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六亿神州尽舜尧

“曰若稽古”,言必称《书》。

《书》在先秦就已被认定是最古的一部上古史书,所以,后来称其为《尚书》和《书经》。稽古之事,不仅我们要查这部书,就连司马迁写《史记》,其上古部分,也都是从这里照搬照抄的。

后人说的“三代”,常指夏商周三代。而信史之前,还有一个“三代”,即《尚书》中记录的尧、舜、禹这三代。稽至这三代的地望,我们就找到了华夏的老家。

如果我们从旅游的意义上寻祖,像找炎黄一样,我们很容易撞到三祖的庙门。山西临汾,据说唐代就立了尧庙,后来又塑了尧的金身;山西运城也根据唐代建的舜陵,自认了舜都;河南登封也不示弱,这些年来不停地挖掘,说是找到了禹城。其他地方当然也不示弱,陕西河北也有三位老祖的根据。然而,稽古之事,终还要往远了探问,心里才会踏实。

尧的古字在甲骨文中可以找到,但这个字描述的是窑包之意。后有尧居陶丘一说,故称尧号陶唐氏。《尚书》以《尧典》为开篇。记载了帝尧的伟业,其中有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观测太阳在四方运行的规律,“敬授民时”。如果破解《尧典》提到的东旸谷、南明都、西昧谷、北幽都,即可划定,尧之地盘。

清人汪之昌曾有《汤谷、明都、昧谷、幽都今地释》,认为“旸谷”在朝鲜,“明都”在交趾(越南)……皆去国绝远,想来尧时,不会有这么宽广的地理视野。所以,说这些所谓“地名”是泛指东南西北四方,更为可信。细看那阳、明、昧、幽四名,也都是对太阳四时的描述而已。

尧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忽隐忽现,似与神灵有点关系。但这些尧字与方国没有关系,斯时,尧还构不成是一个方国,自然,我们也弄不清尧的地望。只好退一步,以舜推尧。舜的古字,不见于甲骨文,也不见于金文,只是出现于小篆之中,已属很晚的汉字。其字的本义被认为是蔓地连花,一种植物。更晚才被借用于上古帝王之名。“舜”实际是个谥号。舜所在部落的叫“有虞氏”,故有“虞舜”之称。

图2.10 汉代的大禹石刻图

尧禅让于舜,《尚书》亦二帝合志。舜承尧制,也关注四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但其地理指向更明确了,舜巡守四岳。当时的四岳指的是哪几座山,很难说清。唯一能说清的就是东岳,指的是泰山。如此来说,舜的部落至少是在泰山之西。

舜禅让于禹(见图2.10),《尚书》有很多关于禹的记载,如《大禹谟》《皋陶谟》《禹贡》等,其中《禹贡》是托名大禹治水,制定九州贡法的著作,最能反映当时的古人认知地理范围。但《禹贡》成书,王国维认为成书约在周初(后来的考古发现,也支持了这一观点),郭沫若认为成书约在春秋,顾颉刚等人则认为成书于战国。总之,《禹贡》所言的“九州”方位,去夏绝远,也不会是尧舜时代的地理认知。

至于三代老祖的地望到底在哪,《尚书》与《史记》并不看重,古人看重的都是“德自舜明”。今人对尧舜禹的怀想,也侧重于那个时代的德政与清明。于是,有诗唱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