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架构

一 课题的形式

课题的最终成果以专著形式呈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新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需要较大的篇幅,因此,在课题设计之初,我们决定采取专著的方式,字数在20万字左右。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底课题初稿完成,字数大大超过了预期。在初稿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重心和创新点,进行了调整,对于国内学者较为成熟的成果和观点,课题就不再占用篇幅,而是将重点放在课题的创新内容方面。最终压缩了篇幅,字数在20万字左右。

二 课题的内容结构

课题成果采用章节形式,包括绪论和九章。

绪论主要就课题的申请、基本概念、研究的准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这部分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第二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该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进分几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章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致贫机理、因素分析”。该部分主要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贫困形成机理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认定指标研究”。该部分讲解了常用的测度贫困的方法,并对农村新旧贫困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五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证分析”。该部分以实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2007年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客观地呈现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真实面貌。

第六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及筹集”。该部分对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资金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级政府责任分担的比例。

第七章为“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该部分就农村低保资金的最终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基金的运行、管理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第八章为“农村低保方式研究”。该部分在贫困分层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针对贫困的层级应采取的不同救助形式。

第九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建设”。该部分对于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 课题的逻辑结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项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制度的研究,是实践性和实效性很强的工作,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因此,课题在立项之初,立足实证,力图把这项制度运行的真实现状展现出来,在发现问题和不足中完善这项制度。

课题基本上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展开:调查获取资料信息—发现问题—深究动因—破解问题—政策建议。

调查是课题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基础。调查占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资金支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真实状况,只有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除此没有其他路径。之前,课题成员通过网络和统计年鉴,获得了调查地区的政府公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数据,以这些数据作为参照,对在实际调查中出入较大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公报和年鉴中没有显示的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特别是个体信息的采集,以及低保人群对于低保的认知和最终保障效果的评价上。我们坚信:低保制度的完善与否,最终的结果要看贫困人口获得救助的状况,因此,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有发言权的是农村低保救助对象,他们的评价是最重要的指标依据。

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发现这项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出现问题是难免的,问题很多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科学工作者,应该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客观地展现出来,目的在于促使政府和社会正视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尽快完善起来,贫困者才能得到最好的救助。为此,课题组在调查中尽可能地打消地方政府以及被调查村庄村干部的疑虑,把低保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反映出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不弄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无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否则,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表面问题的解决也只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低保制度最终的成果就是落实到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上,所以,制度运行中最大问题无非就是贫困人口得不到全面彻底的救助。从表面来看,贫困标准的制定、贫困人口的认定中人为因素是首要的,但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究。课题的任务,就在于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真正动因。

到此,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些致因,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规划。政策上需要调整,程序上需要规划,措施上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