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旱地:花生 豆类
花生是我们旱地作物的大户。
种花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售、榨油,只有少部分煮吃。
种花生挺简单的。
首先是田地梳理,在下了一场透雨后,把地弄蓬松就行了,不用费劲搞田垄(有些地方可能还是会搞,我们不)。
种子方面,选择一些饱满的就行了,不用在意大小,也不需要提前催芽什么的。
播种的时候,一个人在前面用锄头开个小坑,一个人往里面丢种子(技术牛的不用弯腰,直接丢),一个人在后面用任意工具(甚至用脚)把土推上就完事了。
这些工序一个人也能做,先挖好一列小坑,然后自己扔、自己填土。
种子都播好了,挑水浇上一遍。然后根据天气情况,雨天就少浇,晴天就勤快点。
等种子发芽了,该补种的地方补种,该除草地方除草。以后偶尔去看看,不用常浇水,在不同的时期补不同的肥料。有虫除虫,有病除病。
旱地的作物用得比较多是农家肥,shi啦niao啦,还有柴秆烧完得到的灰烬。
种了几个月后,花生苗开出形似蝴蝶的黄色小花,再过一段时间授完粉的小花就钻地下去了。
花生在地下会逐渐长大,等差不多成熟了,偶尔就可以去抽查一下长得如何。
由于花生开花不是一次性开的,所以地下的果实也不是同期成熟。
收获太早,很多还没长成,自然是不行的。但收获太晚,一旦遇上大雨天气,地下那些成熟的会疯狂长芽,那就更糟糕。
收获花生也很简单,整株拔起来就完事了。
但是要注意土壤情况,要是泥土板结又干,拔起难度大,不少果实得留在土里了。
这就要看平时对泥土的管理了,另外选雨后去拔显然更容易。
花生整株拔起来,然后用手把花生撸到箩筐里就行了。
小朋友皮肤嫩,撸花生时记得要带手套。
撸下来的花生挑回家里楼上晒干,花生苗则就在地里晒干,后续扎起来挑回家当柴烧。
晒好的花生用蛇皮袋装起来,注意在阴凉处保存。
和收稻谷一样,也会有人到我们村里收花生。
花生种多的大部分都会出售,一部分会拿去榨油厂榨油。
地地道道炸出来的花生油甭说多香了,炒菜也好,蘸什么吃也好,回味无穷。
至于煮吃嘛,扔到锅里,直接水煮,倒些盐进去,入味。
煮熟了,捞出来。煮得少就当天吃掉,煮多了的就放楼顶晒干,可以存很久。
比起花生,豆类的种植相对少得多,多是种来给自己吃的。
豆类的种植,除了要搞田垄之外,挖坑、选种扔种、覆土,这些流程倒是和花生一样的。
豆苗的照料和花生苗的照料也差不多。
但是开花结果就是大大的不同了。豆类的果实就是一条条的豆荚正正经经地挂在植株的顶端。
豆类成熟与否也很好辩,豆荚大小和颜色变化就知道了。
我们家种得比较多的是黄豆和绿豆。
我常常参与黄豆的收成,在放学以后。
头顶着斗笠或者鸭舌帽,拖着塑料桶,穿梭在豆苗之间。
看到已经成熟的豆荚就掐下来放到塑料桶里。
收豆比起割禾舒服得多,只是由于量大,倒也花费些时间,经常会做到太阳下山才回家。
乡下的田野广阔,日薄西山的时候,能清晰看到那落日渐渐变大,变得通红,周边的云彩也被烧得火红火红的,很漂亮。
太阳下山后,天空红彤彤的云还会留存一段时间,我们收拾东西,走路十多分钟就可以回到家了。
为了能回到家就能吃得上东西,一般我们会让一个人提前回家做晚餐。
爸妈的工作效率高,所以一般是打发我们兄弟回去弄。
我记得有一次把我打发回去做饭,我就把米饭煮好了,试了一下说:“贼香”。
但我哥却说:“水下少了,没熟。”
我还委屈得让爸妈评理,结果他们都说没熟。
最后只好又加了些水再煮了一下。
小时候没有电饭煲的,用的是铝锅煮饭,也没东西可以量化下多少水,我第一次煮果断失误了。
咳,扯远了…
话说我们从田里把成熟的豆荚运回家里后,也是放到楼顶晒的。
豆荚经过阳光的暴晒,有些会自动裂开,有些“趁热”踩上一脚也会裂开。
所以一般暴晒一天后,在太阳快下山时,开始把豆荚汇总在一起,直接用脚踩,必要时再摩擦摩擦几下,一般豆子都蹦出来了。
要是还有没蹦出来的,一般是不够成熟的,手动掰开就是了。
豆子和豆荚分离后,豆子还得再晒一两天,豆荚收拾去当柴烧。
至于田里的豆苗嘛,在田里晒干了,也能当柴烧。
确实,我们种田留下的那些秆啊苗啊,能给猪牛吃的就让它们吃,不能吃的统统晒干当柴少,真的是充分利用。
我妈挺喜欢摘些新鲜豆叶,用热水烫熟,下了油盐下粥吃。
我不大喜欢这个,纤维太多,嚼到后面一小团东西在嘴里咬不烂,还得吐掉了。
至于新鲜番薯叶,一般摘给猪吃。
后来我在广州有些店里倒是常看到炒番薯叶这道菜,渐渐地竟然吃惯了,觉得味道不错。
旱地的作物写到这里基本写完了,有些可能没记得或者我们家里没种的就没啥概念了。
下一章开始回到水田那边,毕竟除了水稻,不少作物也是要水田才比较好种植的。
比如别的一些豆类,芋头,菜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