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云南档案高等教育,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发展的,迄今已走过了12个年头。在即将迈向21世纪之际,回顾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历程,探讨新形势下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迈出新的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档案高级专门人才。
一 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
1982年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形成的《1983年至1990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正式把云南大学列为应设档案学系或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云南大学增设档案学专业。1984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同意在当年招收档案学专业学生。根据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云南大学在历史系组建档案学专业,并从1984年秋季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同时从历史系82级和83级历史专业学生中各分出27人,转学档案学专业,成为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起点。为了适应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1988年8月,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云南大学建立档案学系,标志着云南档案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省教委、省档案局、云南大学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通过档案高等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云南省档案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为档案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截至1997年10月,云南大学档案学系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1057人,已毕业分配学生756人,其中博士生8人,硕士生8人,本科生535人,专科生205人。历届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北京、江苏、广东、山东、广西、青海、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各级各类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图书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档案战线的骨干力量,为云南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在校学生301人,其中博士生5人、硕士生7人、本专科生289人,还有省办研究生班23人。
2.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师资队伍
档案学系建系之初,全系仅有教师16人,在年龄结构上,绝大多数教师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在职称结构上,仅有教授、副教授各1人,讲师2人;在学历结构上,仅有硕士1人,其他都是本科学历。建系后,在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一支专业、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及年龄结构都日趋合理的师资队伍,截至1997年年底,档案系有职工32人,其中教师2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8%;教授5人,占教师总数的20%,硕士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教师的平均年龄36岁,形成了文理兼备,本校毕业与外校毕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文理综合情况看,教师文科、理科毕业的比例为19∶6,理科占24%,构成了包括历史、档案、图书、信息、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人才在内的文理综合的人才群体。在师资来源上,本校与外校毕业教师的比例为19∶6,外校毕业教师占24%,构成了由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有关专业毕业人才组成的教师队伍。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还聘请云南省档案局、档案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科技情报所、社科院等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13人,聘请本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人到档案系讲授有关专业课和其他课程,形成了内外结合、专业与社会结合的教师队伍。
3.根据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成效显著
云南大学档案学系设档案学(含行政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图书馆学、信息学三个专业。具有中国民族史(含民族档案史料方向)的博士、硕士授予权。能招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多层次的学生。设有档案学、文秘、图书馆学、信息学、民族史、理科等六个教研室,开课62门。除去学校公共课,为档案学本科生开课42门,2295学时;其中必修课20门,1395学时;限选课8门,378学时,任选课14门,558学时;为专科班开出必修课21门,1206学时。已建成主干“档案学概论”“文书学”“古代档案文选”等三门,后两门被评为云南大学优秀主干课程,在建主干课“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现代化管理”两门。有两位教师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1位教师获云南大学优秀成果奖。1位教师被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张鑫昌教授被国家教育部聘请为全国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为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档案学系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设有档案图书信息保护技术、档案与文件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中外文打字、微机房等6个实验室,总面积300平方米,并以云南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及省内外档案、图书、信息机构和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实习基地,建立了较完备的实习实验条件。档案学系共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实验室装修和购置实验设备。为拓展师生的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档案学系比较注重图书资料的建设,设有一个图书情报资料室,面积80平方米,投资近10万元,藏书约2万册,拥有比较完备的档案学、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和期刊,还拥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学、计算机、管理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订有各重点大学学报和有关报刊。档案学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严格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秩序和考试制度的管理,形成了严谨的教学风格。在课程内容结构上,强调基础性、专业性和运用性相结合,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使之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4.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发展
档案学系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出版专著与教材18部,发表论文126篇,承担国家与省部委级课题6项。中国少数民族史已列为重点学科,民族档案学已列为云南大学科研支撑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良的学风。为开阔科研领域,加强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全国高校档案保护技术研讨会”“全国高校档案学理论研讨会”以及“全国档案系(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等,连续出席六届“全国档案系(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多次派人出席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尤中教授、张鑫昌教授的培养和带动下,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成长起来。
5.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档案学系先后邀请美国西蒙斯大学教授、美国图书馆常务理事林瑟菲博士、日本上智大学教授、民族学会常务理事白鸟芳郎教授、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名誉教授、岐阜教育大学外国语学部君岛久子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唐忠教授、香港亚太21世纪学会会长黄枝连教授、台湾文化研究会台湾文化工作室主任杨玮、美国欧柏林大学档案馆馆长包曼·罗兰教授等来访讲学。尤中教授、张鑫昌教授分别到菲律宾、缅甸、日本、美国讲学和考察;万永林教授、郑文副教授到泰国作学术研究;刘云明副教授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档案馆作学术研究。与泰国清迈大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档案学、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合作关系。
6.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档案学系建立以来,坚持不懈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党员和师生,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保证了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有334名学生、9位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共发展新党员118人。教工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教师8人次获省级奖励,28位教师获学校奖励,其中2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4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生获国家级奖励9项、8人次,其中90级档案专业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博士生杨正权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全国仅有3名)、全国十佳大学生、获首届胡楚南奖学金、中国跨世纪发展奖学金、全国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被授予“云南省十杰大学生”称号。学生获省级奖励29项,获云南大学集体奖15项,个人奖8项285人次,其中206人获云南大学“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二 面向21世纪的云南档案高等教育
回顾云南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档案高等教育已基本上满足了云南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我们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云南档案高等教育怎样面向21世纪?云南档案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需要?在世纪之交,云南档案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为21世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档案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1.加快跨世纪高级档案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档案事业要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要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有所作为,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发展的日益深入,档案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学理论研究滞后;二是新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三是高级档案专业人才匮乏;四是重大科研成果较少;五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等。国家档案局对全国5万余名专职档案人员的调查统计,研究馆员仅占0.3%,副研究馆员占3.0%,馆员占23.5%。云南省1540名专职档案人员中,副研究员有27人,占1.75%,馆员331人,占21.4%。至今全省27个县级档案馆无馆员职称的人。从全国看,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档案工作者面临退休。全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档案专职人员只占43%,云南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档案专职人员占46%。知识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这种状况难以跟上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进程。要使档案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关键是要从人才培养入手,必须加快培养跨世纪高级档案专门人才的进程。
跨世纪高级人才的培养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任务之一。国家档案局早在“九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档案教育发展“九五”计划中就对培养跨世纪档案专业人才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措施,表明国家对培养跨世纪档案专门人才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从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跨世纪高级档案专门人才的工作。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加强对档案高等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档案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承担高级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的教育培养计划,真抓实干,加快培养跨世纪高级档案专门人才的进程,为国家、为云南省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档案专门人才。
2.档案高等教有的培养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为高等教育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从未来的中国看高等教育,高校只有培养综合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情神,关键是要培养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高,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适应新世纪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方面,要实现由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教育的转变;在素质教育方面,要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在能力方面,要由侧重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增强创造性的教育转变。根据这一总模式的要求,结合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实际,档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这样来考虑:培养能够从事档案与文件业务及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3.高级档案专门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对策
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档案学已成为一级学科。档案学地位的提高令人振奋,作为承担云南档案高等教育的云南大学档案学系应抓住契机加强档案专业教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进一步探索符合新形势要求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对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用面广的高级档案专门人才。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现代教育意识。首先,要确立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观念。由注重档案高等教育外延发展转向重视其内涵发展,从素质和技能两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其次,要确立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科的发展具有适应社会、为实现现代化服务的观念。档案学发展方向不仅为历史研究服务,更要立足于现实要求,将档案当作一种信息资源来研究和管理,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利用。再次,要确立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的观念。在广泛应用新技术的情况下,档案的形成、积累以及档案的管理、利用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信息产业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应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引进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传统管理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最后,还要确立参与国际档案学术交流的观念。我国与世界各国档案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国外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档案学研究和管理的经验。学生必须对世界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有深入的了解和批判地吸收。
第二,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档案高等教育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学科,但是,也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当代社会政治、科技、经济和档案事业不相适应,难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的问题。因此必须面对21世纪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压缩传统学科内容,开创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和高新技术基础课程,扩充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使学生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并具有获取新鲜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应对已确定的《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概论》《档案计算机管理》等八门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订,删除陈旧的内容,吸收新成果,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要组织攻关,积极吸纳国际上有关电子文件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全国和云南的实际,丰富和完善《档案计算机管理》课程。专业调整后,档案学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因此,应增设适当的管理学类课程。针对目前大学生写作水平、计算机运用、外语水平较低的实际和新世纪的要求,要加强公文写作、计算机、外语教学。同时还要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课程。结合云南民族众多的特点,还要突出少数民族档案的教学特色。
第三,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党中央关注、教育界认同的教育思想,21世纪将是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要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把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道德方面,作为档案高级专门人才,要有更高的要求,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的远大抱负,有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风貌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在知识方面,作为跨世纪的高级档案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努力成为现代型、复合型的档案高级专门人才。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能用辩证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正确区分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经受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奋发向上;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工作、培养跨世纪档案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是针对目前教师相对短缺、负荷过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引进硕士、博士人才,通过学校内部培养、提高等加以解决。二是更新教师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要传授给学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必须首先解决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新形势的状况,通过自学和到外校或国外交流、培养等方式尽快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三是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教师树文明形象,创良好教风,从而以更好的道德风尚和人品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四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素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本学科科研领域迅速成长。通过理论和实践培养及教学工作压担子、严格要求等措施,使他们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更新和拓展知识及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第五,大力加强教材建设。一是抓好主干课教材的建设。在国家教育部和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争取承担和参加编写新教材。二是云南大学档案学系与省档案局联合起来,综合双方优势,编写一套既能反映国内外档案学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又能适应跨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新体系、新知识合理实用的档案专业系列教材。三是编写填补档案学空白,反映云南档案事业特色的教材。四是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为教材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第六,强化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实行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一是努力研究和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促进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二是加强基础性研究。瞄准重要科技前沿,抓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确定有限目标,争取重大突破。三是鼓励教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选择课题,积极争取参与科技攻关,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作用。四是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科研,教学水平和教师水平都难以提高,在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必须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除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外,特别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七,争取创办档案学硕士点,培养更高层次的档案人才。迄今,云南省还没有档案学硕士点,全省档案专职人员中,有硕士学位的仅有4人,占0.26%,这与云南省档案事业的发展和21世纪云南档案事业的要求很不相称。云南大学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发展综合大学的优势,积极申报档案学硕士授予权,建立云南档案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较多的更高层次的档案专门人才。
第八,结合云南实际,利用优势,形成特色。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有特色的科技与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档案类型和载体。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校科研支撑点民族档案史料学的优势,结合云南多民族的特点,对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开发、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云南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能供种类繁多的有害微生物繁衍,这在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又给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要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的支持,利用立体气候的优势,建立“全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第九,抓住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努力发展自己。为了适应学科专业综合化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云南大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档案系隶属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这种新体制下,各系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主要抓好具体教学工作的执行并开展教研活动和组织科学研究。档案系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是尽快完成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把主要工作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充分利用管理体制改革后的优势,按照学校的要求,拟定出新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新的突破。二是重点抓好学生全面学分制的实施。新的全面学分制是云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旨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从97级学生起就开始试行全面学分制,经过探索和完善,并于2000年起正式实行。档案系要围绕全面学分制的推行,结合本系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更好地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不同要求,实现因材施教和对跨学科、多规格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