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雍也6.18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人的本质,未接受文化教育之前的样子。文,文化,礼节。质本简朴、朴素,人源于动物,从前都是茹毛饮血,洞穴而居,不同山里的猴子演化而来。人的本质脱离不了动物性,弱肉强食的“野”性。人的历史进化,渐次有了文明,有了规矩,文而化之,成了有文化被文饰的“猴子”。“质胜文则野”,如果质的特点胜过文饰,则显得“野”。“文胜质则史”,史,过于文绉绉,犹如有点迂阔的“史官”,据实秉史、不知变通、宁死不屈(如崔子弑齐君,接连杀了兄弟几个记录他“弑君”的史官,崔子让记齐君死于疟疾,史官宁死不从)。人太过于文饰了,掩盖了野性的本质,则显得迂阔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彬彬有礼也,乃君子之所成。
《论语集解》: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杨时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论语注疏》:此章明君子也。“质胜文则野”者,谓人若质多胜于文,则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者,言文多胜于质,则如史官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者,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言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也。
文胜质则“史”,“史”解释为“史官”,总觉得不是很踏实,呵呵。因为“史官”的本质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以记录史实为己任,不逢迎、不曲枉、不粉饰,时事求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如果一国的“史官”都丧失了以“事实、史实”为依据的根本原则,充满虚假、编造、捏造的故事,还不如弱肉强食的真实“动物世界”更让人向往呢。质“野”但真,文“史”但假,你更喜欢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