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05 美国AIM-7“麻雀”空对空导弹
影响力指数
作战性能
技术创新
服役时长
使用国家
AIM-7“麻雀”(Sparrow)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20世纪50~90年代,“麻雀”导弹及其后来的各种改进型号长期作为美国及其盟国的主要超视距空战兵器并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麻雀”空对空导弹结构
诞生历史
“麻雀”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海军计划发展一种可被导引的空对空火箭。美国海军在1947年委托斯佩里公司研制一种直径127毫米的标准空用火箭(HVAR),这个武器被划分为“热点计划”(Project Hotshot)的一部分。最初使用KAS-1的编号,之后更改为AAM-2,最后在1948年改为AAM-N-2。由于HVAR直径仅127毫米的弹体无法容纳所需电子设备,所以弹体直径被增至200毫米。1952年,“麻雀”导弹原型首次成功拦截目标。经过长时间的研制后,编号AAM-N-2的“麻雀”导弹于1956年开始服役。1962年,“麻雀”导弹依据三军统一命名法重新编号为AIM-7。

■展览中的“麻雀”空对空导弹

■运输中的“麻雀”空对空导弹
衍生型号
弹体结构
“麻雀”导弹的外形从初始型号到最终型号变化很大,以使用最为广泛的AIM-7E/F/M为例,导弹为细长圆柱弹体,头部呈尖卵形,弹体中部有4个全动式十字形三角弹翼,弹体尾部有4个固定的三角形安定面。全动弹翼和安定面在弹体上的配置为串联X-X型。弹体内部从前到后依次为雷达半主动导引头舱、自动驾驶仪舱、舵机舱、战斗部和引信保险执行舱,最后是火箭发动机舱。

■美国F-15战斗机正在发射“麻雀”空对空导弹
作战性能
作为第二代空对空导弹的代表,“麻雀”导弹奠定了现代中程空对空导弹的基本设计布局:高弹径比使得弹体显得细长,减小了飞行阻力,使得导弹无须采用大推力发动机就能获得较高速度和较远航程;选择雷达半主动制导技术使得导弹在可靠性和命中精度之间获得了较好平衡。与其他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相同,“麻雀”导弹自身不发射雷达波,而是借由发射平台的雷达波在目标上反射的连续波信号导向目标。

■美国海军勤务兵正在搬运“麻雀”空对空导弹

■美国海军勤务兵正在为战机挂载“麻雀”空对空导弹

■美军攻击机正在发射“麻雀”空对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