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化发展水平不高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化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过程。校企项目合作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科技人员接触最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当时整体科技环境的制约,校企就单个科研项目展开合作是主流,企业有问题了,学校或科研院所帮助解决,学校或科研院所有了成果,到企业中去转化;随着一批科研人员主动践行产学研结合,山河智能、三佳模具、力元新材、神舟科技、江麓容大等科技成果参股或转化而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方兴未艾;同时,校企之间的整体、长期、战略合作日益浮现。最典型的情况是企业界在地方高校密集区建立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创新为目标、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创新组织。这种合作模式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普遍通行、运作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代表了当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方向;以科技重大专项为主的政产学研结合,也成为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模式。科技管理部门在顶层设计上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为目标,集成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种资源,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实现了从单一的项目支持向注重人才、基地与项目的有机结合转变,特别是进一步突出了产业化导向,企业主持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比例由过去的不到50%增加到80%以上,促进了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007年开始建立的产业技术联盟,正在形成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阵营。从两届湖南省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建立的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电池材料、花炮等12个产业技术联盟,到签约成立的包括42家企业、11所国内一流大学和7家骨干科研机构的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学术界和产业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虽然湖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就湖南省高校的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高校产学研合作活动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简单项目合作多、战略层次合作少;应用领域研究合作多、基础领域研究合作少;单项委托多、双向互动少;松散合作形式多、紧密伙伴关系少;合作模式重复多、创新少。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合作方式上,大多是技术转让、共同或委托进行技术开发项目的方式,基本上是学校出人才和技术,企业出项目和资金,项目完成合作即告结束,再次合作则又需重新对接和磨合。而诸如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组建战略联盟、相互交流培养人才等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较少。
二是在合作目标上,大多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更加关注能够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较少从长远发展来考虑共建高层次的合作实体。
三是在合作内容上,大多开展的是以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单项技术问题的合作,针对产品成套技术开发及技术路线创新的合作相对较少,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等人才培养的合作内容还没有受到广泛重视。
四是在合作规模上,大多局限于学校与企业在项目上的“点对点”合作,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规模还比较小,规模化的高校产学研合作体系远未形成。
战略联盟是高校产学研合作非常常见的形式。客观地讲,战略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操作的时候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和战略联盟过程当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没有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目前,该类联盟的性质不清晰,内涵不明确,过于松散,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