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始朝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75▄

邓琬的性格鄙陋昏愚,贪心吝啬,自高自大,傲慢待人。执掌大权之后,他与儿子一道买官鬻爵,让家中的奴仆婢女到市场大街上贩卖货物赚钱,他却成天饮酒听歌赌博下棋。宾客上门求见,过了十多天还不能见到。内部事务全部交给褚灵嗣等三个人,这一帮小人肆意横行,于是江州的士民十分怨恨,内外都产生叛离之心。

这一日,邓琬派遣孙冲之率领龙骧将军薛常宝、陈绍宗、焦度等部一万人为前锋占据赭圻,孙冲之在路上写给晋安王刘子勋一封信说:“舟船已准备好,粮食兵器也准备好了,三军踊跃,人们都争着为王效命,就想沿江挂着船帆直取白下。愿尽快派遣陶亮大军兼程行军前来接应,分别占据新亭、南州,这样就可以让大王一挥而定了。”

太原中都孙氏,其迁祖孙福是河西太守孙会宗之孙,遇赤眉之乱移置中都后,历三百年销声匿迹,直到曹魏时期,孙福的第十一代孙资,因重以职事为骠骑将军,适守君志显于当时,为中都孙氏开山鼻祖。

资生二子:孙宏、孙密,孙宏娶田豫之女为妻,生孙楚,孙楚乃西晋名士,是一位才高位卑的文人。孙密生三子:孙洵、孙綦、孙众,孙洵生孙盛,孙綦生孙统、孙绰。据«晋书•孙盛传»记载:孙盛之父死亡时,孙盛才十岁,父死后孙盛就随叔父孙綦生活。西晋灭亡后,晋室南渡,中都孙氏举族南迁。

孙盛生于301年,孙绰生于314年,孙统生于300年,说明孙盛小于孙统而大于孙绰,孙统大孙盛两岁。是年孙统17岁,孙盛15岁,孙绰3岁,均未成年。东晋时,中都孙氏家族过江后,根据«晋书•孙统传»记载:“家于会稽,性好山水,命参军辞不就,乃求为吴宁令,转在吴宁。”

到343年,孙统44岁就不做官了。当时东晋偏安,社会动荡,孙统、孙盛、孙绰三兄弟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在会稽山阴和王羲之等41位才子饮酒赋诗,王羲之完成了«兰亭序»传世佳作。时年孙绰39岁,还在章安令任上,几乎是同一时期,孙绰写成了«天台山赋»。孙盛于369年在桓温手下做参军,也写了著名的«晋阳秋»。

孙统生孙腾、孙登,孙盛生孙潜、孙放,孙腾不入仕,迁余姚,孙登迁汲郡,孙放幼称令慧,孙潜为豫州太守。孙潜有子失传,其孙为孙冲之。在桓温持强废帝后,遭桓温强迫,劝父修改«晋阳传»遭到拒绝,害怕桓温的权势,巧施小计满过了桓温,«晋阳秋»得以完整保存传为佳话。

中都孙氏虽然因永嘉之乱于316年举家南迁,但他们不论生活和居住在哪里,都感戴中都孙氏宦官世家、文学世家的优良家风和荣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游子和后裔,他们均为中都孙氏而感到无比光荣。孙綦、孙统、孙盛、孙绰、孙放、孙潜的后辈孙腾、孙登、孙秉、孙康、孙冲之就是列子,南迁后大部分居住在会稽东营歌山镇,但总以中都孙氏太原人自居。

刘子勋为孙冲之加封左卫将军,任命陶亮为右卫将军,统率郢、荆、湘、梁、雍五州部队共二万人,同时一起沿江进军。陶亮本来就没有才干胆略,听说建安王刘休仁亲自带军沿江进军,殷孝祖也赶到了,就跟不敢停止驻军在鹊洲。

殷孝祖因忠诚颇有气节而自负,却藐视其他将领,朝廷军中有人的父子兄弟在晋安王刘子勋部队中,殷孝祖想要全部追究惩治,因此,朝廷军队中人心叛离,无人乐意受他指挥。宁朔将军沈攸之在军内安抚将士,对外则协调各部将领,因此大家都归顺他。

殷孝祖每次作战,常常随身携带战鼓和车顶盖,军中人相互说:“殷统军可谓是死将了,与敌人交战还用仪仗显示自己,如果善于射箭的十个人一齐来射他,怎么可能不会死呢?”

这一日各军水陆并发进攻赭圻,陶亮等带兵援救赭圻,军主范潜率领五百人投降陶亮,殷孝祖在阵中被流箭射中阵亡,人心震惊,都说沈攸之应替代殷孝祖为统军将领。宋明帝刘彧于是下诏任命沈攸之为辅国将军、假节,代替殷孝祖督率前锋各军事务。

当时建安王刘休仁屯扎在虎槛,于是派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襄阳人刘灵遗各带三千人奔赴赭圻战场。沈攸之以为殷孝祖已死,陶亮等人打算乘胜进军,天明我方如果不能再次攻击,则是向他们暴露了自己的兵力薄弱,江方兴与自己同是宁朔将军,名声地位相当,一定不会屈居己下,如果军队号令不能够统一,这将会导致失败。

于是陶亮带领各军军主去见江方兴说:“现在各地都反叛朝廷,国家所保有的不过是方圆一百里的地盘,只有殷孝祖受到朝廷的信赖委任为统军,但双方刚刚交战,殷孝祖就被战死,车子拉着尸体返回来,我方文武官员为之丧气灰心,朝野人士心中不安。事情的成功与否,只在明天早上一战,如果战而不胜,大事就完了。明天早上的战斗,大家提议说我应该统率各军,自我衡量懦弱力薄,才干胆略都不如你,现在因此把统军之任推让给你,只愿大家一齐努力拼杀。”

江方兴十分高兴地答应了下来,沈攸之从江方兴处出来,各位军主都责怪他,沈攸之说:“我本来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难道考虑这种官位的升降吗?而且我能让位与他,而他肯定不能让位听从我,难道可以自己内部闹分歧吗?”

孙冲之对陶亮说“:殷孝祖是员猛将,一战就死了,天下大事已经定了,不用再战就应直取京城。”

陶亮没有同意,于是江方兴率领各将领进军作战,建安王刘休仁又派军主郭季之、步兵校尉杜幼文、屯骑校尉垣恭祖、龙骧将军济地顿生京兆人段佛荣等带领三万士兵前往会同作战,从凌晨打到中午,大败陶亮部队,追击败军到姥山才返回。

杜幼文是京兆杜陵人,青、冀二州刺史杜骥第五子,官至散骑常侍。杜幼文为人轻薄无行,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期间,任武陵王刘骏的武陵国左常侍,并奉命在刘泰之统帅下袭击入侵汝阳的北魏军,然而终被魏军击败,回来后被收付尚方。

宋明帝刘彧即位后,不得四方支持,杜幼文时以步兵校尉先助刘彧击溃三吴地区反抗力量,后又参与抵御自寻阳东下的刘胡大军,在相持不下之际,刘彧为安抚众心而派了礼部尚书赭渊到前线选任人才,不少将领都借此索取官职,杜幼文就求黄门郎,却为刘彧拒绝,认为他们这样是籍国难,违反朝廷典章,并无臣节。

但杜幼文终亦助刘彧消灭对抗他的寻阳政权,并因此功勋获进骁骑将军,封邵阳县男,食邑三百户。不过杜幼文不久就因巧言奸侫而被夺取爵位。泰始五年,杜幼文任征北咨议参军,而征北将军、庐江王刘袆听信柳欣慰的谋反计划。

柳欣慰更寻求杜幼文、左将参军宋祖珍、及前鄀令王陵伯的支持。刘袆亦送了一个金盒贿赂杜幼文,但杜幼文还是将事件报告了宋明帝刘彧,最终柳欣慰等人被杀,刘袆亦被逼自杀,而杜幼文则拜黄门侍郎。后杜幼文又转为辅国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

孙冲之又在巢湖口、白口修筑城垒,军主竟陵人张兴世攻下了这二城。陶亮听说巢湖口、白口两座城垒失守非常恐慌,急忙召孙冲之回鹊尾,留下薛常宝等人守赭圻,原先在姥山及各处山冈分建的营寨,这时也各自逃散返回,一起退保浓湖。

当时各地战事不断,朝廷的财力也不充足,因此就向百姓招募钱财和粮食,朝廷就根据募捐钱粮的多少,赏赐给荒凉的郡县,或五品到三品的散官不等。军中缺粮,建安王刘休仁安抚慰问将士,平均分配粮食,又吊唁阵亡者,慰问伤残者,与大家同甘共苦,所以十万大军没有一个有叛离之心。

邓琬派豫州刺史刘胡率步兵三万,铁骑兵三千东进屯扎在鹊尾,加上原来的部队总共十多万,刘胡是沙场老将,勇健而有谋略,多次建有战功,将士都敬畏他。司徒中兵参军冠军人蔡那,儿子兄弟都在襄阳,刘胡每次作战,都把蔡那的儿子兄弟悬挂在城外,蔡那进击作战不回头。吴喜平定三吴之后,率领部下五千人,并且运送粮食物资到达赭圻。

赭圻为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西,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郡治就设在繁昌境内的一个偏僻的山冲里。赭圻冲位于该区域的西北一隅,且又背山,与郡内各县交通很不方便。只是濒临长江,才与外界交往较为便利。若仅仅是这一点,也不一定要在此地设立郡府,这还得从赭圻冲和赭圻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来考察。

由于赭圻冲靠近长江,上游四公里处是荻港,下游五公里处是新港,古时这一带称为鹊屿江岸,江边芦荻丛生,岸上高山耸峙,山川地形险要,历来为战略要地。早在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孙权据江东,鹊岸已成为江防要塞之地,其后,东晋大司马桓温于公元64年,为对抗朝廷择赭圻筑城而居,故曰赭圻城。

赭圻古城遗址在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冲,东依覆釜山、春谷岭,南靠赭圻岭,为天然屏障,顺覆釜山、赭圻岭的岗脉向西北延伸为一个口袋形冲地,赭圻城即位于其中。这里山势回环峻拔,林壑幽深,溪泉流淌。

至冲口处,东有青龙山,西有官山,恰似两扇城门,又像两个神威武士守卫城门。冲口两山相距约90米,曾筑有一段古城墙,因是夯土而筑,早年被洪水冲为两段,现存的残城墙,东段约18米,西段长为78米,宽为7米,高约504米,墙体夯土层中间夹有灰炭,冲口离江岸不远,有丘陵矾屿并列,整个山势地形十分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