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论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大唐茶文化圈与茶道

《大唐宫廷茶文化圈和贵族茶道》

大唐宫廷茶文化圈茶人主体是上流社会的帝王将相、皇帝国戚、文武百官、后宫粉黛;还包括富商大贾,那些无权却腰缠万贯的人。除去官吏中的本色文化人,这个圈内的茶人亦数以千计。其主要角色有代宗、德宗、文宗、僖宗等位皇帝,还包括宰相李德裕及未载入史策的后宫粉黛。较之数千万大唐百姓这是少数,但影响大,多集中在京城,茶事中心又在京城皇宫内,为万众瞩目的所在。看起来人数不太多,但代表了“官本位”,官本位的实质是等级观念,等级高低取决于权位,以皇权为至尊,以官吏为轴心,距至尊近则尊、远则卑。这个统治阶层崇拜权力、身份、金钱、名誉。所以当这批人介入茶事后便很霸气、很豪气。“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天下名茶由他们首肯,天下名泉由他们定夺。为了清明茶宴,不惜驱动数万茶农昼夜采焙,不惜千里铺递,累死多少宝马良驹。所用茶具不问是否宜茶,但要名贵,非金即银,或皇宫专用秘瓷,这一切都为了与身份相称。他们辉煌的茶事全靠平民百姓供养,贡茶、贡水、贡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宫茶具质地系金银、琉璃、秘瓷,虽不够24事,但粗具系列,规格之高、等级之高、造价之昂都叹为观止。这是唐宫文化的实物证据说明陆羽“精行俭德”的茶德教诲难入宫门,因为这会有损皇家气派。他们要烹的是苏廙的“富贵汤”,追求的是炫耀权势富贵。这套“五歌茶具”供于释迦牟尼尊前对佛祖是大不敬,一生俭仆的佛祖岂敢享用?佛祖说过“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千万佛子用土碗盛茶佛陀也不大好意思独用金银茶具。说穿了,帝王心中无佛,只有至尊至贵的自己;帝王心中亦无茶,只为显示至尊至贵的自己。但他们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立有功劳,这是一批刁钻豪恶的茶叶消费者和茶叶生产的组织者,他们的好恶左右名茶的生产,不断刺激茶农提高茶叶品质的积极性,带动了饮茶时尚的形成,确立了茶的国饮地位。他们自己的创造是茶政、茶税和贡茶制度。因其独具文化特色,逐渐成为一个茶道流派,应当称之为“贵族茶道流派”,简称为“贵族茶道”;

《大唐僧侣茶文化圈和禅宗茶道》

大唐僧侣茶文化圈它的茶人主体是僧人。唐代皇帝大多崇佛,加之佛门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的行事准则,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国策”。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坐禅务于不寐,皆许其饮茶。僧占名山,名山产名茶,近水楼台先得月。寺院有地,又提倡农禅,于是僧有自种、自制、自饮。因了种种方便,僧人茶风率先形成,以30万左右的僧人为基础,以全国名山名寺为基地,形成了僧侣茶文化圈。杰出者有诗僧皎然、齐己、贯休,向陆羽传授茶艺的智积,将茶事纳入《百丈清规》的怀海,以“吃茶去”为禅语的从谂禅师,陆羽半僧半儒。茶佛本来就缘份很深,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唐代僧人对茶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

①将茶由野生改变成人工培植,寺院成为了他们的茶园;②提高茶的制作技术,使之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如吕岩所云“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③研究煎茶之法,出了一批烹茶高手;④利用僧俗交往之机传播饮茶习俗,受其影响最深的是文化人,其次是唐宫廷,可以说是僧家茶风带动了文人茶风和宫廷茶风的形成;

⑤他们发现了“茶”、“佛”相通之处,创立了茶禅,使茶成为高贵的文明饮料,引导唐人致力于发展茶文化;

⑥出了一批茶僧之后又出了一批大写茶诗的诗僧,丰富了大唐茶文化的内容;

⑦天下僧人是一家,中国茶文化随宗教交流而走出国门,专播海外。此外,他们还采贡茶、创名茶、办茶会、行茶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僧人,便无中国的茶文化。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前面已提及。僧人所创立的茶道便以“茶禅”为表现形式,故称之“禅宗茶道流派”,简称为“禅宗茶道”;

《大唐文人茶文化圈和雅士茶道》

大唐文人茶文化圈它的茶人主体是活跃在唐代文坛的诗人和散文家,还包括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就诗人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晚唐诗界名流无不囊括在内。其杰出者有陆羽、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禹锡、温庭筠、姚合、袁高、杜牧、张文规、颜真卿、柳宗元等等。他们的绝话是大写茶诗,唐代茶诗收入《全唐诗》的390余首,作者百余人。白居易写茶诗48首,自称“别茶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皮日休、陆龟蒙各写《茶中杂咏》10首诠释《茶经》。袁高一首《茶山歌》震聋发聩,犯颜诗谏,皇帝纳言,稍苏民困。诗体有古体、律诗、绝句,题材广泛,包括咏名泉、咏采茶、咏造茶、咏煮茶、咏名茶、咏茶具、茶礼、咏茶功,咏茶会……凡茶事诸方面无不涉及。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此外,他们还写茶文,著茶论,如《茶经》、《十六汤品》、《煎茶水记》等等。还文人雅集,辟茶室,办茶会,参与评茶、评水和贡茶研制。书画家亦关注茶事,创作茶画、茶贴。每逢茶会,音乐家、舞蹈家便抚琴、歌唱,起舞助兴,使茶事与艺术和谐一体。文人茶风的形成稍晚于僧侣,但文人活跃,形象思维发达,他们在茶事中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如重茶境、重修养、重情义,以茶助文思,以茶明心志。文人茶的特点是求“雅”,属“雅士茶道流派”,简称为“雅士茶道”;

四、大众茶文化圈和世俗茶道:

它的茶人主体是人数众多的大唐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还包括部分落魄士子、下层胥吏。《封氏闻见记》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嗜茶的程度已是“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不仅是“比屋之饮”,还出现了一批商业性茶馆。因是芸芸众生,上流社会对他们不大在意,对其茶事活动几无记载,亦无杰出茶人可供列举。但他们人数众多,是大唐茶文化的群众基础,最主要的茶叶消费者,最庞大的饮茶集团。他们的茶事具市井文化的特色。大唐数十万贯茶税靠他们交纳。没有他们,大唐茶文化会冷冷清清,了无生气。他们的茶事也很有特色,如坐茶馆、斗茶、下茶(以茶为婚姻聘礼)、茶祭。不求花梢,但求实惠。茶不必名贵,茶具不必配套,求个价廉物美。大众茶的特点是“俗”,属于“世俗茶道流派”,简称为“世俗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