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的勇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逃避退缩,我们那无处安放的不安全感

1.逃避成功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我们选择了退缩,但是,当退缩成了习惯,就成了我们迈向成功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人的一生中,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瓶颈。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就能突破瓶颈,顺利地获取成功,而有的人却永远只是在“原地打转”?归根结底,这取决于你的潜意识里到底是热爱成功还是在逃避成功。逃避成功,从心理学上看,属于回避症的症结。而具有这一症结的人通常属于逃避型人格,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者根本无法应对。

“成功只属于别人”,这种想法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少见,而这种想法大多来自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谁的人生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总是在所难免的,而在回避型人格的人看来,自己的知识总是不够,能力总是不足,甚至总是缺乏机遇与合适的环境,所以根本无法成功。换句话说,回避型人格的人群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在心理学家看来,自卑感是一种因无法胜任某事而产生的痛苦感,这其中也包括一个人因某些缺陷(生理或心理上的)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感觉,这种源于孩童时期的感觉如果一直无法得到妥善处理,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这也就是退缩行为和遇事回避的态度的心理来源。

1.为什么你一有压力就想放弃

之所以成功者总是少数,是因为更多人在面对压力时,首先想到的总是放弃和逃避,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争取成功。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因自卑心理作怪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要想消除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就必须从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入手。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抱怨:我每天一起来就感觉事情好多,压力好大,不管是工作上的事还是家里的事好像一直都做不完似的,我总在想是不是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弃不做的,因为感觉压力太大了,我真是有点受不了了。听着听着,你是不是也在那一刹那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压力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把事情重新安排一下,先把某些事情放弃掉,等有时间后再想办法去应对。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么你就有可能要和成功擦肩而过了。因为你选择了放弃,就逃避了成功。其实,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可以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壮壮胆,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假如你是怀着这种“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工作,那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不过,即使你真的热爱成功,也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要将所有的事情都规划到同一时间去做,也不要总想着舍弃一些,而是要学会分时间段做事情,一段时间做一件事。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逼迫自己的现象,压力也就不会那么大。即使有的时候还是会有压力,也不会因为事情太多首先选择放弃,而是想着选择用什么方法去有效解决。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

马尔科姆·福布斯曾说过:“人们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去做他们最为享受的那件事。”他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你想在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就要挑选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那项事业去做,而不是埋没在你没有兴趣的事业中。

没有兴趣的话,即便你投身进去,也只是一时的干劲,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选择放弃。就比如,有的人喜欢健身,甚至达到了热爱的程度,这个时候如果让这个人开一家健身中心的话,是不是一定会盈利呢?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只是热爱健身,而不是热爱开健身中心,这两者是存在区别的。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在其所著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指出:“幸福的生活就是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换句话说就是你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应该着重去探索自己最“擅长做的事”。

因为你只有感兴趣才会多用心,多用心就会擅长,当我们去完成“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时,受到来自外界的称赞、关爱和注意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做事情。

就如上文所说的让那个热爱健身的人来经营健身中心。如果他对运营毫无兴趣,那么早晚会被其他热爱这项事业的同行淘汰掉。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告诉我们,潜意识是很难或根本无法觉察到的,但它却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件事,那你即便是整天埋头于这件事中也不会觉得无聊,这样一来,你在这个领域内往往就能出类拔萃。而如果你在做一件你不热爱的事情,那么势必会因无聊而感到疲累。

所以,想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在你所热爱的这个领域内去努力攀登直到登顶。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假如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自己的工作。

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当中,如果你总是遇到瓶颈,那么你先要考虑自己是否“画了张吃不到的大饼”,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行业。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当然很难去突破,做再多的事情都只能是徒劳。

所谓职业性格,也即职业人格,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是指一种先天、内在而稳定的心理动力组织,而不是指一个人的智商、专业水平与工作经验等各类显性的职业能力,这种非智力因素会对一个人的岗位匹配能力、职业环境适应能力、职业成就的高低造成影响,也决定了这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能获得多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总结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放弃时,大家先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成功,还是一直都在逃避成功:是因为自卑,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就此错失了成功的机会;还是因为自己选择方面的错误,一直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不能成功。

如果你想要获取成功,就要多参考心理学家所说的有关职业与个人内在气质是否相符的标准。只有先弄清楚自己是否合适,再明确目标,明确行动,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2.回避痛苦并不能降低痛苦

对于“痛苦”,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羞耻、愤怒、悲哀、绝望……

没有人生来喜欢痛苦,逃避痛苦更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是想尽种种方法来避免痛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痛苦却是成长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即使你再痛恨它,却也离不开它。想要成功迈向强者之路,首先你必须要学会接受痛苦并享受它。就心理学意义上来讲,痛苦是帮助我们获得存在感的重要感觉。不痛苦,不成长。

1.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痛苦会时刻伴随左右

其实痛苦并没有那么恐怖。只不过我们在承受痛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给予自己一些刻意的心理暗示,从而加重了内心的恐慌,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加重了痛苦对自身的影响。我们在内心深处将痛苦无限放大,并沉浸在无能、不幸和无价值的感觉中,甚至有时,即使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情绪很可能是被渲染过的、是夸大的,却依旧选择相信这被夸大的痛苦。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内心的冲突倾向所产生的失望,会把我们抛入不幸的深渊。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把一些平常的失败夸张成一种无可挽回的耻辱,当我们得不到自我肯定后,自尊心就会一落千丈。此时,如果一味地逃避,痛苦不但不能被削弱,甚至还会被无限放大。如果你选择了泡吧、赌博、酗酒等根本无益于人生目标实现的方式,那你很可能就要痛苦一辈子了。

2.承受痛苦是一种人体的防御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承受痛苦具备一定的直接防御价值,能够成为人类保护自己避免危险的有效方式。现实生活中,痛苦有时不是消极的,而是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信号。有些人会通过自我谴责来避免遭人谴责和谴责他人,或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谅解而表现出生病或是无知的样子,这些做法虽然给自己本身带来痛苦,但同时也成为一种防御手段。

当然,我们当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旁观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而我们想要让自己不痛苦,就要学会与痛苦共同生存,而不是逃避痛苦。就像是人类要想不断成长就要不断体验骨骼酸痛一样,痛苦也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去超越自身的极限。

当你不再逃避痛苦,而是选择接受时,你就会发现,痛苦能够以一种经过伪装,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谴责。换句话说,痛苦会成为我们获得爱和帮助的手段。如果没有了痛苦,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可能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进步和超越。这也就是很多心理学家所说的,逃避并不是降低痛苦的有效方法,只有不断接触新的痛感,才能让我们一直保持警醒状态,才能获得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3.痛苦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去生活

在动物界中,很多动物都有着惊人的自我恢复能力,比如蚯蚓,斩断也能生存,再比如狼,唾液具有消毒消炎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也有近似于动物的自我恢复能力,那就是人的心理受伤后的自我恢复的能力,简单地说,只要我们足够信任自己,是完全可以从痛苦中自愈的。

仔细想想,其实很多时候生活是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的:除了父母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其他的诸如如何对待自己,和谁做朋友,上不上学,上不上班,上什么班等等都在可选择的范围之内。也许有些人会反驳说,你说的这些父母或是一些亲近的人会给自己做决定的,也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对于这点,答案其实很简单:你选择了让别人给你做决定,就不要反过来说这些决定让你痛苦。换句话说,是你自己选择了痛苦,同时也不愿意去做出改变,那么你就只能继续活在痛苦中。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不作为现象。

大家往往会因这些事而痛苦:一直对吃很执着却又觉得自己过度肥胖;觉得和某个朋友相处很不适却不愿意说清楚;觉得男朋友是渣男却又不愿意分手;结婚后丈夫(老婆)出轨,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名义不离婚……其实,这些痛苦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一方面你想脱离痛苦,但另一方面你又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痛苦怎么可能会自动退散?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这与他人无关,但选择的结果就是我们也要有勇气承担选择的责任;只有害怕对选择负责的人才会深陷难以选择的痛苦中。”

人生来就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为什么痛苦会如影随形?因为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越逃避痛苦越痛苦?因为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在发展,变幻是常事,快乐只是偶然性的,不快乐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可能逃避或越过这个常态,而直接去寻求偶然性的东西。体验是最重要的,有了体验你就有了收获,你的生命也就因此而有了更多的价值。

等你的生活阅历多一些之后,就能发现痛苦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很多时候,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大于坏处。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坦然面对痛苦,并想办法克服痛苦,这样生活才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你为什么害怕与人相处

生活中,你有没有出现过或是见过这些情况:看到陌生人就想逃避,不敢单独和陌生人会面,只要是在人多的场合演讲,就会出现心跳手抖或是感觉神经性的发抖。严重时哪怕是在公共场合打电话都不敢,只要有人注视,动作就会变得很陌生,大脑一片空白,并且常伴有心慌、颤抖、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神奇的是,只要一脱离陌生的地方或是公共场所,异常就会消失,完全不影响生活,但只要再次进入这些场合,想逃避的想法就会愈演愈烈,症状也会再次出现。

如果这些不安情绪是暂时的,并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很多人都会选择无视;但如果这些不安情绪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成了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那就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症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交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的由来

社交恐惧症,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进行社交时所伴随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对所有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症、见人恐惧症等。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的表现有:害怕不安、不敢交友和自我封闭等。患上社交恐惧症的人群因为不敢社交,从而导致自身的社交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就会产生焦虑,甚至是孤独的情绪,严重时就会选择逃避现实,活在自身觉得安全的虚幻中。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关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是因为患者太过于在乎和顾忌他人的评价,太看重外界的影响而造成的。而具体的原因包括:

其一,家庭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即受到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形的影响,而这些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和发展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经常受到批评,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他长大后很容易出现不信任别人的问题,从而造成社交困难。

其二,社会的压力。

压力过大就会崩溃,因此,压抑也是使人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你不想面对什么,你就会选择自我压抑,下意识地要将这些东西埋藏起来。然而,这些东西并不会被真的埋葬掉,而是会在暗中改变我们的潜意识,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形成。

其三,长久的堆积。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积累形成的,社交恐惧症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从小开始在社交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家长或是身边的人没有在意,问题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当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后发生了质变,其结果就会让人十分痛苦。

2.社交恐惧症是普遍存在的

很多人都觉得社交恐惧症是一种非常严重,但只会发生在懦弱、胆小的人身上的病症,其实不然。像我们平常见到的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人士和大明星,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有着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在面对陌生人或是进行演讲时也有手心出汗和词不达意的时候,比如:电影明星凯瑟琳·戴尼维就曾表示,自己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会感到非常紧张。只不过与别的与社交恐惧症患者不同的是,他们更懂得如何调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到一种自如的状态,不影响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正常与人交往。而与他们不同的是,大多数患者则具有一种普遍而严重的回避倾向。

社交恐惧症主要包括:

(1)红脸恐惧症。当一个人遇到羞涩和难为情的事情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脸红、手心出汗等,这都是很正常的,而红脸恐惧症则不然。如果一个人患有红脸恐惧症,那么当他们遇到羞涩和难为情的事情时不仅会脸红,还会非常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被人关注或谈论,接着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系列更加不自然的表情动作,从而让自己尴尬难堪,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越来越恐惧社交。

(2)对视恐惧症。这种症状的患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对一的交往中,会很害怕与对方的视线相碰,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回避他人的目光,更有甚者会选择放弃交流。比如,走在路上害怕和行人的目光碰撞,不敢抬头;出行时总是选择避开高峰时段,或选择走僻静小道。

(3)露丑恐惧症。害怕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被人看到“丑陋、肮脏”的一面,因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做出一些滑稽可笑、幼稚愚蠢甚至是不雅的举动或事情,比如说话时语无伦次等。

(4)交往恐惧症。这种症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同时也是一种较典型的和较严重的恐惧症表现形式。患了交往恐惧症的人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从而出现焦虑不安、心慌气短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四肢发软甚至晕厥。这种症状的患者严重时会拒绝与任何人(除亲属外)发生接触,大大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出现了社交恐惧症,千万不要过于担心,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向那些克服了恐惧症的名人学习,找准方法,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既不要随意扩大自己的缺点,也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每个人有缺点也有优点,只要我们选择与人积极结交,就能成为社交中的优秀一员。

同时,要学会接受自己,接纳自我。只有在认可自己的基础上,你才能增强自信心,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那又何谈自身的价值呢?“我在故我好”,只要活着,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自身的价值跟你现在的表现无关,甚至跟你的成就无关。

总而言之,克服社交恐惧症要有一个过程,对于一般性的害怕与人交往的情绪,可以选择多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来加强和提升交际能力,严重时可选择咨询心理医生。但无论怎样,都需切记一点:克服社交恐惧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其间必定会出现反复,这时,你一定要坚定意志,并保持心胸开阔,只要坚持下去,长此以往,你就能摆脱社交恐惧,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4.亲爱的,你患上了爱情恐惧症

放假在家,儿时的玩伴晓雯来找我,一进门就语气焦急:“我……我最近遇见了一个男孩,感觉还可以,他昨天表白了,我没答应。我……说不上来为什么,我觉得……”

看着她焦急的模样,我猜她是患上了爱情恐惧症。

爱情恐惧症,指的是人们对爱情的一种恐惧感,或是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很多时候,只要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爱情恐惧症的患者就会直接感到一种极端的恐惧,从而想方设法逃避。

1.爱情恐惧症是一种流行病

爱情恐惧症在现代人中并不少见,有些人或是因为自己曾受过爱情方面的伤害,或是因为见过被爱情所伤的人,从而对恋爱产生恐惧。因为恐惧全力付出却得不到好的结果,所以在爱情来临时,会变得犹豫不决、踟蹰不前。

大多数人一旦陷入爱情,就难免会患得患失,想要期待对方以同样的认真态度对待自己,更希望自己的爱情最终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结局。但如果周边的人或自己之前的恋爱经验,都在告诉你恋爱有多惨烈,那么,你在投入到一段新的感情前就很可能犹豫再三,心中反复思量:如果我遇人不淑,那还不如不接受,这样一来就不会受伤害;或是接受了,但一直担心这份感情不会长久。久而久之,这样的心理会在你与恋人的相处中表现出来,恋人会发现你对待他/她忽冷忽热、时近时远,最终因为受不住而选择放弃。

对于这种现象,蔡康永在《蔡康永爱情短信:未知的恋人》中有过生动的描写:“上段恋情,全心投入,结果重伤。于是这次恋爱怕受伤,就很保留。这意味着:上次那个伤你的烂人,得到最完整的你,而这次这个发展中的情人,得到个很冷淡的你。我知你是保护自己,但这若是做生意,你这店一定倒的。永不再来的恶客,得到最好服务,而新客上门,却备受冷落,这店怎么不倒?”

心理学家说现代都市的女子心理特征是不浪漫、不多情,而这也是我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现象:很多白领开始选择将爱情放在一边,相信只要工作好人生就好,如果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其他的都无所谓了,因为物质能给自己带来所有的满足。虽然现代女性的独立令人欣喜,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独立就一定要以放弃爱情作为条件吗?物质上的富足真的能带来所有满足吗?

想象一下,如果以后人类变得没有能力与人相处,没有愿望和人相爱,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爱情恐惧症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蔓延,到那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即使物质再富足,人们的精神世界恐怕早已变得一片荒芜!

2.心病还需心药医

对于爱情恐惧症,心理疗法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它能够让爱情恐惧症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放心大胆地去爱,和和美美地生活。

《幸福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亲密可以让我们逃避自我,也可以让我们面对自我。逃避时,亲密成为轮回;面对时,亲密成为心灵自由的踏板。”

不是所有的人一恋爱就能拥有王子公主的幸福结局。人们总要先遇到各种不合适的,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最适合自己。在恋爱中,如果一味地追究谁对谁错是可笑的,恋爱不是“非黑即白”,女巫也有她的智慧和坚持,公主也有她的愚蠢和可笑。童话,只是童话,不是现实。

因此,在面对爱情时,你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让自己走出对爱情的恐惧。如果你发现靠自己实在无能为力,还可以求助心理医生,通常对于爱情恐惧症,心理医生会选择以下几种疗法:

(1)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以灌输观念为主要方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实施方法是:医生会不断向你重复这种对爱情的恐惧是非正常的这一观念,等你头脑中对这一观念有了印象之后,再为你重塑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2)强迫疗法。采取这种治疗的心理医生会让你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或是你之前很惧怕的异性面前,通过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

(3)催眠疗法。这种疗法要靠精神分析师运用催眠的方法帮你找到病源,但耗时长久,且费用较高。

(4)情景治疗法。运用这种疗法的心理医生会为你制造一个假想空间,然后通过不断地模拟发生症状的情节,然后借由鼓励的方式让你适应假想中的恐惧,最终不再害怕。

5.抑郁的本质就是逃避生活

“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最流行的病既不是癌症,也不是肝病,而是心理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患者,而就其危害性来说,在众多的心理疾病中,抑郁症首当其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全球第四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数据表明,全球大约有1/7的人会在自己人生的某个阶段中感到抑郁。

在中国,截止到2016年,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已逾3000万。而有关抑郁症的治疗问题,据调查,在这3000万抑郁症患者中,曾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的人数不足10%,更不要说还有相当多数量的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诊治更是无从谈起。

1.生活忙碌,你抑郁了吗

现代社会中,因环境变化与生活节奏过快,导致很多人的心理压力过大,经常性的紧张焦虑。在一篇名为《你的生活压力有多大?》的问卷调查中,清楚地展示了该小组针对90名职员进行调查的结果,在这群职员中,高达66.7%的人都感觉自己的工作有压力,而36.7%的职员们表示自己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半数职员还表示自己每天只有不足8小时的睡眠时间。

这样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如果再加上嘈杂的生活环境,那么后果就是很多人的情绪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病症状就会显现,如果不注意、不关注、不解决,等到问题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活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一些抑郁症患者,这些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沉默寡言的,不经意间喃喃自语,偶尔还会歇斯底里。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程度上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才真正属于抑郁症,是不是情绪低落的时间过长就是抑郁症呢?

其实不然,心理学上对于抑郁症的定义是: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也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虽然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这种暂时的抑郁、烦闷并不是抑郁症。

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有负面情绪,但如同饮酒一样,只要将负面情绪控制在一定的量之内,就不会受到影响,而一旦超过这个量,醉酒伤身就难避免了。而看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可持续观察其负面情绪是否持续两周以上,是否无法自我调整,是否已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只要答案全部为是,就可以被确诊为抑郁症。

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抑郁症程度较轻,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再加上专业医生的疏导来治愈;如果是中度及以上的,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了。比如:有的患者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存在自杀企图或行为的就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药物治疗。

2.抑郁情绪是如何展成为抑郁症的

心理学上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无愉快感,而且这种感觉会直接占据患者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光,且通常持续至少两周的时间或以上;出现睡眠障碍,疲乏、便秘、喉头及胸部缩窄感、头痛、颈背部疼痛、体重减轻、心血管症状;精力缺乏或感到极度疲乏;焦虑或反应迟钝,记忆力直线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决策困难;无价值感或自我罪恶感;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尿频,胸闷,气短,性欲下降,部分女性出现月经紊乱;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甚至有自杀行为等。

如果一个人满足5条以上症状,包括第1、2条症状,并且时间已经持续至少两周以上,就可以确定,他患上了抑郁症。

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而这其中,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通常高于男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来自于基因、心理及生理特征等,甚至在女性某些特殊的年龄段及生理时期,心理上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比如: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等。

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总是过度要求自我,造成心理疲惫,当这种心理疲惫经常性地出现,并且开始不断投射时,患者就会认定自己非常不愉快,然后会不自觉地用生活中的现象加强自我认定的这种定义,直至最后深陷其中。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不让抑郁情绪向抑郁症转变?心理学家们开出了这样一张“药方”:1.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自身充足的睡眠时间;2.利用身边的资源巧妙转移不良情绪,多结交一些性格乐观向上、能够互相交流谈心的朋友;3.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加强锻炼来舒缓压力;4.在闲暇的时光中,多看有益的书籍、电影等等,通过共感、感动来培养自身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其实这个公式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那请你选择让自己生活在这种类型的环境中:常和朋友在一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有自己的信仰,拥有美满婚姻……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能掌握的力量,即你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