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在此意义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要求,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一书将提炼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精华纳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语境和现实使命当中,从学术上回答了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厘清的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有人说,自由民主是世界潮流,富强文明是大势所趋,诚信友善是为人之本。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如何体现自身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前置性问题,如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当中抽去了传统文化精华,还剩下什么?“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但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发现,越是我们完全背离甚至激烈反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越是我们付出沉重代价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候。传统的藏书楼典藏着数千年的礼教纲常,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但传统的藏书楼更珍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精华,赋予我们前行的动力、向上的营养。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世界对中国的崛起有欢呼也有疑虑。如何回应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尤其是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疑虑,必须要我们回到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寻求答案。事实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着我们继往开来的态度和情结。前一阵子,陈先达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提出:“中国是旧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可当代中国是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社会主义形态下的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负有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包括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其中国风格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用中国思维构建的、中国话语表达的、中国文化滋养的价值观念集合;其中国气派彰显了在价值观念培育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承继,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吸收借鉴。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在国家层面上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似乎是进入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社会层面上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似乎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国家更有发言权;在公民层面上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试问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种社会状态鼓励与之相反的公民?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凝练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独特之处和比较优势呢?这也是我们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是在比较当中凸显的,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优劣。就国家的价值目标而言,如果说,我们在实现国富民强的同时,让世界人民也同样感到舒服熨帖,而不是总有一种胁迫感和危机感,这样的“富强”是不是更有价值、更受欢迎;如果说,我们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克服了竞争式民主的激烈对抗氛围,而将对抗对峙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对话协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上,这样的“民主”是不是更实在、更有效率;如果说,我们在寻求和展示自身文明发展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把更多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这样的“文明”是不是更宏博、更多彩;如果说,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能够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认知,进而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这样的“和谐”是不是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真实性。这一切,一方面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属性当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传承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来寻找答案。

第三,优秀传统价值精华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并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传统价值观念在维护传统的人伦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传统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系统。即使到现在,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知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中。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极其正确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传统社会,调节着传统社会状态下人们的观念体系和行为特征。要用传统价值精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语言、语境、语体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浑然天成的统一整体,在“无隔”“无间”的状态下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在语言上,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去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使之成为感染大众、滋养心灵、振奋力量的动力来源;同时,要营造一种抵制低俗、弘扬先进的社会氛围,让亿万公众争相为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提供素材和讲稿,实现宣传激励与实践培育的良性互动。在语境上,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汇聚和融合是我们的历史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现实语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未来语境,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我们的世界语境。在广纳博采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语境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实际,从传统当中获取滋养和动力,紧扣“人民”这一主题,通过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为生动活泼的、面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激励全民族共同奋进的心灵航标。在语体上,要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解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那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文学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功能,才能实现正能量传播和汇聚的最大化。新形势下,更要熟悉和熟练运用互联网,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将虚拟与实际、理想与现实以多种手法呈现出来,以便获得积极的效果。在语言、语境、语体等方面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传统价值观念“古为今用”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激活传统的价值观念精华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有着深刻的可持续研究的价值,需要认真梳理、深刻挖掘。传统,特别是经过鉴别、筛选之后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标识。而鉴别、筛选本身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顺应时代的召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贡献力量。

沈云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