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9章 子张19.14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在八佾篇,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对“丧”礼的本质看法是“戚”,是“丧主”的一种心理状态,不是外在形态和脸色的改变~“易”。子游提出,“丧致乎哀,而止”,也是强调居“丧”之人的心理感受,“哀”而止,也就是说丧“礼”的形式表现不能脱离开“哀”这个本质核心。我们常听说的和眼见的,不乏“丧而不哀”的情形,“丧礼”的形式繁琐、甚或奢华,伴有佯哭,“丧主”成为仪式的表演者,一切展示给外人看。

朱熹说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而止”二字,亦微有过于高远而简略细微之弊。学者详之。

杨时说:“‘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

邢昺说:此章言居丧之礼也。言人有父母之丧,当致极哀戚,不得过毁以至灭性,灭性则非孝。孔安国说:“毁不灭性。”《孝经》文:“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陨灭。”

“丧”到了现代,其“礼”在农村要比城市存留和体现的更繁杂。土葬还有习俗,火葬则“讲究”不多,还会被各种“收费”纠缠,成为一门独家生意。堂堂礼仪之邦,先民很早就对“生死”“丧葬”有了文化认识,到今天,“丧”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规范(领导除外)或民间规范。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今似乎大家都很在乎怎么活,不在乎怎么死。包括鄙人在内,已然没有愧对祖先的意识,有时倒有抹黑、痛骂祖先的自觉,只知自己有父亲和爷爷,忘了父亲和爷爷也有父亲和爷爷。只知道新中国,不知道旧中国、古中国和新中国还有辈分关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