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艺术与禅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丛书序 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磨镜书札》要出版了,缺一个作者的序。

书札囊括了《唯止一心》、《道法天然》、《大道与优游》、《历史艺术与禅韵》四本书,其内容涉及三教文史哲,甚为庞杂,且是十几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出版的书,现在重拾,有些茫然……一时不知该怎么写。

老了,就倚老卖老,硬着头皮从“磨镜”说起吧。

“磨砖成镜”是说南岳怀让教导弟子马祖道一“磨砖成不了镜,打坐成不了佛”的禅门公案,这个典故我想大家都熟悉,就不重复了。既然磨砖与打坐都不是“正法”,那我们的这个“磨镜”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磨那面铜镜,也就是磨自己的心性……

心性怎么磨?禅宗不是讲顿悟的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可以一言以蔽之:“理需顿悟,事需渐修。”如果你觉得这话太敷衍,那咱们就再说透些:“修行全是磨性子,开悟只在机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顿悟、要明心见性,磨性子的修必须要有。这如同种下菩提种子,想开花结果还需要阳光、水分、土壤和时间,急不得。功夫不到、火候不够,那个顿悟的机缘绝对不会来。换言之,顿悟的机缘根植于你十几年的磨性子中——这也算得上是禅宗的一个“密”了。

那,这十几年的磨性子,怎么磨?

别急,咱们先撂下这个话题,说点儿别的。

在艺术圈里流行着这么句话:好作品“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技巧,而是哲学与美学。再往上,“拼”的是宗教。当然,作为中国人来讲,这个宗教指的就是儒释道,而非其他宗教。

可见,讲故事、讲情节、讲构图、讲音色、讲笔触……这些技巧,都只是基础,连“拼”的资格还没有呢。何时你艺术院校毕业,工作了三五年,有实际经验了,这时,该“拼”哲学与美学了——你的性子已经磨了近十年了,还差那么一点点儿,千万别放弃;何时你对你的工作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与情感积淀,你的作品也小有所成——该“拼”宗教了,你的性子已经磨得差不多了,机缘快来了……

那,宗教(儒释道)怎么“拼”?

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还真不好说。但咱们可以反过来说:大凡“拼”宗教“拼”出来的人,应该是“真风流的人”。

“真风流的人”有什么标准吗?

有。冯友兰老先生认为“真风流的人”必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说细点儿,就是“无我之玄心”、“直觉之洞见”、“对美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言说的妙赏”以及“与万物为一体的深情”(见《南渡集·论风流》)。如果把冯老先生的这四条标准换成禅宗的话讲,那一位悟道的禅者必有“无念之心”、“直观之见”、“不可言说之禅意”以及“万法归一之大有情”。

刚才咱们撂下的话题,现在有了结论:要用十几年的时间修炼“无念之心”、“直观之见”、“不可言说之禅意”和“万法归一之大有情”,这就是正经的磨性子的功夫。

那,“无念之心”怎么修、怎么磨?

《唯止一心》讲的就是这个。具体的内容大家去看,去实修、实证,光说没用。提醒一句:要有点儿悟性。比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三祖僧璨《信心铭》),你怎么理解?你要认为这是大师在告诉我们“要修行,可选一适合自己的法门一心去修,别挑三拣四,别这山看着那山高,总想着换个法门”也说得通,行得通。但三祖接着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所以啊,你刚才的理解太肤浅了,三祖是说:修道一事非常简单,只要你不生心,不分别什么好坏善恶,你就会有洞然明白(见性)的那一天。但凡你有一丝意念,则难以见道。可见,有念和无念有天地之别啊!

诸位读者,如何?肤浅之见让你失却了禅门本色,深刻之见才是顿悟法门……

那,“直觉之洞见”怎么修、怎么磨?

《道法天然》和《大道与优游》讲的就是这个。还是老话:具体内容大家去看,去实修、实证。提醒一句:你不但要有悟性,还要有点儿“傻劲儿”。比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句话吧,既然虚到极致、静到极致,什么都没有了,拿什么来“观其复”?谁来“观其复”?你有此怀疑,就是悟性,大疑生大悟么;你傻乎乎地就是信了,就这么修炼,这就对了,这叫“不可思议之成就”。就怕你不信,整天琢磨——铜镜磨不出来了,整天仍在磨砖。这如同有人问我《心经》的问题:“既然五蕴皆空了,拿什么来照见?”我说:“你没真正修到五蕴皆空,如何明白什么叫照见?”不讲理了对不对?对啊,“不可思议”不是说这东西需要你使劲想,而是说你绝对不能想——使劲想,什么都不是;绝对不想,“直觉之洞见”要来了……

那,“妙赏”与“深情”怎么修、怎么磨?

《历史艺术与禅韵》讲的就是这个。我也不说老话儿了,也不提醒了,诸位自己去看吧。 “看”,就是“有悟性”后“傻乎乎”地去实践,有了实践,再来说什么“妙赏”与“深情”,否则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比如儒家三纲八目中的“格物致知”,《大学》中只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至于什么叫“格物致知”,没解释。虽然后世的朱熹诠释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但这远不能囊括其全部内涵……于是“如何格物”“怎么致知”成了儒家之谜,争论至今。其实啊,有些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指一般的事儿;但想做个“真风流的人”这种事儿,恰恰相反,它是“做起来容易,说起来难”——你没悟性、不傻、不实践,只知“聪明”地说,那就一直说下去吧,风流、智慧、顿悟与你无缘;只要你“傻乎乎地去做……”,甚至只有一个“去……”,你已具有禅风、禅骨、禅趣……了,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说不清楚——这就对了,悟道了。

好了,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挺吓人的?

其实,四个标准只要你有了一个,其他三个自然会有;四本书只要你读懂了一本,其他三本自然会懂——“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嘛。

同理,禅宗、哲学、美学、武术、中医、书法……其高处都是相通的,要不怎么达摩曾面壁的少林寺武术天下第一?

要不怎么叫“不二法门”?

您说呢?

这个序就写到这里吧,但愿读者们能喜欢。

2017年3月3日于北京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