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业
一 农业总体发展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地跨赤道,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种环境为印度尼西亚的农作物、畜牧、林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拥有世界上第二长的海岸线,其海洋面积为316.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专属经济区),比190.4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还要大,这也为印度尼西亚大力发展渔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作为印度尼西亚支柱性产业,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5年,印度尼西亚国内农业总产值为1568.9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1209.8亿美元),比2014年的1446.7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1157.3亿美元)增加了约50亿美元。从印度尼西亚2015年的官方数据来看,具体的农业行业产值和增长速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产值方面:粮食作物的产值依然最高,达716.2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552.3亿美元);其次是渔业的382.7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295.1亿美元);再次是其他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产值分别为205.2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158.2亿美元)和198.7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153.1亿美元);产值最小的是林业,为66.1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51.1亿美元)。而在增速方面:渔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也最快,为8.37%;粮食作物为3.48%的增速;经济作物为2.49%的增速;畜牧业和林业分别为3.09%和0.66%的增速。
表1 2011~2015年印度尼西亚农业相关行业产值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网站,http://www.bps.go.id/。
二 主要农业领域发展状况
(一)粮食作物
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大米、玉米、大豆花生以及绿豆。2015年,印度尼西亚的粮食作物的产值为716.2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比2014年增长了3.48%。而其中的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分别是:大米产量为7536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480万吨,同时大米的种植面积为14115.5平方千米,比2014年扩大了2.3%;玉米产量为1962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50万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为96.3万吨,增长了4.56%,同时大豆的种植面积为613.9平方千米。
表2 2011~2015年印度尼西亚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种植面积
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网站,http://www.bps.go.id/。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拥有2.5亿的人口大国,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量特别的大,但是由于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而且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在急速增长,国内粮食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需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内需。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会严重威胁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安全,印度尼西亚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15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解决农民问题,尤其是化肥、种子问题,同时也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内需。印度尼西亚农业部表示在2016年玉米的进口量将控制在100万吨,国内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2016年的玉米产量将达到2153万吨,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
(二)主要的经济作物
1.棕榈油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棕榈油行业迅猛发展,目前印度尼西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棕榈油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棕榈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现有棕榈油种植园面积达11.3万平方千米,比2014年增加了约1万平方千米的种植面积,其中国有种植园面积约占8%,私营企业种植园面积约占49%,分散的个体农户种植园约占43%。2015年,由于棕榈油种植面积的扩大,棕榈油的年产量为3128万吨,实现了年产3000万吨的目标。
棕榈油作为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根据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数据,2015年前9个月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及其衍生品出口1890万吨,以棕榈油平均864.24美元/吨的价格计算,1~9月的棕榈油及其衍生品出口额达163万亿美元。根据GAPKI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个季度印度尼西亚的毛棕榈油出口量为1880万吨,比上年同期的1500万吨增长了25.5%。9月份印度尼西亚毛棕榈油出口量达到234万吨,比8月份的210万吨增长了11.4%。9月份出口量高于预期的原因在于进口国家的需求增长,尽管全球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2016年9月份印度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棕榈油61万吨,比8月份的36万吨增长了71.9%,因为毛棕榈油价格低迷,食品行业的需求提高。2016年1月到9月,印度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毛棕榈油416万吨,比上年同期的325万吨增长了28%。印度尼西亚对欧盟的棕榈油出口量同样大幅提高,因为欧盟的生物柴油需求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内经济放慢,中国2016年前三个季度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棕榈油254万吨,比上年同期的159万吨增长了59%。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毛棕榈油的进口需求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棕榈油产量下滑,而全国需求继续增加。2016年9月份印度尼西亚对美国的毛棕榈油出口量为50620吨,比8月份的93650吨减少了46%,因为美国大豆产量大幅提高。棕榈油的出口每年为印度尼西亚创造外汇超过百亿美元,对促进印度尼西亚进出口贸易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尼西亚政府也加强了对棕榈油市场的监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BLU(公共服务机构)。根据印度尼西亚财政部规定,如果棕榈油价格低于每吨750美元,印度尼西亚将对加工过的棕榈油每吨征收30美元出口税,初级棕榈油每吨征收50美元出口税,如果价格高于每吨750美元,棕榈油生产商需要支付7.5%~22.5%的出口税。
2.橡胶
橡胶业是继棕榈油之后印度尼西亚又一个主要经济作物产业。目前,印度尼西亚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橡胶种植面积,拥有3.6万平方千米的种植面积,也是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国,2015年橡胶产量为311万吨,与2014年的产量基本保持一致。2016年1~5月份橡胶出口额为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4亿美元下降了29.41%。这种经济疲软的态势一直持续至今。造成这种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橡胶产能降低,自去年以来,国际市场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导致印度尼西亚部分胶农改行。二是2016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天气恶劣,雨季雨量过大,部分地区出现水灾等,导致部分橡胶种植园产量受限。印度尼西亚政府也采取措施处理这种情况,橡胶业取消征收10%的增值税,促进橡胶销售,保障橡胶种植农户利益。并且同泰国的橡胶产业达成一致协议来控制橡胶产量以及出口以保持橡胶价格。
3.其他经济作物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热带作物生产国,不仅适合种植棕榈树和橡胶树,还适合种植多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咖啡、茶叶、糖、丁香等。这些经济作物不但品种多样,而且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同时,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水果王国的地位,印度尼西亚盛产香蕉、芒果、山竹等多种热带水果。
咖啡:印度尼西亚咖啡种植面积全球最大,达123.3万公顷。但是其2015年的产量仅为68.5万吨,在世界产量排名第三,次于巴西和越南。印度尼西亚政府拨出5.9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约合4.5亿美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提高国内咖啡生产力,争取成为世界第二大咖啡产地。印度尼西亚咖啡95%都是民间咖啡园,其余属于国营农园公司和私家企业,如此一来,咖啡产量须依赖民间咖啡园,更糟的是,能够生产的咖啡园剩下92万公顷或仅占77%,结果,咖啡出口也降低。印度尼西亚出口65%的咖啡豆,剩下35%供国内消费,每年印度尼西亚咖啡出口为35万吨至40万吨,其中85%为罗普斯达咖啡,15%是阿拉比卡咖啡。目前,印度尼西亚正设法邀越南合作,成立咖啡商品期货交易所(Bursa Berjangka),以便能控制世界咖啡价格。同时,越南也赞同该计划并准备在印度尼西亚的期货交易所销售咖啡。
可可:目前,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三大可可生产国,可可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出口农产品。农业部为提高部分农业产品出口,已执行“10 +10”纲领,即制定10种首要和10种次要农产品出口纲领,可可是被关注的首要出口农产品之一。2015年可可的产量为129万吨,其种植面积为291万公顷。种植的面积在减少,产量也在不断下降,农户大多不愿意再种植可可而是转向其他的农作物,其中大型的种植园和国有的共172万公顷,小的种植户为119万公顷。可可的数量很多,但是印度尼西亚可可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需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烟草: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第三大烟草消费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约有6000万10岁以上的烟民。印度尼西亚烟草的种植面积为19.25万公顷,产量为15.6万吨,但每年依然要进口30吨烟叶。印度尼西亚烟农协会称,几年前,还有26万公顷的烟叶种植园,因为有些农民已经转向种植棕榈油。2015年,烟叶均价在每公斤3.4万~4.7万印度尼西亚卢比之间,烟草种植生意不再那么吸引人。据印度尼西亚烟农协会称,对烟农来说,好的价格是每公斤8万到12万印度尼西亚卢比。然而,进口烟叶(多数来自中国)较之国产烟草相当便宜,每公斤约在1.4万印度尼西亚卢比,说明进口对于国内卷烟制造商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印度尼西亚工业部称,印度尼西亚卷烟消费以每年5%~7%的速度上升。2015年工业部统计全国卷烟制造商将生产总计3986亿支卷烟。到2020年,卷烟产量预计升至5240亿支卷烟。目前,印度尼西亚注册的卷烟生产商约有700家。然而,这其中只有200到300家公司比较活跃。印度尼西亚政府对烟草种植不太重视,并未努力保护或推动烟草生产。
果蔬: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种植的果蔬品种多样,但是,印度尼西亚国内的果蔬种植水平较低,种植面积也较小,导致印度尼西亚的果蔬产量不足。而由于印度尼西亚人口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果蔬的需求量也更大,对果蔬营养的摄取也更趋多元,印度尼西亚每年都会通过进口果蔬来补充国内市场。印度尼西亚对2013年实施的果蔬进口限制政策进行修改,进一步收紧对果蔬产品进口。根据新令,果蔬进口上须在每年的12月和6月提交半年进口申请,贸易部批复后,须至少完成进口批文所明确进口额度的80%,若未能完成,则将受到暂停进口1年(此前惩罚为半年)甚至吊销进口许可的惩罚。此外,还规定了果蔬进口商需严格按照进口批文的果蔬品种进口,进口总量不得超过其仓库存储能力。分析称,印度尼西亚政府此举将促使进口商为避免遭受惩罚而减少申请进口额度,有助于减少果蔬产品进口。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农户种植水果,尽量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其中辣椒产量为192万吨,卷心菜144万吨,洋葱为123万吨;水果中香蕉产量为950万吨,杧果为218万吨,橘子为186万吨,虽然数量很可观,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为推动本国农作物种植和生产,从明年开始,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限制红葱、大蒜和甜橙等果蔬产品进口,其中印尼农业部将全面停止发放红葱进口许可证。为此,印度尼西亚农业部定下指标,将扩大红葱种植面积5000公顷、大蒜1000公顷以及甜橙2400公顷。目前,印度尼西亚国内大蒜需求量约为每年50万吨,而国内种植总面积不足1000公顷,为支持政府限制大蒜和甜橙进口政策,过去几年来,印度尼西亚成功研发本地甜橙品种,期望与进口产品抗衡,但限制进口不意味着禁止,若国内供应量降低或价格升高时,还可适当进口。
(三)畜牧业
2015年畜牧业及其产品的产值达190万亿印度尼西亚卢比(15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09%。从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畜牧业的总体发展形势良好。
家畜类:2015年的奶牛养殖总数为52.5万头,同比增长8.6%,牛奶产量为80.5万吨。养殖的水牛为138万头,同比增长4.5%,牛肉的产量为62万吨。马匹的养殖数量为43.6万头,同比减少了2万头,马肉的产量为2450吨。山羊和绵羊的养殖数分别为1888万头和1651万头,山羊养殖数同比减少了1.7%,而绵羊养殖数同比增加了5%,羊肉的产量为10.7万吨。猪的养殖数量为800万头,同比增长了1.6%,猪肉的产量为32万吨。
家禽类:2015年家禽的养殖主要是鸡类和鸭类。其中鸡类分为肉鸡和土鸡,分别为15亿只和2.9亿只,产量分别为163万吨和31.5万吨。鸭的养殖数量为5468亿只,同比增长3.7%,鸭肉的产量为4万吨。鸡蛋的产量为362吨,鸭蛋的产量为31.4万吨。
由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的畜牧业主要是以牛、羊、鸡的养殖和生产为主,而这也是根据印度尼西亚国内88%的穆斯林人口对于这些产品的巨大需求而形成。虽然畜牧业的各个方面生产情况良好,但随着人口增长迅猛,国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部分畜牧业产品供不应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同时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日本紧密合作,在保证疫情的情况下,日本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就牛肉贸易达成双边协议,印度尼西亚将恢复从日本进口牛肉。由于日本牛肉出现口蹄疫,印度尼西亚于2010年颁布了停止进口日本牛肉禁令。根据印度尼西亚《动物饲养和卫生法》,印度尼西亚仅能从未发生口蹄疫的国家进口牛肉,去年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JE)宣布日本成为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之外的可达到这一标准的国家。2016年上半年,印度尼西亚官员已赴日本屠宰场考察,确保其活牛屠宰和处理过程卫生和安全,并确定其是否符合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牲畜的标准。印度尼西亚农业部牲畜和动物卫生司主任伊万托诺表示,印度尼西亚撤除了针对日本牛肉和牛只的进口禁令,将使供应来源更为多样化。经过检疫和审查,所有进口商都可以自由地从日本供应商处购买牛肉,这将减少印度尼西亚对于澳大利亚的依赖。
(四)渔业
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海洋资源丰富,渔业发展迅猛。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印度尼西亚渔业经济同比增长8.37%,高于全国其他经济的涨幅,其他经济整体水平同比涨幅4.73%。去年10月份印度尼西亚海产品出口额2.45亿美元,进口额1250万美元,贸易顺差2.32亿美元。最大的出口地区是美国,占印度尼西亚海产品出口总份额的41%;其次是日本,占16%;欧洲占12%;东盟国家占11%。虾、金枪鱼和蓝色梭子蟹是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的海产品。因加入东盟经济共同体,预计2016年印度尼西亚海产品出口会继续增加。通过东盟经济共同体,使得各国间贸易往来更加通畅,在服务、投资、培训及其他领域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
印度尼西亚水产品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非法外来捕鱼的船只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进行非法捕捞,使印度尼西亚政府每年蒙受250亿美元的损失。为此印度尼西亚海洋渔业部宣布成立跨部门工作组,主要任务是打击非法、无管制和未报告(IUU)捕捞行为,支持政府相关政策,保障国家主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组直接向海洋渔业部长苏西汇报,具体负责改善许可证系统、核实外国渔船和监督6个月的捕鱼许可证禁发期执行情况,同时工作组有权提出建议并由法律部门跟进,评估捕鱼许可证问题对经济的影响等。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渔业部表示,印度尼西亚海上资源中约80%未被开发利用。有必要最大限度利用海上资源并促进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实行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海事与渔业研究,主要体现在全国性研究活动,以及加强研究机构组织建设。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资源,主要体现在提高海洋与渔业部研发预算,增加有关领域研究人员数量。三是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网络,以及上游与下游的连通性,主要体现在扩大研究范围,以及加强各方面对有关研究的参与。四是提高民众对利用国民科技创新的意识,这体现在法律保障机构的设立,使更多的人或工业利用国民科技创新。据悉,印度尼西亚政府已与法国合作承建海洋基础设施。目前,该工程已竣工并准备启用,其功能是监督印度尼西亚海域状况。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渔业部长苏茜·布奇阿斯杜蒂称,该工程是印度尼西亚应用海洋学业务系统的首个科技创新,是国际级现代化的创新,将来有助于推动地区海事科技的改革。同时为了提高印度尼西亚渔民的捕鱼效率,2016年内印度尼西亚海洋渔业部计划向全国渔民配发具有先进设备的3500艘渔船。近日,印度尼西亚海事统筹部表示,上述援助事宜是为促使渔民更顺畅地捕鱼,但免费配发渔船也必须考虑到渔民所在海域的捕捞需求。里扎尔表示,印度尼西亚政府已经制订渔船分配方案,如果某海域已有很多渔船,就相应减少分配渔船数量。他表示,渔船配发方案的资金来自2016年印度尼西亚国家财政预算,配发的渔船包括30吨、20吨和10吨等不同等级。对于要获得上述渔船的渔民,要尽快成立或加入现有的渔民合作社。据悉,上述渔船拥有高科技设备,渔民可通过先进仪器探测到海底鱼类。
(五)林业
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全国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2035万公顷(其中保护林为3352万公顷,天然防护林和旅游林区为2050万公顷,有限生产林为2306万公顷,永久生产林区为3520万公顷,加上8100万公顷可转换林业)森林覆盖率为62.6%。是全球最大的热带木材出口国之一,林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木材产品的出口是该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林业及林产工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多年来,印度尼西亚的木材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林木产品出口国之一。主要林产品包括胶合板、木材、纸浆和木制家具等。林产品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出口创汇产品,仅次于石油天然气和纺织品,每年出口额75亿~80亿美元,约占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的20%。
印度尼西亚木材工业从1980~2010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结构性调整,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也推动了其国内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随着印度尼西亚国家林产工业政策的转变,其国内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种木材加工产品出口创汇不断增加,木材制品出口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大。受世界尤其是亚洲市场需求的拉动,以纸浆和纸品为主的印度尼西亚林产品出口,2016年有望延续去年的增长态势,预计出口额将超过60亿美元,同比增长4%。在全年的林产品出口中,纸浆出口将占60%,纸制品将占40%,而去年纸制品出口的比重占到72.77%。
非法伐木给印度尼西亚造成的损失达到每年4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发砍伐许可证收入每年仅3亿美元。印度尼西亚与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一样面临立法政策矛盾、管理重叠交叉、土地使用监管不力、精英操控、既得利益集团、激励政策不足等问题,需要转变决策制定模式,使资源配置和使用更加透明、包容。
三 农业存在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耕地面积减少是农业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每年人口增加300万人,人均可耕地面积仅0.2亩,而城市、道路、住宅、工业设施等的扩展每年都要占用大量耕地,使可耕地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印度尼西亚每年有11万公顷农田改变用途,不仅造成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供不应求,而且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印度尼西亚目前每年仍有3.5万公顷农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而且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已非常困难,为此,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在全国建立1500万公顷永久性农业耕地,以使农田不断被侵占的现象得到有效制止。
其次,各地区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国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但到目前为止,全国粮食生产的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人口稠密、灌溉条件较好的爪哇岛,爪哇的稻谷、玉米、木薯、大豆和花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80%,蔬菜、水果63%也产自爪哇岛。印度尼西亚农业经济如此高度集中在仅占全国面积7%的爪哇岛上,说明其他岛屿农业经济的落后性和分散性。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爪哇岛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效益高的工业、住宅建设项目挤占了投资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农业用地,加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幅度,造成印度尼西亚大米供应出现缺口,粮食自给得而复失。
最后,印度尼西亚农业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印度尼西亚人多地少,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担心,农业机械化将给农村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引起严重的就业和社会问题,所以对农业机械化持反对态度,因此,多年来印度尼西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印度尼西亚国内使用的农机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本国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不完整、配套能力差,自主研发的农机品种少且售价高,农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在耕种、植保、防止病虫害、谷物干燥等方面的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不足,农民教育水平偏低,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简单耕作阶段。在东亚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都属于农业机械化较为落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