入”的要求,这在阿富汗已经造成大量伤亡和巨大破坏。但这一项目对印度的重要性远不至此,因为它将为印度提供一条穿越阿富汗北部相对平静的高速公路,这条公路贯通5个中亚共和国,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国际南北过境走廊是与印度相关的另一个联通项目。该项目于2000年9月首次提出,比“一带一路”早十多年。走廊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连接印度、伊朗和俄罗斯,建立从印度到欧洲经海湾、中亚和俄罗斯的多模式连接(轮船-铁路-公路)。这一伙伴关系后来不断扩大,土耳其和其他中亚共和国也被纳入进来。2014年8月还成功进行了一次试运行以检测其可行性,随后于2015年9月通过了过境和海关协定。

最近,印度内阁批准印度加入《阿什哈巴德协定》(Ashgabat Agreement),这将使一系列联通项目得以切实推进。汇集印度、阿曼、伊朗和中亚各共和国的多模式联运协定于2011年4月启动,比“一带一路”早两年,其路线将与国际南北过境走廊路线紧密相连。

印度正在考虑一些周边联通建议,如在孟加拉湾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建设一个干船坞,提供造船设施,使其承担海上枢纽的作用。同样,印度希望在战略要塞港口——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重启一个已有80年历史的油库,并建成一个石油中心。另外,印度还宣布将在南亚发展一些总价值达50亿美元的联通项目。

与印度关系最为直接的“一带一路”项目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该项目计划在4个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促进贸易便利化。这一连接加尔各答和中国西南部城市昆明的陆海空联通网络将耗资约22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走廊建设的最初设想,2013年12月,四国终于正式签署协议,该项目被视为“一带一路”联通项目的一部分。加尔各答港的繁荣发展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潜力将为印度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而中国则将获得绕过马六甲海峡的另一运输线。显然,中国不能独占亚洲主要联通项目,印度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有利于本国经济和地缘政治的重要项目中起主导作用。

其他影响因素

印度除了在本地区的一系列联通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外,也能够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项目中有所作为,这不仅能检验中国的意图,还能促使其形成更加合作的态度。

第一,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认识到需要与主要伙伴(如印度)进行更广泛、密切的对话,这些国家的参与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因此,中国官员和学者都急于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015年8月提交给剑桥研究会议的一篇论文写道:“‘一带一路’仍然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实际上,中国国内以及国际上关于新丝绸之路的争论和探讨从未停息。”作者指出,项目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复杂的宗教和种族问题,猖獗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区域历史分歧以及地缘政治利益的竞争等。中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说:“这个设想仍处于规划阶段,需要多年才能实现,并将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最后,一位前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卢先堃指出,“‘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对沿线所有国家都有具体安排的既定计划”,项目的许多方面在具体实施前都需要“开发、设计和咨询”。

第二,中国已经发现实现“一带一路”需要解决各种难题。有研究文章指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认识鸿沟。西方也有观察家认为,双方关系是“不自然的”。除上述地缘政治问题外,“一带一路”项目的运营、财政、法律、监管以及主权风险也不容小觑,因为项目涉及多个国家,各国在地理、政治和经济形势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经济学人智库2015年4月发布的一份关于“一带一路”的报告指出,政府的更迭可能会使某些已经批准的项目陷入危机,如斯里兰卡;另外,当地一些社会团体也可能质疑项目带来的环境影响,从而导致某些项目暂时搁置,柬埔寨和缅甸的水坝建设近期就面临这一尴尬。

因此,“一带一路”项目初期会以中国为中心似乎不足为奇,中国学者的评论目前大多聚焦在参与国的密切合作上。《财经》记者黄一平和一位清华大学研究国际关系的副教授说,如果中国采用粗暴的“大国外交”方式和过度集中规划,“一带一路”将前景堪忧。2015年10月在乌兰巴托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中国学者强调实施“一带一路”应注重“三个共同”,即共同设计、共同协作、共享利益。卢先堃也表示:“‘一带一路’需要融入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把该倡议强加给他们。”有专家指出,中国项目的实施应注意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正如苏杰生所讲,除了“贯穿亚洲的共同文化和文明主线”外,亚洲的联通还需要考虑“机构、监管、法律、数字化、金融和商业联系”等因素。

第三,巴基斯坦境内已经出现妨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问题,这使印度确信,在地图上绘制路线要比具体实施容易得多。到目前为止,中巴经济走廊几乎所有方面都存在争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困难不断。省议会对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路线,以及财务不够透明提出批评,还有来自俾路支民族主义者和瓜达尔居民的抗议。出于对大规模外来移民的担忧,俾路支人开始攻击中国项目和工人,而瓜达尔居民则担心他们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巴方已部署了一支由1万人组成的专门部队,保护中国工人。虽然中巴双方仍在不懈努力,但从这一“旗舰”项目的推进现状来看,其他“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起来也很可能异常困难。为了转移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注意力,巴基斯坦陆军总长谢里夫宣布印度已“公开挑战”中巴经济走廊,并“公然参与破坏巴基斯坦的稳定”。

第四,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似乎已经察觉到,一些亚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心存疑虑。因此,中国学者反复宣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不同:“一带一路”不是占领的产物,不会成为“地缘政治工具”,并欢迎所有国家,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加入。

为充分消除疑虑,中国学者指出,中国需要通过“新的外交手段”“改善形象”,与周边国家“扩大友好关系”。中国国内的评论倾向于弱化“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特征,“一带一路”愿景文件和行动计划也都更突出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吸引沿线国家。

规划指出,亚洲各国要注重政策协调,努力推动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并最终实现“民心相通”。规划还指出,在贸易、金融和投资等关键领域如果没有政策协调,“一带一路”将毫无意义。因此“一带一路”虽由中国提出,但它已不再是一个专属于中国的计划。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其成为全亚洲的共同事业。

多极亚洲

苏杰生在瑞辛纳对话会的开幕式上敦促中国避免通过单边决定推动其联通项目,因为这将使其具有典型的地缘政治特征。他指出,亚洲“没有协商一致的安全框架”,因此还需小心谨慎。他提出“多极亚洲”的主张,认为实现该主张最好通过“开放式磋商来探讨联通性未来”。他的观点是将联通性问题置于新兴的区域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并强调目前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的性质,印度将以何种身份对其进行界定,以及印度最终将怎样适应这些新秩序等诸多问题的重要性。不幸的是,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这些问题的讨论常常被“零和思维”所扭曲,这种思维是一种将“我们”和“他们”严格区分开来的二分化观点,这也是印度对中国相关举措和项目的学术反应。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强烈的使命感,这样一个大国必将与印度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等不同领域展开竞争。然而,即使如此,两国依然拥有更大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印中两国共同探索如何协调各自所长,以取得惠及双方的更好结果。这种合作努力可以通过金砖国家、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甚至联合国安理会等双边和多边论坛实现,当然也可以在“一带一路”领域内展开。

两国都充分认识到加深亚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性。亚洲资源丰富,但无法将它们转移到有资源需求的市场。如果联通性项目是在各利益方之间进行协商,并根据合作原则提出决议,项目的战略价值将逐渐让位于更为重要的经济价值,这就是中国决策者最近一直强调的真正的“双赢”。这种协商决议的方式将有助于印度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以及在促进与中亚和俄罗斯联通的多个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适用于安全问题,未来几年似乎还不可能构建完善的亚洲安全框架,但同时也没有尖锐的二分观点会永远割裂世界主要大国。亚洲将继续拥有代表不同利益的多极,尽管它们也会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印度当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确定自己的具体立场。

因此,虽然印度有充分理由密切关注与瓜达尔港有关的事态发展,但没有理由感到绝望,因为在恰巴哈尔港的地位和与阿曼海军的伙伴关系上,印度也有自己的资本。事实上,印度在海湾的影响力比中国大得多,并且在应对该地区冲突的安全问题方面接受度更高。该地区主要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也会避免与世界大国建立牢固的联盟。他们会像印度一样,将普遍采取灵活一致的政策。多极亚洲已经存在,而且印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必要担心“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和中国都需要印度这一合作伙伴。

印度不应与“一带一路”失之交臂

原文标题:Why India must Embrace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Plan

原文来源:The Wire, 2016年8月13日

观点摘要:拒绝“一带一路”,印度在南亚只会更加孤立,其区域霸权也会快速终结。更不可原谅的是,印度将失去利用中国经济优势促进印度自身发展的绝佳机会。

 

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本周访问印度视为冷战结束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外交序幕之一,因为这次访问可能影响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同时也很可能关系到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王毅此访的两个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改变印度对中国的错误印象,使其不再认为中国是其上月未能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的主要推手;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准确了解印度在中美关于南海问题不断升级的对抗中所持的立场。周五在果阿邦,王毅明确声明,果阿邦对于印度未能成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普遍印象是错误的。

中国显然认为有必要澄清事实,因为虽然印度支持国际法庭的裁决,即中国应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同时印度也强烈主张相关国家应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谈判意味着协调、包容,所以中国将印度列入支持其立场的国家之一。但是西方政府和印度媒体认为,印度的声明是对西方观点的支持,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仅意味着商业船只,也意味着军舰的自由航行。莫迪总理决定,4个月后派遣四艘印度军舰加入美日特遣部队驶过南海。两个月后即将召开金砖国家峰会,在此关键时刻,消除疑虑对中国来说迫在眉睫。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大多数印度分析人士并不相信中国愿意解决老问题,从而与印度在未来携手合作。我们看到,198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与印度持平,2014年却已是印度人均收入的4倍;中国在短短40年间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发展为世界最大贸易国,2015年出口额已高达2.1万亿美元。

中国的变化让我们既羡慕又吃惊。2004年,中国从零开始,在不到11年的时间里建成了长达1.9万公里的动车网,每天有4000列火车对开。中国还在短短6个月内使用本国工程师设计制造的超强挖泥船在南海永暑礁建成一个简易机场。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那么,我们还能为中国提供什么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呢?

答案惊人地简单: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印度的软实力。但是中国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战争。中国的一切发展都得益于世界贸易,贸易兴旺有赖和平,因此,战争对贸易构成最大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中国比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意义重大。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目标与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一直强调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政府和媒体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家意识逐渐苏醒的巨人,其国家意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中国决心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重获其“中央王国(中国)”的地位。

中国的外交政策同时体现出两种动机,其领导人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有着这样的国家愿景。两位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尤其是东太平洋霸权构成挑战。他们认为,在这一地区,权力重心已经转向中国,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快于美国,权力的天平就会继续向中国倾斜。他们最担心的是,这种权力的倾斜可能失控并引发战争。中国的双重动机在其南沙群岛永暑礁飞机跑道建设声明中清晰可见。很显然,中国计划在争议水域为其领土主张创造条件,并在必要时将其用做军用机场;即使如此,中国仍坚称机场主要会被用做通信和搜索救援行动的基地,以提高该地区商业航运的安全性。

刺激计划

2011年,中国的财政刺激计划结束时,国内需求再次下降。绝望中,中国生产商为提高出口额,开始以低廉价格倾销,直到2015年钢产量达到1亿吨。这使美国钢铁价格在2015年下半年下降了39%,并迫使美国钢铁公司裁员达四分之一。危机已蔓延到全球其他钢铁生产商,如英国康力斯集团(Corus)和阿塞洛米塔尔钢铁集团(Arcelor Mittal)。目前中国约有2亿吨的剩余钢铁产能,并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淘汰1.5亿吨。煤炭开采和火力发电也不例外。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增加30万兆瓦的发电量,超过印度总发电量,但其国内电力的需求几乎毫无增加。为容纳新建电厂,现有电厂的发电量仅占其总发电量的50%左右。水泥、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厂,甚至服装行业都面临同样困境。

然而,相比重型机械制造业和建筑行业,上述行业面临的问题则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如果封存钢铁、水泥和发电厂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在过剩产能得以消化之前不会新建工厂。这意味着,虽然钢铁生产可能下降20%,机床、起重机、锻造和高炉的生产将降为零,那么,重型机械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在此期间将何去何从?工人怎么办?这些问题是中国政府无法忽略的。

事实证明,关闭多余的钢铁厂、水泥厂、发电站和煤矿也并非易事。为缓和国内经济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又一次“软着陆”,中央政府在经过两年磕磕绊绊的努力后,于2016年1月通过《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称,政府计划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巨大的过剩产能,即在不过度刺激需求的情况下,关闭无法存活的企业和买断冗余工人工龄。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在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投资已经形成了一个连锁利益网。煤的需求取决于电力需求,电力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铁和水泥的需求,而钢铁和水泥的需求又取决于对房地产的需求,但大多数煤炭资源集中在中国较贫困的地区,如在内蒙古,煤炭开采不仅是许多地方的主要就业来源,而且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因此,关闭一些厂子和辞退工人的做法很快会在煤炭储量丰富的省份造成动荡。

中央和地方的改革拉锯渐渐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布仅仅4个月后,2016年4月中央发出明确指示,职工再就业后才允许这些工厂和矿山关闭。显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目前,中国领导人尚未出台经济复苏的全面计划,但他们知道,如果这些行业至少可以得到部分订单,他们面临的问题都会更易解决。中国政府目前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推出新的财政刺激计划,解决企业订单;另一种是在海外投资工业和基础设施。海外投资成为唯一出路,这就是中国日益重视“一带一路”的原因。但是只有得到印度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才能显著缓解中国的过剩产能。因为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足以吸纳中国钢铁、水泥、塑料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巨大过剩产能的大国。

印度的利益

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来,大多印度分析人士认为它是一种威胁而非机遇。只有少数人,而且几乎都是经济学家,视之为难得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印度可以借中国的“一带一路”实现印度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并为促进工业化发展和提高就业铺平道路。结果究竟如何将完全取决于印度的意愿。

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是,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快速发展(这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却并不困难,因为中国拥有金融资本、技术,最重要的是,这一举措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是其国家利益所在。另外,中国计划建造的隧道、公路和铁路网将打通南亚的自然屏障——喜马拉雅,从而打破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地理霸权。拒绝“一带一路”,印度在南亚只会更加孤立,其区域霸权也会快速终结。更不可原谅的是,印度将失去利用中国的经济优势促进印度自身发展的绝佳机会。要避免这一恶果,就应加入“一带一路”,邀请中国投资印度的基础设施,并利用其建立的交通便利,增加与其他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贸易和投资。

这一切都取决于王毅的访问结果。如果印度坚持立场,认为解决南海冲突必须基于规则,并重申规则必须通过相关国家的谈判而非对抗来制定,同时如果印度提出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国的忧虑将在两方面得到明显缓解,印中两国就可能通过金砖国家和其他论坛进一步开展战略合作。

《电讯报》(The Telegraph)

莫迪之行蒙阴影

原文标题:China Shadow Hovers over Iran Visit

原文来源:The Telegraph, 2016年5月16日

观点摘要:印度不应试图与中国竞争,而应以开放的态度引入符合印度规划的“一带一路”元素。

 

印度总理莫迪将奋力赶超中国在中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他本周末出访德黑兰是规划已久的行程,以弥补过去四年印度迫于美国压力而接受美国对伊政策。有高级官员称,莫迪和伊朗总统鲁哈尼不大可能在其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及中国,但伊朗支持中国在该地区的新贸易联通项目将影响双方会谈走向。

印度总理将于周日抵达德黑兰,进行为期两天的独立访问。印度政府希望借此机会与伊朗签署阿曼湾具有战略意义的恰巴哈尔港商业合约,并形成一项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三边过境公约。除了会见鲁哈尼,莫迪还可能会见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

莫迪出访期间,阿富汗将与中国签署加入“一带一路”的协议。印度认为,通过建立铁路、高速公路和海路网络来连接中国与东非、中亚和欧洲的“一带一路”规模庞大,是中国努力确立其主导地位的一种手段。

哈梅内伊称赞中国在伊朗不断增长的运输和贸易活动,2016年2月抵达德黑兰的首趟直通列车是对双方友好关系的最好诠释。

纳伦德拉·莫迪

伊朗问题专家和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研究员朱娜·新·罗伊(Meena Singh Roy)对《电讯报》说:“总理此访非常重要,关系着印度一些未决的连接项目能否签署,但是伊朗人对我们有更多期待,如何不负这种期待将是总理此行的最大挑战。”伊朗人的期待不无理由,在解除制裁和放松管制后,伊朗这一新兴经济体得到全球前所未有的关注。自2012年印度前总理辛格最后一次访问德黑兰后,印度大幅削减来自伊朗的石油进口。伊朗从2012年印度第二大原油供应商下滑至2015年的第九位。

但在与伊朗、欧盟、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中国签署核协议的前夕,印度试图恢复两国关系。运输部长尼廷·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出访伊朗,并致力于帮助德黑兰开发恰巴哈尔港。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间隙,莫迪和鲁哈尼进行会谈,决定开发一条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走廊计划通过伊朗的阿巴斯港联通俄罗斯和印度。然而一年后,中国已赶超印度提前开通通往伊朗的铁路线,甚至还使用了本属于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道路基础设施。

印度与伊朗的贸易仍然面临困境。由于美国禁止大多对伊朗贸易以美元结算,欧洲银行担心,与伊朗即使以欧元交易也可能使其与美国产生摩擦。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去年明确表示,印度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单边”倡议,由中国政府发起,几乎没有尝试与相关国家建立更广泛的共识。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的罗伊认为,印度不应试图与中国竞争,甚至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将“一带一路”中适合印度的元素与印度的规划结合起来。他说:“在有融合的地方,使用由中国或其他任何人建造的基础设施合乎情理。我们必须避开竞争,关注我们的优势,兑现我们的承诺,这才是我们要坚持的。”

《每日新闻与分析》(Daily News and Analysis)

印度如何从中国的丝路项目中获益?

原文标题:How China's Silk Road Project can Benefit India?

原文来源:Daily News and Analysis, 2016年5月18日

观点摘要:拒绝“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将不仅失去道路联通等切实利益,还将损失通过外交手段扩大影响力的无形利益。

 

很难理解印度政府为何坚持拒绝“一带一路”倡议的任何内容。不少印度专家、学者已不止一次地强调,与中国合作符合印度的利益。这些政策研究学者和战略家没有一个是亲中国者或中国乐观主义者。相反,他们中许多人是美国反华“轴心”的坚定支持者以及华盛顿-德里-东京轴心的拥护者。他们的理由是,印度应该抛却意识形态的顾虑,从实用主义出发加入“一带一路”。经济增长、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工业走廊基础设施,以及电信、贸易、旅游和能源运输中心等方面的考虑都要求印度抓住“一带一路”抛出的橄榄枝。事实上,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参与“一带一路”可以使印度更有效地实施自己的“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项目。它们与“一带一路”不仅不会冲突,反而可以相融合,从而实现经济和战略效益的最大化。中国已经不止一次表态愿意与印度和南亚就“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项目开展合作,也提出愿意重新调整“一带一路”,使之更易为印度所接受。然而,印度目前依然不为所动。既然“一带一路”将是一个长达35年的持续性项目,印度政府不可能永远将其拒之门外。而且中国和其他国家,包括俄罗斯,都没有放弃说服印度加入这一倡议。

5月9日至10日在广州举办的亚欧互联互通媒体对话会引发了印度对“一带一路”与印度发展的多种思考。来自亚欧会议成员国的媒体、企业、政府和智库等2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媒体在“培养公共意识,促进多方合作”中的作用。会议由中国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蒙古、新西兰和新加坡共同举办。虽然印度政府不参与“一带一路”相关活动,但印度人,特别是媒体人会定期受邀参加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联通会议。如果印度选择参与“一带一路”,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印度一定会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如果印度缺席,巴基斯坦似乎会成为主导这一场合的英美轴心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毋庸置疑,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在此类论坛上的领导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些机会来“管理”公众观念。

如果印度政府能够参与其中,即使仅仅进入第二轨道,印度也将成为焦点,彰显本国风范,不仅在广州,而且在任何此类亚欧会议上都能先声夺人。没有印度官方的参与,印度媒体代表只能依赖其发言内容来主导一些会议,分享其观点和信息。这些媒体代表最多只是知情的参与者,在政策制定上几乎没有权威或话语权,这是会议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清楚的事实。然而,他们能受邀参会并阐述其思考和建议已经表明,会议组织者对印度、印度在亚洲的重要角色、印度与欧洲的联系、印度对新兴全球倡议的参与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认可。

参加此类会议并在国际论坛上产生影响力的事实证明,印度具备一定的“软实力”,这一实力利国利民。因此,拒绝诸如“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印度不仅将失去可预见的道路联通等切实利益,还将损失通过外交手段扩大其影响力的无形利益。

《德干记事报》(Deccan Chronicle)

莫迪在德黑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原文标题:In Tehran, Modi could Play Wider Role

原文来源:Deccan Chronicle, 2016年5月21日

观点摘要:印度与伊朗建立的联系实际上是“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它将我们的项目与“一带一路”对接,确保我们急需的道路联通能早日实现。事实上,对印度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像中国一样快速启动项目建设。

 

印度总理莫迪与海湾国家定期且频繁的交往让许多观察家倍感疑惑。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大量接触后,莫迪于今年4月又前往利雅得。两次访问增进了印度与阿拉伯主要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这种密切联系对加强印度与阿拉伯主要国家在安全和国防上的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下周初,莫迪访问伊朗将使印度在该地区发挥更大战略影响,这关系到我们的长远利益。伊朗石油储备排全球第四,天然气储备位列全球第二。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解除后,印度和伊朗有望扩大能源合作。对伊朗制裁前,伊朗是印度第二大石油供应国,占印度原油进口量的近11%,目前印度对伊朗石油的进口正逐渐恢复至以前的水平。作为回报,伊朗预计将向印度提供烃加工业的大型项目,特别是法扎德 -B(Farzad-B)油气田的开发,努力在伊朗-阿曼-印度海底输气管道方案上取得进展,并可能同意印度参与伊朗的炼油和石化项目。

然而,莫迪访伊的重要性远远超出能源利益。伊朗对印度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经贸易和过境走廊通往阿富汗、中亚以及俄罗斯和欧洲的门户。位于阿曼湾的恰巴哈尔港距离霍尔木兹海峡300千米,距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150千米,是伊朗距印度最近的港口,该港口在这些区域联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伊朗已将该港开发为深水港口和工业区。印度致力于分两个阶段进一步开发该港口:第一阶段将投资8500万美元开发一个集装箱码头和一个多功能货物码头;第二阶段将进一步投资1.1亿美元,建造一条长达900千米的铁路线,连接恰巴哈尔港和阿富汗的哈加嘎科(Hajigak)铁矿,与印度已经建成的606号高速公路(Zaranj-Delaram)并行。

伊朗总统鲁哈尼说,恰巴哈尔具有“连接整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实现这一联通只需建立一个公路网:从恰巴哈尔通往阿富汗北部,从赫拉特到马扎里沙里夫,然后穿过各中亚共和国最后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该公路网建成后,将是通往中亚最短、最安全的道路。南北过境走廊是该公路网的补充,走廊始于伊朗的阿巴斯港,向西通往阿斯塔纳、巴库,跨越里海直至阿斯特拉罕,最后与俄罗斯道路网络相联通。就恰巴哈尔港口建设和区域联通达成一致是莫迪总理此次访问的重中之重。

因此,与阿拉伯海湾国家对印度的能源和经济利益至关重要不同,伊朗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将印度的能源、经济和战略空间大幅扩大到其他无法通过陆路到达的地区。在实现这些潜力方面,印度面临两大挑战:第一,在发展与伊朗的关系方面,中国是印度获取伊朗关注的主要竞争对手。第二,印度正在与伊朗建立战略关系,而印度重要的阿拉伯伙伴国对伊朗持敌对态度。

一些伊朗评论家提醒道,在发展与伊朗的关系时,印度应考虑伊朗外交政策的“长远”规划,即伊朗会与中国和俄罗斯合作,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相抗衡,印度应明确哪种合作关系最符合其利益。这种冷战思维未免简单片面。但事实上,全球形势可能会更加复杂,为应对具体问题和挑战,各国会寻求各种各样的关系。日本预计将与印度合作,提供贷款和投资开发恰巴哈尔港就是例证。

一些印度观察家指出,印度的互联互通项目可能与中国通过陆路和海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相联通的“一带一路”项目产生竞争或对其构成挑战。这显然是多虑了,一方面,“一带一路”不是靠中国一个国家就可以实现的项目,没有相关国家在政治、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将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亚洲项目。另一方面,虽然伊朗已表示支持“一带一路”,但我们与伊朗建立的联系实际上是“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它将我们的项目与“一带一路”对接起来,确保我们急需的道路联通能早日实现。事实上,对印度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像中国一样快速启动项目建设,中国已经建成从义乌到德黑兰全程10500千米的“丝路专列”。

伊朗与阿拉伯酋长国之间的矛盾对地区安全与稳定带来更大挑战,因为这些伊斯兰大国间持续的冲突和代理战争很容易恶化为全面冲突,给印度和该地区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印度应放弃其不参与南亚之外争端的传统态度,并通过外交努力应对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不满和猜疑。

在伊朗,莫迪应以最大的善意和尊重使印度及其领导人在这个国家享有更高威望,并讨论如何与海湾国家在交往中重建信心与信任,唯有如此,他的访问才能受到欢迎。

《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

反华政策实为下策

原文标题:Anti-China Policy not Good

原文来源:Economic Times, 2016年7月8日

观点摘要:印度不应盲目反对“一带一路”,而应寻求加入,以便在亚太地区实现更有效的联通。

 

在一片反华浪潮声中,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在中印双边关系的报告中建议,印度不应盲目反对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战略,而应寻求加入,以便在亚太地区实现更有效的联通。

《经济时报》刊登的这份独家报道是由德里智库阿斯彭研究所和中国研究所提供的,它由梅农领导的24人专家小组编写而成,成员包括前印度外长萨兰、现任外交官、退役军官以及学术界的元老。报告正好在首尔举行的核供应国集团全体会议后完成。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单方面阻止印度的加入。经过几轮会议最终形成的这份报告提醒道,“印度必须重新审视对待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印度的参与将改善亚洲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联通性。必须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合作性及参与性的倡议,它由中国投资,通过建立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印度应该与中国进行广泛磋商,探索一种交换条件,即印度承诺成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安全的提供者,而中国可以成为印度在中国东海和南海利益的保护者。”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项目,涉及资金达数万亿美元,而且新丝绸之路经过许多面临地缘政治挑战的国家。报告认为,印度迄今尚未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但考虑印度在该地区的公信力,印度的参与可以减少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吸收其他多边机构支持以及促进互联互通。印度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包含各种联通环节,中国政府却并未与伙伴国进行广泛磋商,印度政府就中国单方面实施该项目持保留意见。同时印度还认为其中一些联通项目影响本国安全,并向中国政府就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提出抗议。

报告着眼于中印经济关系现状,重点关注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投资。报告称:“我们看到,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有意在印度复制阿里巴巴模式,中国正在寻求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者,我们应尽快探索合作模式。”

报告还称:“……中国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态度已经由敌意转为开放,加入TPP将为中国带来内部改革。印度必须与中国合作,制定更适合两国国内环境的监管标准。”这似乎是在暗示,印中两国可能在美国倡议的TPP上采取共同立场。

报告进一步就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印度经济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在印度增加投资等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地缘政治严重影响中印经贸关系,中国的“一带一路”、军事现代化和海上抱负对今天印中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也多有不利。另外,印度公司缺乏竞争力、市场准入不足、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低落、双方知识匮乏等都对两国经济关系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