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南北贵贱

“南”字的甲骨造型,像个倒置的瓦器,上边悬一绳索,很像古代的一种瓦制打击乐器。由此分析,“南”是后来被借作方位词的,但也没有什么形意线索可寻。方向这玩意太抽象。我猜,“南”是在祭祀中,先变成方神,后代为方位。在甲骨文献中,连成句的“南”字,多用于方位表达,如“王于南门逆羌”。

“北”字的甲骨造型,是两个背对着的人。甲骨文用“人”造的字有很多,两个“人”步调一致都向左叫作“从”。两个“人”意见不合,一“人”向左,一“人”向右,叫作“北”,很像那个运动名牌Kappa——背靠背。古汉语中“北”与“背”二字相通。有学者认为,如果“北”即“背”,那么,“南”则为向、为正、为面。由此可以推论,“北”是由“南”来定义的。

再进一步说,“背”即“北”,有离开之意,如果“南”为家,那么“北”则为离乡背井。《史记·乐书》:北者败也,“败北”一词似乎为强者居南,败者往北这一历史所留下的记号。

古人崇拜祖先,以南方为尊位,祭祀祖先时面南行礼。《礼记》说,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南面”一词后多作统治讲,但从词源来看“南面”即敬祖。可见创字人以“南”为尊、为祖、为根,以“北”为别,为败。

我曾观察过半坡遗址中那些被解说成“房屋”的地洞,45座遗址的“门”差不多都是朝南开的。这或许能说明,早在6000年前,居住在北方的祖先们已经由向阳而居,引申出向南而居的方向感。南在方位中,因其代表光明而有了老大地位。而夏商周三代,王朝也皆处北方,其建筑多是背靠北而面朝南。“南”与“北”的贵贱,或许就这样形成了。在马王堆汉墓看了那张画于帛上的“南上北下”地图,我更相信,南北尊卑是有传统可寻的。

有人说《诗经》中“维南有箕”“维北有斗”的描述,是我国关于南北方位的最早记载,这显然不够准确。在甲骨典籍中“南”出现了230次,北出现了260次。这个统计不仅表明,南与北的使用频率之高,而且还引出了一个问题:在以南为尊的远古,为何“北”的卜辞会略多一些?我以为,在难断方位的远古,我们的祖先习惯于白天以日定位(东),晚上以星定位(北)。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先民们很容易看到北斗星,而基本上看不到南回归线的星星,更不可能看到南极星,所以,选择了北斗作为方位的定盘星。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还说“找不到北”,而从来不说“找不到南”(见图1.7)。

图1.7 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东汉画像石北斗图

汉语中的南北关系,也是以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确定的——南面称帝——这是一种北半球说法。我在南纬55度的火地岛旅行时,就见到正午的太阳高挂在正北边的天上。这里的人是不是要——北面称帝呢?

南与北的贵与贱,都是人为定位,这之中有自然的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就看话语权在哪一方了。就目前的经济地图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刚好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分布在南半球。南北国家由此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于是,又有了所谓的“南南合作”“南北对话”,说着说着,就有了拯救南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