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总结和政策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的内容,现就居民对西城区文明城区创建和政府工作的评价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和相关部门今后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关于文明城区创建工作
1.志愿活动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有二成到三成的被调查居民参与了文化体育、植绿护绿或清洁环境等志愿服务和学雷锋、社区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市民对志愿活动的支持率较高,但亲身参与志愿活动的比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和动员,依靠民间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民众参与比例,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氛围。要通过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社会认同来促进居民的社会参与。
2.公益广告宣传
应该说西城区宣传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调查发现,民众对公益广告的知觉率仅有约3%。这一结果说明,政府及宣传部门应该着力提高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用艺术的手法、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民众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度,避免单纯口号式、说教式的宣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3.文明引导与治理
调查发现,近四成的被调查居民表示经常遇到“整治上网不文明行为”活动,近半数的人表示经常或偶尔遇到“整治游人乱扔垃圾”活动,三成的人偶尔或经常遇到“整治行人过马路闯红灯”活动。这一结果说明,今后社会管理应该加大社会秩序的治理力度,特别是要以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游人乱扔垃圾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类不文明行为,提高居民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4.道德模范影响
调查显示,民众对媒体宣传的身边好人的知晓率很低,不到10%,过半数居民对西城区、北京市道德模范事迹不了解。建议今后的宣传工作应该避免程式化、完美化,使得道德模范成为报纸、电视上的高大形象,应该使更多的居民能够接触到“身边好人”,应通过工作、社区真实情境发挥道德模范的感染力,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而不是只宣讲他们的事迹。
(二)关于社会管理
1.公共环境
调查显示,约半数被调查居民对西城区生活环境、市场环境感到满意,但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约为四成。近年来,北京市虽然加大了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但是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增加等因素,居民对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状况满意度在下降,政府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提高环境质量。
2.公共秩序
近八成被调查居民对西城区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表示满意,这在交通拥挤程度很高的北京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这得益于市中心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但居民对公共交通秩序的满意度并不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交通秩序的管理,提高通行效率,增强居民出行舒适度。
3.社区参与
约四成被调查居民偶尔或经常遇到社区举办邻里的互助或联谊活动,虽然这一比例有待提高,但相较社会整体社区参与水平而言,属于较高的比例。社区是社会凝聚和团结的核心,良性运行的社会依赖社区居民的自治,而不是事事都依赖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社区居民自发开展社区活动,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从文艺、体育、健身、教育等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为社区活动提供场地和一定的经费支持,逐渐培养居民社区参与习惯,改善社区人际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参与和居民的来源有关,本市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要人员,这与社会接纳和社会认同有关。
4.社会接纳
有四成被调查居民对在京工作的外来人员表示“不欢迎”或“不太欢迎”,低于表示“欢迎”和“比较欢迎”的居民的比例,还有将近三成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一般”,也就是真正的接纳率只有33.3%,这一比例是令人担忧的。北京已经成为一个聚集全国各省市和世界各国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口流动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为北京的发展带来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的难题,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人口的融洽相处必须以当地人的热情接纳和外地人的高度认同为基础。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要推动社会接纳和社会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的团结和整合,促进北京的发展。
5.公共服务
被调查居民对政府为市民办实事、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文化活动、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但相对来说,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不高,满意的比例仅占三成。因此,未来政府工作既要把民生工作作为重点,也要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民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民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态度普遍表示满意,与之相比,对公共服务效率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这也是未来政府在走群众路线工作中应该改进的地方。生活满意度、社会认同、社会情绪、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阶层都与政府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工作不仅仅是抓民生工作,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更要关注社会心态,关注民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关于社会心态
1.生活满意度
被调查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且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居民在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上没有明显差异,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是居民自我归类的社会阶层,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社会阶层是一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总体体现,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向上流动机会减少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阶层归类。因此,政府工作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的同时,也要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减少那些认为自己属于底层或弱势阶层居民的比例。
2.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群体或组织之间的联结,社会认同程度越高,个体对群体和组织的归属感越强,社会越容易形成团结的、有凝聚力的社会。调查显示,被调查居民对北京市和西城区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但对西城区的认同低于对北京市的认同,这与西城区居民工作、学习与居住地并不完全一致有关,但作为生活在西城区的居民,理应对于更具体的局部区域有更高的认同感。这是西城区政府和各级社区管理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应该研究社会认同不高的原因,研究如何提高对于西城区以及所在社区的社会认同度。但西城区外地居民对西城区的社会认同高于对北京市的社会认同,这说明外地来京工作人员对西城区的认可,但也要看到,外地居民对西城区和对北京市的社会认同度都明显低于本地人口,这需要西城区各部门和西城区社会各界不断提高社会接纳水平,不断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从而提高社会认同水平。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说明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3.社会支持
对社会支持的调查发现,居民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的来自家庭、邻里、街道或居委会,与我们的一些全国性调查相比,来自邻里和街道或居委会的社会支持比例较高,这与西城区作为老城区,有较长期的邻里关系和一定比例的传统社区有关,也与社会居委会的工作有关,这都是有利的方面。但是,调查还发现从工青妇组织和民间组织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这是未来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日常的社会支持应该更多以社会力量为主。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未来的社会管理中应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
4.社会问题
首先,调查显示,居民认为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住房价格过高;其次,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说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民生问题依然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满足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最后,社会信任度下降成为居民认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未来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要关注民众的社会心态,完善社会制度,改善社会环境。
5.社会情绪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运行的动力因素,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都直接反映在社会情绪中,因此要特别关注社会情绪的状况。调查使用了五种基本情绪:愉悦或享受、生气或愤怒、担忧或害怕、伤心或悲哀、厌恶。调查发现,被调查的西城区居民的社会情绪以积极正向为主,居民在家时的积极情绪最高,上班/上学/外出干活时积极情绪也较高。负向情绪方面,生气或愤怒、担忧或害怕的频率略高于其他负面情绪,外出办事或排队乘车存在一些负向情绪。社会的负向情绪蕴含着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一方面需要个人调适、社会帮助,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舒心的工作环境和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环境,这样才能避免负面情绪的不断聚集,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6.未来预期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未来五年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超过七成的人相信下一代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积极的未来预期是对社会发展的肯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凝聚。但是也要看到,不同社会阶层认同的居民对未来预期存在差异,越是认为社会地位高的人对未来的预期也越高,而认为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社会预期也越低。由于居民普遍的低社会阶层认同倾向意味着较大比例的居民未来预期并不高,这需要特别引起重视,要下大力气提高处于社会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阶层差距,使绝大多数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